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反内卷 " 是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之一。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政府工作报告到国资委会议、市场监管总局行动," 反内卷 " 的号角已在全国吹响。目前电商、建筑、光伏、汽车等多个行业,都高举 " 反内卷 " 大旗。
若单从 " 反内卷 " 的声势和硬核举措来说,电信运营商略显温和与保守。
虽然运营商行业苦 " 内卷式 " 恶性竞争久矣,但真要对 " 反内卷 "" 价格战 " 动真格的时候,却总有些 " 英雄气短 "。
"38 元享千兆 + 电视 + 手机 ""100GB/ 月仅售 19 元 " 等 " 骨折价 " 套餐仍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的运营商推销时直接向消费者放言," 随便另一家给你什么价,我都比他更便宜!"
图源:unsplash
无序 " 价格战 " 已经发展到不讲理的程度。
有人认为,考核指挥棒是导致基础电信企业 " 内卷式 " 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但更加无法忽视的是产业发展的环境和阶段。近年来,随着通信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传统电信业务市场趋于饱和,新兴业务 " 增速 " 难以弥补基础业务 " 失速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移动数据流量业务,这个 10 年前的 " 增长引擎 ",如今在收入贡献上已经显得 " 鸡肋 ",移动数据流量业务增量不增收的 " 剪刀差 " 现象困扰和刺痛着行业。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云计算、AI、算力等新兴业务领域,蓝海也正被 " 打 " 成红海,新兴业务增速连年收窄。例如,在政企项目采购招标时,有的企业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恶意竞标,以 " 吃不到饭就掀桌子 " 的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图源:unsplash
" 内卷式 " 竞争已威胁高质量发展," 零和博弈 " 态势如何破局?
电信运营商应该来个 180° 华丽转身,从 " 内卷 " 走向 " 内合 "。
宽带、手机流量等资费 " 价格战 " 缘何如此惨烈?因为随着多年的产业发展,这些基础业务形态严重缺乏差异化,价格战被迫成为市场竞争的最主要途径。但反过来,基础业务同质化,也正是行业合作的最佳基础。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间的共建共享,就是该领域现成的最佳实践。5G 商用五年多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用最短时间、花较少投资,联手快速建成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网速最快的 5G SA 共享网络,累计节省投资超 3600 亿元,年均节省运营成本超 400 亿元。
图源:中国电信
此类合作是否可以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呢?如光纤宽带、算力资源、AI 大模型、海光缆、卫星互联网 ……
在最新网速报告中,中国宽带网速全球排名显著下降,合建光纤网络正可以变相加大该领域投资,使中国宽带网速始终保持在全球领先水平;资源型供给本就是运营商的老本行,在算力等资源方面的合作,同样可以建立起超级强大的算网一体化资源体系;在 AI 大模型等领域,运营商面临来自互联网巨头的严峻挑战,共享资源、联合训练至少是一条最现实的可行之道;在 AI 解决方案落地 360 行的过程中,没有运营商可以做到每个行业都样样专精,相关运营商的优秀能力为什么不可以封装后卖给 " 自家兄弟 ",从而实现双赢?而面向卫星互联网等全新蓝海市场,运营商之间更应该放下历史包袱、抱团取暖,共同参与 6G 时代的多维竞争。
如果说 " 内卷 " 是对低效市场竞争的校正,那么 " 内合 " 就是对过度市场竞争的修正。真正实现 " 内合 " 并不容易," 内合 " 体现的是行业和企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
不可否认,电信行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之一,历经多轮改革重组,形成了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甚至在产业中孕育出了华为、中兴等通信业巨头,我国当前在 5G 等领域的领跑姿态就是电信行业最亮眼、最有说服力的成绩单。
当行业发展进入新时期,且三大运营商的发展路径差异化并不明显的前提下,新的竞合关系也许是三大运营商之间最佳的破局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人们常常将流量、带宽、算力供给与水电煤相提并论,其实,当前通信能力供给仅仅在便利性上与水电煤接近,但整个技术框架、商业模式、市场格局都有很大差异,无论宽带、流量还是算力,现阶段都还不是水电煤!竞争客观存在,合作只是未来行业的潜在变局。
长远来看,更低的通信、流量、算力、Token 等成本是支撑人民生活和千行百业行业发展的数字基础,以 " 内合 " 摒弃 " 价格战 " 并不代表涨价," 提速降费 " 仍是通信业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总体规律。
电信行业的理想发展路径应是:以合作降低基础成本,以竞争推动服务与技术创新,监管部门、企业和用户协同构建基于价值创造的行业生态。
如果以 2G、3G、4G、5G 为时间标杆,每个阶段通信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总有需要熬过去的坎儿。例如 3G 曾被全社会寄予厚望,但一开始 3G 发展不及预期,直至 4G 时代移动互联网的繁花似锦才让人们逐渐忘记了 3G 时代曾经的阵痛。
无论时间、技术、应用,在 5G 迈向 6G 的时代中,还有太多不确定性," 抱团内合 " 或许才是最有前瞻性的战略。
10 月 13 日,三大运营商正式全部开启 eSIM 业务,苹果公司这才迫不及待地宣布 iPhone 17 Air 的国内上市时间。瞧,当三大运营商步调一致时,苹果都只得 " 干等着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