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17小时前
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触摸建筑里的英雄史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银幕上《我的母亲赵一曼》中坚毅的身影掠过古朴廊柱,当《赵尚志》里激昂的抗争声回荡在肃穆厅堂,这些红色影像的取景地,正是哈尔滨南岗区一曼街上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东北烈士纪念馆。这座历经 97 年风雨的老建筑,不仅是英烈精神的见证者,更是无数红色影视剧与历史对话的 " 天然片场 "。

推开时光的闸门,始建于 1928 年的东北烈士纪念馆,最初以 " 东省特别区图书馆 " 的身份诞生,六根巍峨的立柱撑起恢宏门廊,古罗马式柱廊的古典韵味与精致细节交织,让建筑兼具理性质感与富丽气度。可命运的转折在伪满时期到来,这里被改为哈尔滨警察厅,成为赵一曼等英烈与日寇顽强抗争的战场,每一寸砖瓦都浸染过不屈的鲜血。

1948 年 10 月 10 日,这里迎来新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建立的首家革命类纪念馆。昔日的罪证之地,化作铭刻英雄事迹的精神殿堂,馆内陈列着东北抗日英雄的遗物与故事,留存着日伪警察厅的原始遗迹,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龙江儿女为民族独立舍生取义的壮丽篇章永久定格,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丰碑。

而让这座建筑更具 " 烟火气 " 与传播力的,是数十部红色影视剧的青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讲述八女投江事迹的《中华儿女》,讴歌杨靖宇将军的电影《雕像》,到李文岐执导、唤起无数人记忆的《赵尚志》,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拍的彩色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从热播剧《东北抗日联军》的激昂叙事,到《悬崖》里紧张的谍战场景,甚至《夜幕下的哈尔滨》《杨子荣智擒座山雕》等作品,都选择在此取景,将纪念馆的地址写进剧情,让建筑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正如《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编剧赵光远所说,这些拍摄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英烈最别样的致敬。

如今,当我们循着红色影视剧的足迹走进这里,触摸的是 97 年前建筑的斑驳肌理,感受的是跨越时空的英雄精神。这座庄严而华丽的建筑,在哈尔滨众多历史遗迹中独具韵味,既以影视剧为纽带让年轻一代读懂历史,更以不朽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每一个前来打卡的人,在新时代续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 于秋莹

相关标签

哈尔滨 赵一曼 赵尚志 抗日战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