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整理过光绪《二十六保志》,二十六保就是今天的漕河泾地区。书中记述了太平天国打进上海境内,至七宝、虹桥地区时,漕河泾地区民众的反应——老百姓担忧自己的房子、财产,于是组织起民团去抵抗。这跟我们平常看到的太平天国打击清朝在江南地区统治的宏观叙事,有很大不同,它提供了一种老百姓眼中对太平天国的看法。这些都是研究历史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回过头来我们看《夷患备尝记》,书中记载了 1842 年英军进犯上海的经过。五月初八日(6 月 16 日),清军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在吴淞口抵抗。三天后,英军占领了上海。作者曹晟因为不忍离开祖宅,没有逃出去,所以他看到了城内的惨象,以日记体记录了下来。
他以自己在县城里的听闻,来写吴淞口的抵抗:
五月初八日,自昨初七夜三更,于枕上闻大炮声不绝,且甚远,至初八日午而寂,不下数千。共知海口打仗,但不解其止之何速且静也。道路之悬拟者,不一其说。至是,无力之家,亦约伴搬运矣。肩舆夫扛络绎,邪许之声,至不辨市人言。午后闻吴淞口失守信,人皆窜城外。奸民载道,白日抢,西北二乡更甚。抛男弃女,呼爷觅母之声,惨不忍听。……未刻,邑尊刘令防堵局绅董设添守门乡勇,每门六十名,顷刻而集。申刻,有吴淞兵逃入城,或穿中军壮勇,或徐州乡勇,或河标,或漕标诸号衣,手挟利刃,肩背行囊,或十或五,横行街市,抢与土匪等……于是百姓咸知吴淞口失,争门出,大半开户弃产去。
书中记载的这 13 天里,他每天都在担心,听到各种谣言,再自己出门打探。他看到英国人进城,穿的什么衣、拿的什么枪," 号令颇一 "。躲在家里的老百姓 " 概不敢举火,三更造饭,终日寒食 ",怕弄出动静被英军发现。后来英国士兵到他家里,把 " 一切银钱首饰、细而软者,虽微必攫 "。除了洋人,抢东西的还有土匪;还有一家三口小偷,偷了很多钱,雇了船运出去,被撑船的打了一顿,钱全部夺了去。
在书里他多次提到陈化成:" 提宪陈公镇海口日,与士卒同甘苦,食不兼味,夏夜不设帐。" 写陈化成怎样巡视海塘、在海边如何防守。这些对陈化成的描写比较具体、细致,更加加深了我们对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记忆。
这些历史文献里还大量记载了不那么知名的上海人物。如《五茸志逸》,对明末清初松江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习俗、政治态度、思想情趣、文学活动、诗文作品、雅事趣闻、宗教信仰等都有记载。其中对明末抗清人物,如夏允彝兄弟、徐念祖、李待问、吴嘉胤等人殉难的记载,十分详细,也说到了金山卫军民抗击清军的事迹。书中一般人物长的三四百字,短的只有六七十字,但该书卷八记到 " 金山卫指挥同知、掌印管参将事侯怀玉,一门忠孝纪略 ",却用了一千五六百字。作者的个人政治态度表现得十分明显,是非观非常清晰。
相关链接:
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97583&sid=300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