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0 月 21 日讯(特约记者 唐植潇) AI 眼镜正成为今年 " 双 11" 最受关注的新兴硬件。从小米、夸克到雷鸟、影目,多家品牌密集上新,带动搜索与预约量持续攀升。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厂商密集上新,主要得益于 Meta 与雷朋合作的 Ray-Ban Meta 眼镜在海外市场的示范效应。该系列自 2024 年底推出以来,全球出货已超 200 万台,占据七成市场份额,并计划到 2026 年将产能扩大至 1000 万台。
然而热度的另一面,是退货率居高不下的冷现实。据 XR Vision 监测数据,京东、天猫平台 AI 眼镜平均退货率约 30%,抖音渠道更高达 40% 至 50%。
热度与质疑并存,这一被寄予厚望的 "AI 入口设备 ",正迎来它的第一次消费真考。
从热搜到退货:AI 眼镜的体验困局
AI 眼镜的退货原因集中在续航不足、佩戴不适、AI 响应延迟等体验层面。
有用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产品存在 " 画面果冻效应 "" 监控级画质 "" 语音延迟 " 等问题:" 镜框厚重、夹头发热,佩戴半小时便感到不适。" 此外,语音识别率不足、AI 响应延迟、功能割裂等,也成为消费者频繁提及的 " 槽点 "。
XR Vision 在最新调研中指出,受访用户对 AI 眼镜的整体满意度不足七成,夜间拍摄、续航及显示亮度为集中痛点。报告认为,产品仍停留在早期验证阶段,用户期望与体验落差明显。
线下渠道的表现也出现分化。《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深圳实地走访多家数码门店及眼镜门店发现,AI 眼镜在 3C 门店多被摆放于角落,部分样机处于电量耗尽状态,顾客无法体验;而在传统眼镜店,则被陈列在显眼位置,多个品牌同时展示,但鲜有顾客体验。
博士眼镜的店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近期有顾客咨询产品的 AI 翻译、提词器及耳机功能,但多以体验为主,购买比例不高," 问得多、下单少 "。《科创板日报》记者观察发现,体验者以年轻男性消费者为主,多为影像或 AI 产品爱好者。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认为,AI 眼镜目前仍处在 " 功能试验阶段 "," 消费者花两千元买到的是‘耳机 + 相机’的组合,而不是一款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热度是真实的,但复购率更能反映产品质量。"
供应链尚处于磨合期
退货潮的背后,是供应链与技术尚未成熟的现实。在轻量化机身中同时容纳摄像、语音、显示与算力模块,仍是业内普遍的技术难点。
有分析师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 AI 眼镜的生产仍主要依托传统 3C 制造产线,部分核心组件沿用手机与耳机工艺,缺乏针对性测试环节。
" 同时没有形成独立供应链,就谈不上成本优化,"该名分析师称," 目前不少项目仍处在试生产阶段,良率和品控都在摸索中。"
" 要做到全天佩戴和超低延迟识别,需要毫瓦级功耗芯片,当前市场主控芯片仍多沿用 AR/VR 通用方案,尚无专为 AI 眼镜优化的 SoC,这也是厂商难以突破续航瓶颈的重要原因。" 他坦言。
一位参与多款 AI 眼镜研发的从业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 AI 眼镜整机成本 " 不到千元 ",其中芯片成本占比最高。
" 看起来卖到两三千元,但真正抬高价格的,其实是 AI 服务调用费、研发投入和渠道推广成本," 他说," 硬件本身并不贵。"
这位人士透露,厂商普遍采取基础功能免费、AI 调用按量计费的方式,例如语义识别、通义问答等服务都需要按 Token 付费。
分析师认为,这种 " 低成本堆料 + 高成本 AI 服务 " 的结构,使 AI 眼镜陷入了两难:售价高于功能预期,难以形成普及;而压价促销,又容易触发服务端亏损。在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之前,行业很难通过规模摊薄成本。
AI 眼镜进入 " 真考时刻 "
尽管短期挑战重重,业内普遍认为,AI 眼镜仍处于 " 早期验证—用户教育 " 的关键阶段。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AI 硬件正进入 " 轻终端化 " 阶段,AI 眼镜、AI 耳机、AI 笔记本等形态将形成 " 多点入口 " 生态。" 相比手机,AI 眼镜在视觉采集与 AI 伴随交互上的价值更突出,预计将在运动拍摄、出行导航等垂直场景率先落地。"
天风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唐海清认为,高退货率反映的是创新硬件在用户教育阶段的正常阵痛。" 从尝鲜到复购,是每个新形态硬件的必经阶段。关键是厂商能否在第二阶段前完成体验闭环。"
随着低功耗芯片、光学模组与大模型优化的推进,AI 眼镜产业正在穿越从概念到产品的过渡期。国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5 年将成为 AI 眼镜供应链的 " 验证年 ",若主控芯片、光波导与功耗方案实现量产,2026 年起行业有望迎来第二波增长窗口。
XREAL 创始人徐驰也认为,目前产业链成熟度仍不足," 真正的 AI 眼镜可能要到 2027 或 2028 年才能显现 ";但他补充称,中国完整的制造体系是最大底气," 制造成本若在美国,将是现在的数倍。"
对于厂商而言,这场 " 双 11" 的真考,是一场必要的阵痛。当热度散去,AI 眼镜的真正竞争,才刚刚开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