作者 | 张威
编辑 | 张恺翀
前几天笔者去了江苏常州,感受了一下勇争一流,耻为二手的常州精神,很受启发。
常州新能源汽车产量从 21 年开始爆发式增长,三年内增七倍至 8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把常州市带入了 GDP" 万亿俱乐部 ",而且是中国人口最少的万亿级 GDP 城市。
常州到底怎么做的?做对了什么?
前一段时间,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说:他发现,成功的大佬们有三个共性特征:看得准,选得长,迭代快。
成功的城市跟成功的大佬一样,首先第一就是看的准。早在 2009 年,常州就开始聚焦新能源产业,要知道,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是 2008 年,完成交割是 2009 年,当时电动车还只是概念,很多人认为电动车缺点很多,并不看好这笔交易。
2015 年,常州引入了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头部。当地政府用长期的战略定力,打造完整生态链,动力电池的 32 个主要生产环节,常州覆盖了 31 个,产业链完整度高达 97%,居全国首位。
2016 年,当李想带 " 三页 PPT" 来到常州,当时理想汽车还是一家没有实绩的初创公司。
然而,常州展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和魄力,为理想提供了 8 亿贷款,又通过产业基金参投 7.8 亿,从此理想扎根常州。到去年末,理想在常州百万辆整车下线,并带动超过 10 万人就业。
李想公开发微博说:" 我们应该感谢常州才对,营商环境太好了,好到令人感动。"
第二是,选得长。做了对的决策,还得长期坚持。常州从 " 十二五 " 规划到打造 " 新能源之都 ",持续投入十余年,并通过政策、人才、资金给予系统性支持,聚集了 3000 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产业链一应俱全,不出常州,就能组装一辆新能源汽车。如此强的基础,自有凤凰来。
2019 年,比亚迪在长三角选址,计划生产王朝系列的 " 元 PLUS" 和海洋系列的 " 海豹 "。
比亚迪做电动车,本身也是长期主义的胜利。比亚迪从 2010 到 2020 年,十年每年只卖 40 万辆,当时车圈都称比亚迪为比三万,意思是比亚迪月产量不可能超过 3 万辆。
2019 年正是比亚迪苦的时候,营收 400 亿净利润扣非才 2 亿。但常州对产业链长期主义打动了比亚迪,终于让比亚迪落地常州。
刚刚过去的 24 年,比亚迪一年销售 427 万辆,为了这 427 万,比亚迪积累了三十年,真的是十年磨一剑。
427 万辆中,有 28 万是在常州基地生产的,产值达 410 亿元。
第三是迭代快。
" 迭代快 " 就是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能力和政府服务的持续优化。
常州以理想和比亚迪为 " 链主 ",形成了高效的 "4 小时产业圈 "。这种近地化供应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供应链的韧性和协同创新效率。整车厂与供应商联合研发,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了快速迭代。
常州深谙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它持续打造 " 常来常往、州到服务 " 的营商环境品牌,推出 " 常享办 " 服务,通过 " 高效办成一件事 " 改革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用 " 保姆式 " 的服务为企业扫清发展障碍。这种服务意识也根据产业需求在不断进化。
可以说,常州的成功,正是将 " 看得准、选得长、迭代快 " 这三个要素结合的成果。
看得准是前提,让常州抓住了时代风口;选得长是定力,让常州构筑了深厚的产业护城河;迭代快是方法,让整个城市产业生态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常州正是凭借这三点,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名城到 " 新能源之都 " 的精彩跨越。
• END •
易简传媒为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 股票代码 :834498 ) ,旗下新媒体微信粉丝 2500 万 +,讲述各行业的精彩故事,欢迎大家关注以下账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