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昨天
10平方米蜗居难容一马桶,静安老弄堂破局“如厕难”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我们老两口挤在 10 平方米的房间,哪里还能放得下马桶?" 住在静安区新闸路 1039 弄的赵国太老人,在这片建于 1933 年的老宅里已生活了三十余载。今年夏天,当他听说终于要安装马桶时,欣喜中夹杂着忧虑。

新闸路 1039 弄,建于 1933 年的老式住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却也面临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现实困境——没有独立卫生设施,仍延续着倒马桶的生活。赵叔就是要走几百米,到倒粪站倒手拎马桶。" 夏天晚上跑一圈算了,冬天最难熬。"

今年 6 月,当室内加装马桶的方案首次推出时,郑家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凌翔在走访中发现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大部分居民选择了放弃。不是不愿,而是不能——狭小的居住空间、密集的居住人口,让许多家庭根本无处安装马桶。居民也很无奈。

改造面临双重困境:这些不足 10 平方米的直管公房布局紧凑,原计划在弄口增设共用卫生间的方案因布局不合理被否决;更棘手的是,80% 以上房屋已出租给来沪务工人员,租户无决策权,需要逐户取得承租人许可,沟通协调难度极大。

首次受挫后,居民区党总支转变思路。在反复实地勘察中,他们在 26 号静置物业办公用房后发现了一块闲置空地。" 能否在这块空地上集中建造卫生间?" 这个创新设想立即获得党总支一致认可。

通过召开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党总支与静置物业公司达成共识。静置物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这个方案既解决居民实际困难,又充分考虑空间利用合理性,我们全力支持。" 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治理机制,为难题破解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经过多轮协商,共同敲定建设方案、资金筹措和管理维护细则。党员志愿者主动承担沟通协调工作,耐心向居民解释方案,收集反馈意见。

经过数月施工,两排整齐洁净的卫生间终于落成。每个单元不仅配备抽水马桶、洗手池等基本设施,还贴心增加了一间淋浴房。交付钥匙当天,居民们激动地说:" 从此结束了几十年倒马桶的历史,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

凌翔说,这个小而美的改变,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探索超大城市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马桶 卫生间 物业公司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