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里,深秋的阳光为非遗匠人文创小院镀上一层暖黄。一家刚开业不久的 " 刘玉辉相机小屋 ",已成为天南地北游客争相探访的宝藏打卡地。28 岁的主理人刘玉辉常在暗房里,用药水唤醒照片上独特的光影——那不仅记录着游客的笑颜,也映照着他从北京归乡后重新找到的生活与艺术的平衡。
归来 在老街上安放梦想
推开 " 刘玉辉相机小屋 " 的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时光仿佛被显影液定格。满墙的照片在灯光下泛着微妙的光泽,聚光灯在幕布上投下一道通往记忆的光廊。采访时,两位杭州游客刚结束拍摄,却又被氛围感染,临时决定再加拍两张。
" 我们来哈尔滨主要是为了美食,出发前在网上看到了这间相机小屋,这种摄影风格和体验从未见过。" 一位女孩说道," 照片很称心,像是亲手把时光刷成了诗。哈尔滨真是个宝藏城市。"
刘玉辉的摄影之路始于 17 岁入伍时。退役后,他进入摄影学校系统学习,随后北上闯荡。从汽车广告学徒到大型电商公司摄影师,再到跟随明星团队奔波,他的职业生涯步步攀升,代价却是健康亮起红灯。
" 在北京时,感觉像是在用健康透支生命。" 刘玉辉回忆," 高压工作让我每天只能睡四小时,最终左耳突发性耳聋。医生说这是过度透支,我倒觉得是生命在喊停。"
他生在老道外,长在南勋街。巴洛克拱窗下的影子、老街吆喝声里的晨光,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记忆。今年秋天,病愈的刘玉辉回到哈尔滨。恰逢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非遗匠人项目发出邀请,他做出决定:不再为 " 卖得好的商业画面 " 妥协,而要创作 " 能留住心跳的影像 "。
魔法 三种时光凝固术
在相机小屋里,刘玉辉实践着三种独特的 " 时光凝固术 "。
蓝晒工艺源自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之一。他将这种独特的蓝色从纸上延伸至丝绸、皮革,在夏日阳光或紫外线灯下,为影像赋予古典之美。成品宛如把天空与海洋缝进了时光里。
湿版摄影则更加奇妙。将液体感光胶涂在玻璃上,拍摄出的照片带着独特的金属光泽,仿佛流星附着于玻璃表面。每一张都是不可复制的孤品。
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失眠夜的灵感——将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车库改造成 " 巨型相机 "。摄影师站在车库内,被拍者立于门外,通过墙上的镜头成像。巨大的底片经过手工刷制,呈现出如油画般饱满、充满笔触感的影像。目前,这个巨型相机的改造已接近尾声,即将与大家见面。
相遇 当暗房遇到知音
10 月 9 日,小店开业不过十几天,一条关于相机小屋的视频在网络上悄然走红。视频展示了如何将传统技术、手工乐趣与个性化表达相结合,意外收获了 110 万浏览量。
" 后台私信像雪片般飞来," 刘玉辉说," 几分钟就涌进 99+ 条留言,刚回复完,又来了新的 99+。"
天南地北的游客循迹而来,在他的暗房里亲手刷出人生第一张照片。药水刷过相纸的瞬间,手微微颤抖的痕迹,都成了影像独一无二的纹理。那一刻,他们带走的不只是一张照片,更是一段亲手参与的光阴故事。
" 这不只是拍照,是把此刻的心情、哈尔滨的风,都刻进了纸里。" 一位广州客人感叹。
小屋里每天都在发生温暖的故事。一对跨越南北的情侣——杭州小伙和哈尔滨姑娘,因工作相识相爱,此次回哈尔滨拜见家长并筹备婚礼。他们在相机小屋拍摄了一组照片。" 这张照片会成为我们爱情的见证,也是两个家庭、两座城市的美好联结。" 姑娘眼中满是幸福。
一个午后,一位独自旅行的江西游客推开小屋的门。刘玉辉不仅为她拍摄照片,还陪她体验从拍摄到显影的全过程。三个小时的沉浸体验后,游客才轻声说,那天是她的生日。她举起刚亲手刷出的照片:" 这是我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生日礼物,像是把哈尔滨的温暖和故事都带走了。"
新生 镜头里的城市温度
如今的刘玉辉,不再是商业订单里疲于奔命的摄影师。他邀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打磨这个相机小屋。将百年蓝晒工艺转化为年轻人可感知的视觉作品,把冰冷的车库变成充满仪式感的创作空间,让游客短暂的到访,沉淀为亲手 " 刷 " 出来的城市记忆。
哈尔滨这座城市不仅能展现宏大的冰雪奇观,更珍视每一个微小而充满热爱的个体。在这里,古老的技艺通过年轻人的手重获新生,而冰城也因这些闪烁个人光芒的创意星火,变得更加温暖、深邃。
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老街上,刘玉辉的相机小屋像一扇通往过去的窗,又像一面映照未来的镜。每一位推门而入的游客,都在这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光影,也带走了专属于哈尔滨的温暖记忆。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孙莹 文 / 摄 / 视频
部分照片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奕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