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智库 昨天
手机eSIM商用启动,推动物联网eSIM加速实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近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正式获得工信部 eSIM 手机商用试验批复许可,并在全国上线 eSIM 手机办理业务,这意味着近年来业界对 eSIM 技术全面用于手机的高度期待成为现实,主流手机厂商均支持 eSIM,相关机型将陆续上市。当然,eSIM 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只是因为多个主体之间多年的利益博弈,使其并未一帆风顺地用于手机中。

除手机外,蜂窝物联网也是 eSIM 应用的另一个主战场,而且是发展更为迅速的一个领域。目前,eSIM 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智能表计、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物联网各类场景网络接入提供便捷手段。从用户视角看,物联网 eSIM 需求更强烈,对场景的支持更加明显。本次在对手机 eSIM 启动全面商用,支持 eSIM 整个产业链加速完善,客观上也推动物联网 eSIM 进一步发展。

物联网 eSIM 对用户的价值明显

近期,针对 eSIM 的宣传较多,对于 eSIM 基本概念已有大量普及。eSIM 作为蜂窝通信设备用户身份识别模块新的形态,相对于实体 Sim 卡有多重显著优势,一个看得见的优势是支持取消卡槽,为各类终端节省出一定空间,为设备的小型化设计、散热等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另外,传统 Sim 卡依赖金属触点,在频繁震动、高温高湿、盐雾等恶劣场景下,容易造成 Sim 卡接触不良或氧化,从而导致通信中断,而 eSIM 作为嵌入式的模组,在这方面可靠性大大提升。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外,eSIM 还有诸多隐形优势,节约供应链物流成本较为典型,因为无需实体 Sim 卡,可以大大简化卡片的制作、包装、物流、库存等环节,节约相关厂商成本。用户也可以获得 " 无感 " 网络接入体验,网络切换无需人工换卡,终端维护更为简单。

以上 eSIM 的优势在手机和物联网方面均能明显体现出来。不过,在笔者看来,在用户侧,物联网 eSIM 相对于手机 eSIM 更易落地,其意义似乎也更加明显。

首先,与手机相比,物联网号码身份识别的重要性相对低,更容易进行网络切换。对于用户来说,eSIM 支持远程配置网络、终端切换,给用户灵活选择网络服务商的权利。不过,在实际运行中,手机号码目前已经是个人身份的一个强标识,手机号码在包括联系人、互联网账号等场景中是识别个人身份重要甚至唯一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即使不同运营商自费有明显差别,用户在通过 eSIM 更换号码时还是有一定的顾虑,这种便捷更换号码后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交、生活等方面后续隐性成本。对于物联网终端来说,虽然每个终端也有一个专属号码,但这个号码并不具备身份属性,仅是设备管理平台对设备进行操作的标识,进行网络切换后,新的号码并不会带来后续的隐形成本,因此更容易落地。

其次,物联网终端自身特性对 eSIM 有天然的诉求。一方面,很多物联网终端部署在恶劣环境中,例如车联网终端需要应对汽车开动中持续的颠簸震动,环境监测终端需要应对高温、高湿等天气,一些工业生产的终端需要应对强电磁、化学污染等,这些是手机终端不会面临的恶劣环境,eSIM 在这些环境中是最有解决方案。另一方面,目前针对手机终端通信的网络部署已比较完善,各家运营商在网络建设、网络优化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基本保障绝大多数手机正常通信,但物联网终端很多所处的环境并不一定具备完善的网络覆盖,另外,手机通信即使遇到障碍,依然有多种低成本方式保证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但物联网终端有些部署在固定位置,通信遇到障碍,提升其接入能力的话,需要花费较大成本而带来的收益比较少,在此背景下,给与物联网终端更加便捷的网络配置和切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低成本解决这一问题。

总体来说,从用户角度看,eSIM 能给手机用户带来显著的体验升级,但在短时间内,eSIM 得到用户的接受还需个过程,智能手机推出支持 eSIM 的机型也需时日。但与手机 eSIM 相比,物联网 eSIM 在用户侧更有意义,在这一轮支持手机 eSIM 全面商用政策驱动下,物联网 eSIM 预计会加速落地。

