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金秋,香港资本市场迎来新一轮新经济企业上市热潮。9 月 16 日禾赛 -W 实现港美双重上市拉开序幕,10 月以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相继通过证监会备案启动港股流程,天境生物也宣布回归香港双重上市,一批自动驾驶、生物医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接棒成为回港主力。和众汇富研究手记,截至 10 月中旬,2025 年港股市场已有 62 家新股登陆,合计募资 1441.58 亿港元,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其中新经济企业占比达 65%,这场由技术密集型企业领衔的回归浪潮,正推动港股市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新一轮回港潮的兴起,是全球资本格局重塑与政策红利释放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持续施压,目前仍有 13% 的在美上市中概股未完全满足 SEC 审计底稿审查要求,跨境监管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寻求更稳定的融资平台。而香港凭借 " 背靠祖国、联通全球 " 的独特优势,成为企业规避风险的首选。政策层面,香港特区政府今年密集释放积极信号,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 " 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港交所 5 月推出的 " 科企专线 " 为特专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更支持保密递交上市申请,禾赛科技便依托这一通道快速完成上市流程,募资超 41.6 亿港元。和众汇富认为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同样关键,2025 年港股日均成交额已突破 2000 亿港元,较 2023 年的 1000 亿港元实现翻倍,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的核心方向。
与前几轮回流不同,此次浪潮呈现出鲜明的 " 硬科技 " 特征,深刻优化着港股的产业结构。2018 年港交所修订上市规则后,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回归奠定了市场基础,而 2025 年的回港主力则聚焦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技术密集型领域。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小马智行作为国内首批获得一线城市全自动驾驶牌照的企业,已积累近 4000 万公里测试里程,其通过港交所聆讯后拟发行不超过 1.021 亿股普通股;文远知行凭借覆盖 7 国的自动驾驶牌照及五大产品矩阵,成为全球智慧出行领域的代表性标的。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些企业的加入,使港股科技板块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硬核科技延伸,截至目前,港股硬科技企业市值占比已从 2020 年的 12% 提升至 28%。生物科技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天境生物等企业通过双重上市加速创新药开发,推动港股 18A 生物科技板块进一步扩容。
中资券商在这波回港浪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市场话语权持续提升。得益于对内地企业的深度理解与跨境服务能力,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国际等头部机构包揽了今年新经济企业回港上市承销额的前三位。在禾赛科技的回港上市中,中金公司与高盛组成的联合承销团队,凭借对激光雷达行业的专业判断,成功吸引全球主权基金与长线资本参与认购,超额认购倍数达 18 倍。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中资券商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承销环节,更覆盖了上市前架构梳理、合规辅导及上市后市值管理的全链条,某头部券商的 " 中概股回港专项小组 " 已为 20 余家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将上市筹备周期平均缩短 3 个月。数据显示,2025 年中资券商在港股新经济 IPO 中的承销份额已达 68%,较 2022 年提升 22 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港股新经济上市浪潮有望持续深化,但仍需突破制度瓶颈与市场挑战。目前市值超百亿元且尚未回港的中概股仍有 19 家,合计市值超 1.5 万亿元,新消费、硬科技与金融科技企业构成主要潜力群体。为进一步提升吸引力,市场呼吁优化 " 同股不同权 " 规定,适度放宽市值门槛与特权投票比例限制,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对企业而言,回港上市已从应急避险的权宜之计,转变为对接内地资本、贴近核心市场的战略选择,纳入港股通后的流动性溢价更成为重要吸引力。预计到 2027 年,港股新经济企业市值占比将突破 40%,成为全球硬科技企业上市的核心目的地。这场持续演进的回港浪潮,不仅重塑着港股的市场格局,更让香港作为 " 中国创新资本门户 " 的定位愈发清晰,为中国新经济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搭建起坚实的资本桥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