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青年 10-24
未来十年,中国如何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在最新发布的 " 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有句话很醒目——未来十年,中国将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这个问题,看上去宏大,其实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因为无论是新能源、芯片,还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最终都决定着我们还能不能继续制造、出口、赚钱、就业。

2024 年,中国 " 三新 " 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经超过 18%。这意味着,每生产 100 块钱,就有 18 块来自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氢能这些十年前还在实验室里的东西。官方说,要 " 创新育新 ",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解读一下,意思其实很直接,那就是旧的增长方式快到头了,新形势下,比如中美激烈竞争格局下,得靠新的东西接力。

二十年前讲 " 制造强国 ",讲的是产量、速度、规模;现在讲的,是能不能在关键技术上自己定规则,不能被别人卡脖子。比如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第六代通信、具身智能,这些听起来还离生活很远,但它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决定下一个时代谁输谁赢。

能源是另一条主线。以前靠煤、靠油、靠进口;现在靠太阳、靠风、靠氢,靠技术重建能源系统。目标不是多发点电,而是要在下一轮能源革命里占据有利位置。

同样的故事,也正在航空航天、低空经济这些领域上演。火箭、卫星、无人机,从军工转向民用,从科研转向产业。以前是琢磨怎么上天,现在是想着怎么让上天的东西下来能赚钱。这其实是一次供给端革命,不是市场在拉动产业,而是科技本身在创造市场。

可以看看昨天发的公报,科技几乎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要靠高水平科技的突破,解决众多难题,比如能不能靠具身机器人来解决人口下降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如果科技水平超过美国,那么是不是可以反过来卡美国人的脖子?

当然,这些高科技行业风险也大。很多所谓的未来产业,短期内看不见利润,也不确定方向。就像新能源刚起步那几年,全世界都在看笑话,但是如今世界上卖得最好的电动车品牌来自中国。未来十年,可能在量子、脑机接口、氢能、具身智能上会重演同样的故事。

当然,这条路不会平坦。所谓 " 三新 " 经济,最终能留下来的产业,不会超过一半。科技周期像潮水,退去之后才知道谁是真正的硬科技,谁只是蹭热度的概念公司。就像二十年多前的互联网泡沫,死了九成,活下来的成了今天的基础设施。

在这样一个未来产业的博弈中,中国的体制确实有它独特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事。只要方向定了,科研、资本、地方政府都能很快动起来。西方那种协调和博弈,在这里少得多。再加上完整的制造业链条和工程师红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距离比别的国家短得多。再加上政策的连续性,让那些十年难见成果的领域,比如核聚变、量子科技、脑机接口,能在稳定投入下持续演化。

过去几十年,全球科技创新的主流范式,是硅谷式的 " 分散创新 ",靠资本、天才、风险投资来推动一次次突破。这种机制的优点是灵活,天才敢于冒险,资本也敢于投资。

但进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聚变这些领域之后,这种机制越来越显出局限。因为这些前沿科技的研发周期太长,成本太高,单个企业根本扛不住;而且产业链牵涉的环节太多,从材料到算法、从基础科学到应用落地,没有一个单点能独立完成。

中国的优势恰恰在这里。国家可以集中资源、协调科研体系、产业链和资本,形成系统性攻关。一个核心技术的突破,可以在一条指令下,从国家实验室到龙头企业再到地方制造端,几乎同步推进。这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体制不是靠灵感取胜,而是靠系统协同取胜。比如新能源、光伏、锂电,十年前还都被认为是夕阳赛道,中国却靠工程师体系、地方政府激励、金融政策配合,把它们堆成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生态。这种规模协同能力,是一种组织型创新,它的本质是工程化,不是灵感式。

可以说,在复杂技术系统的时代,中国的体制是一种 " 后硅谷模式 "。它不需要等一个天才突围,而是靠百万工程师和产业组织力,去推动一次次渐进式突破。

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工智能、算力芯片、新能源这些动辄涉及几百家机构、几十万工程师的大体系里,中国的速度往往比西方快得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国的体制允许在局部试错。体制的灵活性,让国家能在不同区域同时试不同模式,再将成熟方案推向全国。这种机制让新产业的成长具备很强的边际。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一旦下决心在某个领域突破,其他国家很难跟上,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英国德国。光伏、新能源车、高铁、核电,无一不是这样。真正能掰手腕的,也就美国。也正因为如此,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中美的技术决斗。

这种体制优势,也是美国真正忌惮中国的地方。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恐惧主要在于军事。苏联的核武器、导弹、太空计划都能威胁美国的安全,但它的科技与经济体系并不真正开放,缺乏与世界深度融合的能力。苏联的科技体系是军工型,能造航天器,却造不出一台好用的民用计算机,也没有真正的产业化能力。所以,当美国在信息革命中拉开差距后,苏联的那种集中式体制就被彻底淘汰了。

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科技竞争力,不只是工程制造的延伸,而是整个系统的全面升级。从新能源、AI 到量子通信、材料科学,中国都在直接对接 21 世纪的前沿领域。而这一切背后,是一个仍在运作的、能大规模协调资源的国家体系。

美国害怕的不是 " 另一个苏联 ",而是一个能在技术上平视甚至俯视它的竞争者。一个在相同的科研框架、相同的资本逻辑、相同的全球市场中,与它拼算力、拼算法、拼产业链的中国。

在硅谷看似自由的创新背后,是分散、碎片化、逐利的系统;而中国的创新方式,是组织化、体系化的。前者靠天才与风投,后者靠协同与工程师。二者的速度差,已经在新能源、光伏甚至 AI 芯片等领域显现。上个月,黄仁勋就说,中国在芯片研发方面仅比美国落后几纳秒。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焦虑远超当年对苏联的戒备。它知道,这场竞争不再是军事对峙,而是对未来生产力体系的争夺。谁能定义下一代能源、通信、智能、材料的标准,谁就能定义未来世界的秩序。

而更令他们不安的是,中国不仅有体制优势,还有一群极其聪明、勤奋、韧性强的庞大工程师群体。这种社会层面的执行力,是任何资本主义体系都无法复制的。

不过现实的另一面是,过去这十余年来,中国的高科技行业肉眼可见地在高速发展,芯片、AI、算力、能源都在飞速前进,可民生领域的突破却不多。普通人的收入、社保、医疗和住房负担,几乎没有与这场科技飞跃同步改善。高科技的浪潮席卷全国,却没有多少水流进普通人的生活。老百姓收入原地踏步,甚至大不如前。中小企业的利润被成本挤压,年轻人就业越来越艰难。没有消费、没有需求,科技再先进,也会变成无源之水。再多的芯片、算法、算力,最终都得有人去买单、去使用、去让它变成真实的社会能量。

这也是未来十年的难题。国家的重心在 " 强国长脸 ",但真正支撑创新体系的,是能持续消费、能稳定生活的那群普通人。科技如果不能反哺生活,它迟早会失去意义。

未来十年,可以想见,资源依然会继续向那些能 " 强国长脸 " 的领域集中。量子计算、核聚变、6G、具身智能……这些词会反复刷屏。而普通人,可能要靠更强的适应力去找出路。

我毫不怀疑,未来十年,中国一定能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我更希望,到那时,也能再造一个更有希望的社会。

加入「码头青年 · 知识星球」

继续拉人来我的知识星球,这里每天都有更新,很多都是你看不到的信息,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篇好文章。但毫无例外,我相信都会对你有用。扫码进来,一起把这个时代看得更明白。

码头青年
本文来源公众号:码头青年;ID:matouyoung ,欢迎大家关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科研 人工智能 美国 就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