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昨天
​从福特到雷军、马斯克:所有的创始人IP,终将是一场“价值观叙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读   

本文通过回顾百年前汽车先驱亨利 · 福特的商业实践,揭示了当下炙手可热的 " 创始人 IP" 运营策略的历史渊源和底层逻辑:核心玩法早在 20 世纪初就被亨利 · 福特系统性地实践并升华,其本质是一场关于价值观的叙事工程。这为当前陷入同质化流量争夺的企业提供了战略启示:IP 运营应超越短期曝光,转向构建可持续的价值观认同。

作者 | 江刀鱼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在国内,IP 的运营这些年方兴未艾。

小米的雷军、格力的董明珠、京东的刘强东……品牌都在努力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塑造创始人的形象,以获取更多的用户粉丝和品牌声量。

汽车行业亦不遑多让。

亲民总裁、爽文男主、流量之王的雷军;语出惊人、遥遥领先的华为余承东;天才、极端、疯狂的马斯克;微博之王、真实敢言的理想李想;造车之友、亲民、长期主义的蔚来李斌;车圈怒汉、硬汉造车人、实干家的长城魏建军;段子手、接地气、亲和力强的何小鹏……

各类创始人在互联网玩得游刃有余,风生水起。

这俨然是一场通过创始人人格魅力赋能品牌、争夺用户心智的现代商业战争。

然而当我们拨开商业发展的历史,将目光投向 100 多年前的底特律,你会惊奇的发现今天这一切令人眼花缭乱的玩法,都像是一场宏大的致敬。

汽车行业的亨利•福特,在广播尚未完全普及、电视还未诞生的 " 前大众媒体时代 ",就已经凭借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眼光,将个人 IP 运营设计得无比清晰和完整。

亨利 . 福特不仅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的革命者,更像是一位真正的传播学大师和叙事之王。

新时代的传播渠道早已从报纸、传单、电视进化到短视频和直播,但背后的核心逻辑:将创始人符号化、将故事商业化、将营销事件化、将价值普世化,却早已被这位百年前的工业巨人实践得淋漓尽致。

今天,我们很多看似很新颖的创始人 IP 策略,在福特那里已然是一套成熟系统且极具杀伤力的战略体系。

基石:将个人名字与公司品牌的 " 符号化绑定 "

IP 运营的终极形态,其实就是让名字本身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品牌的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福特的第一步走的就十分的决绝而且充满智慧,他毅然将自己的姓氏 "Ford" 篆刻在公司的大门和每一台产品上。

这一决策在今天看来是品牌命名的常规化操作,但是在 20 世纪初的工业萌芽期,却蕴含着极大的商业勇气和深远的战略意图。

福特这个名字,有别于 " 通用汽车 "(General Motors)或 " 标准石油 "(Standard Oil)这类去人格化的、强调规模与标准的命名方式。因为从福特这个名字开始,就将企业的命运与创始人的个人声誉进行了一个深度的绑定。这意味着公司的成败荣辱都不再是一个商业实体的隔离性行为,而是亨利•福特个人品格与承诺的直接体现。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台由钢铁和橡胶组成的汽车,而是在购买亨利•福特的承诺:对质量可靠性以及价值的承诺。

这种绑定在当时看来极其有效,因为它建立了无与伦比的初始信任,虽然也带来了极高的风险,是一种类似于 "All in 式 " 的战略抉择。

这与百年后很多汽车行业的新兴创业者,将个人声誉全部押注在创业的过程当中去,并宣称 " 这是其人生当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逻辑是惊人的一次。因为大家明白在这种绑定下,创始人的形象就是品牌最坚固的护城河,但是也是最脆弱的。

福特用一生维系着这条护城河,他不断强化自己作为总工程师、平民英雄的公众形象,让福特二字成为当时 " 踏实创新与美国精神 " 的代名词。

引爆:成为新闻本身,史诗级的事件策划和叙事掌控

如果说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机器上是一种静态的展示,那么福特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它动态地主动地制造并驾驭雨的能力。

他不满足于在报纸上购买一个广告位,野心是让自己成为新闻的头条,成为公众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

福特深谙 " 事实胜于雄辩,而传奇性的事实胜过千万句广告 "。

我们看看福特是怎么做的?

