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全球竞争加剧时代
单一领域经验已不足支撑企业穿越周期
震海未来学苑携手港科大重磅官宣
《融学科战略型企业家项目》火热招生
面试报名费用
撰稿 / 刘娟 排版 / 刘娟
我们曾以为,把企业做大、做快、做稳,就是成功。
但今天,许多企业家的困惑不再是 " 如何增长 ",而是 " 我为何增长?我为谁增长?我在哪个时代里增长?"
这一思维转变的背后,是全球商业环境的剧烈重构。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AI)不再仅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它正在重塑组织的核心架构;地缘政治冲突不再只是遥远新闻中的事件,它正在改写全球价值链的运行规则;科技也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内的突破,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塑造未来商业的形态。
面对这样的新时代,传统的商业思维显然已经力不从心。当世界的底层逻辑已悄然改变,我们不能再用旧地图,去寻找新大陆。
商学院的辉煌与局限
诚然,过去数十年,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商学院。
它教会我们企业运转的标准规范,从财务模型到组织架构、从市场营销到资本运作……就像企业界的 " 黄埔军校 ",批量培养出了无数能打硬仗、懂管理、善执行的商业精英。
但今天,当我们站在 2025 年的门槛上回望,一个事实正变得愈发清晰,那就是商学院教的是 " 如何把一件事做对 ",然而,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却是 " 如何选择一件对的事去做 "。
毕竟,马斯克造火箭,不是因为商学院教过航天管理,乔布斯做 iPhone,也不是因为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需要触屏手机。
他们之所以能成为趋势的定义者,是因为他们跳出了行业的逻辑,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人类的需求、技术的可能与文明的方向。
而今天,大多数人仍然困在 " 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 " 的内卷循环里。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框架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
从 " 商 " 到 " 融 ":认知的飞跃与重构
真正的破局,始于认知的重构。
当科技、政治、文化、伦理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任何单一维度的思考都显得苍白。在这个时代,企业家不能只是 " 商人 ",必须蜕变成为战略家、思想者、文明的观察者。
正如邱震海博士所言,未来的企业家,必须走出"一叶扁舟"的状态。
这恰恰是 " 融学院 " 诞生的起点。
如果说商学院是 " 分科之学 ",那么融学院,则是 " 融合之学 "。
它把商业放在更大的框架里去看,让科技和人文对话,让经济和哲学相互启发,让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理性结合起来。
所谓 " 融学科 ",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升维。
它追问的不再是 " 这个项目能不能赚钱 ",而是:
这项技术将如何改变人类的存在方式?
全球化裂变后,我们的企业处在哪个文明夹缝的机遇之中?
在 AI 接管决策的时代,人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提出它们,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觉醒。
成就趋势的定义者
有人曾说,"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独治;时代之变,非一术所能应对。"
正因如此,如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批可以穿透迷雾、定义趋势的战略型企业家。
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 " 破局者 "。他们不追逐风口,而是创造风口;不拘泥于规则,而是制定规则;不随波逐流,而是在无人区点燃火把。
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群人,震海未来学苑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打造了《融学科战略型企业家项目》(TSEP)。该项目汇聚了科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技术领袖以及全球治理专家,旨在构建一个跨越学科、文化和时空的思想交流平台。
它不是商学院的延续,而是对传统商学教育的一次结构性突破。
它不满足于跨学科的 " 拼盘 ",而是追求知识在思想深处的 " 化学反应 "。
在这里,你将获得一套可支撑长期决策的认知操作系统。
如果你也曾思考,我的企业究竟在为什么而存在?当 AI 可以替代大部分决策,我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我能否为下一代留下些超越利润的价值?
那么,你已经走在了 " 融 " 的路上。
在未来,真正的赢家并不是那些拥有最多资源的人,而是那些具备最深刻认知的人。
而认知的深度,来自视野的广度,来自思想的厚度,来自对人类处境的深切关怀。
这条路很难,但值得。
这个时代的黎明,属于看得懂、抓得住、并能主导变化的人。无论你是企业掌舵人、行业观察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如果希望在变局中破局,在融合中找机遇,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项目顾问深入交流。
点击图片,即可报名
往期推荐
防止走失,欢迎关注【彼得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