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沐曦股份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在提交 116 天后顺利通过审议。这不仅意味着一笔近 40 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即将注入这家在过去三年多累计亏损超 32 亿元的公司,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科技竞赛最前沿领域的一场关键战役正式打响。
一边是沐曦股份高达 210 亿元的估值、指数级增长的营收和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另一边则是持续的亏损额和负经营现金流。

《智百道》认为,沐曦股份的上市背后有三重推力:全球 AI 对算力近乎贪婪的需求;美国对华高端 GPU 的出口管制,为本土厂商意外地圈出了一片受保护的 " 试验田 ";以及中国自上而下推动技术自主和供应链安全的坚定决心。
01 从 AMD" 取经 " 到本土冠军候选
沐曦的故事始于 2020 年 9 月。其创始人陈维良,是一位在全球芯片巨头 AMD 拥有近二十年 GPU 设计经验的资深专家,他与同样来自 AMD 的彭莉、杨建共同创立了这家公司。
凭借资深的技术背景,沐曦迅速成为资本的宠儿。自成立以来,吸引了包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风险投资机构,也有国调基金、上海科创基金等 " 国家队 " 资本。
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沐曦描绘了其颇具 " 雄心 " 的蓝图,包括"1+6+X" 发展战略,"1" 指的是作为算力底座的基础设施市场,包括国家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运营商智算平台和商业化智算中心。"6" 则代表初期重点布局的六大行业——教科研、金融、交通、能源、医疗健康和大文娱,"X" 则指向未来可能。
《智百道》认为,该战略优先瞄准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信创领域,如政府、金融、电信等行业,这是一种利用政策优势来弥补生态不足的务实策略,试图通过建立 " 根据地 " 市场,为后续更广泛的市场竞争积蓄力量。
但沐曦股份的招股书却揭示了一幅冰火两重天的财务图景,一边是令人瞩目的增长曲线,另一边是持续的亏损 " 黑洞 "。

营收的爆炸式增长清晰可见,从 2022 年的不足 50 万元人民币,飙升至 2024 年的 7.43 亿元,并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延续了强劲势头,这主要得益于其旗舰产品曦云 C500 系列的成功量产和市场推广。
然而,与收入增长相伴的是更为明显亏损。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超过 32 亿元人民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且流出规模不断扩大,2024 年净流出高达 21.48 亿元,凸显了公司巨大的 " 烧钱 " 速度。
透过招股书,《智百道》分析其亏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研发、人力和供应链三方面。研发是沐曦最主要的支出项。2024 年其的研发投入高达 9.01 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 121.24%。而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沐曦 2024 年仅股份支付费用就达到了 4.73 亿元。此外,在市场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为保障 HBM(高带宽内存)、先进工艺晶圆等稀缺上游资源的供应,公司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备货。截至 2025 年 3 月末,预付款项便高达 11.07 亿元,存货也达到了 8.02 亿元。
02 争抢同一块蛋糕
沐曦它所面对的,是一个拥挤且残酷的市场。
一方面是全球巨头英伟达与 AMD,特别是英伟达凭借其 CUDA 生态构建的软件 " 护城河 ",是所有挑战者都必须翻越的关卡。
而另一方面,华为的昇腾(Ascend)系列芯片是沐曦在国内最大的对手。凭借自研的达芬奇架构、完整的 CANN 软件栈以及与中国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深度绑定,华为是一个从芯片到应用、软硬件垂直整合的生态级玩家。
此外,沐曦也并非唯一的本土新秀。一批同样资金雄厚、技术背景强大的初创公司都在争夺同一块蛋糕,其中主要包括壁仞科技、摩尔线程、天数智芯等,它们中的多家也已启动或完成了上市进程。

《智百道》认为,沐曦股份的成功过会,标志着国产高性能 GPU 力量正从蓄力期迈向全面加速的爆发期。这次 IPO 不仅是市场对沐曦技术实力与商业前景的认可,更是国家战略层面为关键 " 硬科技 " 企业注入动能、加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决心的有力体现。
凭借此次上市获得的充裕资本,将使其能够持续投入到下一代芯片的研发、扩大市场覆盖,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从而将已有的技术优势更快地转化为市场领先优势 。面对英伟达 CUDA 生态构建的软件壁垒,沐曦凭借其高兼容的 MXMACA 软件栈,已经搭建了一座巧妙的桥梁,降低了用户迁移的门槛。
诚然,通往盈利的道路和构建完全自主的供应链体系依然充满挑战。然而,挑战也催生着机遇,沐曦在其招股书中已规划了清晰的盈利路线图,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同时,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正成为驱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加强内部协作、加速国产化替代进程的最强催化剂。沐曦规划中的曦云 C600 等后续产品将采用国产供应链,这不仅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战略布局,更是其深度融入并引领国内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坚定一步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