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货主播的数字人分身凌晨 2 点还在直播间带货和粉丝互动,拥有创作版权者的 AI 机器人在作者离线时自动创作。如今,这类由 AI 智能体驱动的工作场景已悄然出现,这种 " 躺着就能赚钱 " 的模式,被称为 " 睡后经济 "。
在 AI 技术的支撑下," 睡后经济 " 可以在休息、睡眠等非主动劳动状态下,由个人控制或拥有的资产、智能体,持续创造经济价值。" 睡后经济 " 已经不同于房产租金、股票红利、专利版税等传统被动收益模式,不单纯是 " 钱生钱 ",而是 " 让系统替代人类劳动 ",能以不在场、高频率、自动化的方式,实现 " 工作持续进行、收入持续增长 "。
" 睡后经济 " 走进现实并非科幻,目前已在储能、共享经济、数字创作等领域落地应用。在储能领域,智能电厂是典型案例。这类电厂依托 AI 算法分析电价波动,在电价低谷时自动储电、高峰时放电,通过 " 低买高卖 " 的模式实现收益最大化。在数字创作领域,内容创作者可借助 AI 写作机器人,按预设主题和风格生成文章、视频脚本等并自动发布。即便创作者处于休息状态,AI 仍能持续产出内容,带来点击率分成、广告收入或粉丝打赏;不少电商平台也已引入这类技术,自动生成并实时更新商业推广素材。在共享经济领域,闲置的存储设备、无人机、清洁机器人等资产,也可通过专属平台进行共享调度,成为持续获取收益的工具。理论上,一切可联网的设备、可度量的算力与存储资源,都能通过平台在人类休息时持续创造价值。
有人据此畅想,未来的职场内卷有望得到缓解,职场关系也会更趋平衡,普通人能空出更多时间回归家庭。然而," 睡后经济 " 本质上是对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潜力的深度挖掘,这些技术能否为大多数人拥有和使用、是否会催生新的技术霸权,仍有待观察。
此外," 睡后经济 " 的落地应用高度依赖智能体和算力支持,在可预期的阶段内,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易获取这些资源。再者,人工智能源于人类的技术研发,,AI 写作虽能按指令生成内容完成工作,但要具备人类的思辨能力,显然还需时日。
相较于人力,AI 经常扮演的还是辅助重复劳动与决策的角色。对于无人驾驶、生成式 AI 等应用相对广泛的领域,往往还离不开人类的把关。即便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让人有机会 " 躺赚 ",人类的情感和判断力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为 " 睡后经济 " 划定权益边界、完善监管机制的,终究还是人类自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