手机 eSIM 商用,客观上推动物联网 eSIM 加速实施

从过去发展历程看,物联网 eSIM 比手机 eSIM 商用相对顺利。Counterpoint 数据显示,截止 2023 年底,物联网领域的 eSIM 连接数量接近 2 亿个。预计到 2030 年底,物联网领域 eSIM 连接数将达到 22 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43%。

在国内,eSIM 全面应用于物联网领域已有 5 年以上的历程。早在 2019 年 12 月,工信部就批复同意中国联通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随后在 2020 年 9 月也批复同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在对这三家运营商的批复中,均同意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等领域 eSIM 技术应用服务,同时要求三家厂商严格遵守码号管理相关要求,仅可使用 13 位物联网号码开展物联网 eSIM 技术应用。近年来,三家运营商在物联网 eSIM 方面持续推进,例如,2020 年 10 月,中移物联进行 eSIM 晶圆采购项目,其中消费级 eSIM 晶圆 4000 万颗,工业级 eSIM 晶圆 3000 万颗。

GSMA 发布的《eSIM 在中国:未来之路》中指出,在中国调研的企业普遍认同:eSIM 技术的采用对于推动未来 5 到 10 年的物联网市场发展至关重要。eSIM 在中国的发展预期显示,汽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汽车)、物流和能源及公用事业(智能计量)这三个垂直行业将会有突出表现。

相比来看,在手机 eSIM 侧,用户认知程度并不高。国际通信服务商 Proximus Global 曾对美、英、中三国 6500 多名成年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仅有 23% 的受访者曾使用过 eSIM,其中中国为 27%,而在 " 是否了解 eSIM" 的提问中,33% 的受访者表示了解,42% 则表示 " 不确定手机是否支持 eSIM"。

不过,物联网 eSIM 的进展也不是一帆风顺。IoT Analytics 于 2024 年 9 月更新的《全球物联网 eSIM 模块和 iSIM 芯片模组市场追踪》报告显示,在 2024 年第二季度出货的蜂窝物联网模组中,有三分之一(33%)支持 eSIM,而使用物理 SIM 卡的模组占比为 62.3%,其余则使用软 SIM 技术。IoT Analytics 认为,互操作性问题和复杂的 RSP 标准是采用缓慢的原因,这导致设备管理复杂性。

本次工信部同意三家运营商在全国开展 eSIM 手机商用试验,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用户认知。同时,虽然这是针对手机领域的 eSIM 政策,但笔者认为客观上能够进一步带动物联网 eSIM 的发展落地。在政策驱动下,手机 eSIM 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客观上也推动物联网 eSIM 产业链的完善。

中国信通院《eSIM 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 年)》中提出,我国 eSIM 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布局,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研发、平台服务、终端设备和基础电信运营商等主要领域。芯片设计制造环节,国内企业具备较强技术实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模组研发环节,多家国内企业推出符合国际规范的 eSIM 模组及连接管理平台,为 eSIM 设备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服务环节,多家国内企业的 eSIM 物联网管理平台为全球多家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提供服务。终端设备环节,华为、小米、荣耀、OPPO、vivo 等国内企业推出多款支持 eSIM 的智能设备,在全球广泛使用。基础电信运营商环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均开通了 eSIM 业务,并与设备厂商合作,不断探索和推动 eSIM 技术创新与应用。

可以看出,手机 eSIM 和物联网 eSIM 产业生态高度重合,此前手机 eSIM 的认知度不高,但随着政策的推进,各方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Counterpoint 分析师认为,手机等移动终端是提升认知度的最好媒介,当 eSIM 在廉价智能手机中变得更加普及时,eSIM 的采用将真正取得突破。手机用户认知度提高,对于物联网来说认知度自然达到更高地步。

另外,GSMA 发布了新的 eSIM IoT 规范 SGP.32,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提供了更结构化的远程 SIM 配置方法,适用于网络受限、无用户界面的 IoT 设备。该规范确保了不同部署场景间的互操作性,并提供安全的 eUICC 管理、配置文件部署与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服务提供商可简化设备激活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安全性,同时保持网络连接的灵活性。随着规范的普及,eSIM 的技术障碍不断扫除。

eSIM 的政策效应不断释放,同时随着技术发展以及 eSIM 供应商的产品创新,eSIM 物联网产品采用将进一步加速。5G、RedCap、NTN 等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设备制造商提高设备覆盖率,未来对于 eSIM 的需求更为迫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物联网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esim sim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