(1)亲自下场,将技术验证变为一种英雄史诗

在当时汽车仍是富人标榜身份、可靠性与实用性备受大众争议的 1900 年代初,福特做了一件极具颠覆性的事情:他脱下西装戴上风镜,亲自坐进驾驶舱,成为一名赛车道上的勇士。

1901 年,福特 IP 塑造史上的关键年份。

当时福特的第 1 家公司刚刚失败,资金链面临断裂,很多人都抱着质疑和怀疑的态度看待福特的创业,一种悲观的情绪笼罩了他的事业。

这个时候的他,急需要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来证明自己发动机的卓越,从而吸引救命的投资。在当时,他驾驶着自制的 "Sweepstakes" 赛车,在一条泥泞不堪的赛道上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全国冠军亚历山大•温顿进行对决,这场比赛是一场典型的 " 大卫与歌利亚 " 式对决:因为福特的赛车更轻,但温顿的经验、声望和赛车性能都被当时的观众普遍看好。

比赛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温顿一度非常领先,但因为车辆频繁出现故障,而福特则在极度颠簸和恶劣的条件下,凭借着车辆的稳定性、个人坚韧的意志,一路追赶,最终冲过终点,取得了震撼全国的这种胜利。

这场胜利远远并非一场体育赛事那么简单。

他是福特自编自导的一部商业大片,因为他向全美的观众讲述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故事:一个屡败屡战的发明家,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和不屈的精神,在逆境中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权威。这个故事精准地命中了当时美国社会崇尚个人奋斗、赞美技术革新的心理。

通过这个事件,福特成功地将几个关键信息植入到顾客的心智当中去:

性能的实证:福特车能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击败冠军,其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人格的背书:福特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勇于敢亲自参与产品验证的工程师和勇士。

故事的病毒性传播:因为人的心理当中都对逆袭故事充满兴趣,所以福特这次的比赛就是一个最具传播力的广告,其价值远远超过平面的宣传。

(2)跨界捆绑 " 顶流 IP",打造天才联盟的全国巡演

如果说赛车胜利是福特 IP 的 " 攻坚战 ",那么其策划的全国巡演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 " 品牌占领 " 行动。他深刻地理解 " 光环效应 " 的力量,并巧妙地利用了它。

1914 年,福特策划了营销史上经典的 "1915 型 T 型车 " 全国巡游,他邀请的同行者是两位在美国社会享有极高声誉的人物: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和著名的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这三位巨头组成了一支梦幻车队,从新泽西出发,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崎岖道路,一路驶向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走走停停,每到一地邀约当地的名流参加他们的活动,再通过媒体持续的不断放大这个影响力,所以全国的观众都在盯着他们的此次巡演。

这一策划的精妙之处在于:

实用性叙事:穿越复杂的地形,展示了 T 型车无所不能的通过性和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权威人物背书:爱迪生这位创造光明的发明家,他的选择和认可,其实为福特汽车赋予了最强的技术可信性和精英阶层的光环。这相当于一次顶级的 KOL 带货,他带货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汽车的生活方式。

人文与自然的背书:约翰•巴勒斯的参与,为这次硬核的技术巡游增添了人文与浪漫色彩,巧妙地将工业产品与探索自然、开拓疆土的美国精神联系在一起。

这次巡演,被全国的媒体全程报道,福特不仅是汽车制造商,更成了连接科学、自然与冒险的符号。这其实比今天任何一场精心策划的跨界联名都更具有深度和震撼力,更何况这还是在 100 多年前。

体系:覆盖式传播与生产方式的 IP 化

福特深知如果单靠几个轰动性的营销事件,是无法构建持久的品牌信任的。

个人 IP 的热度需要一套完整的可持续的传播体系来进行维持,并最终要沉淀成为一套广被认知和信仰的价值体系。

( 1 ) 立体化媒体矩阵

在当时传播渠道相对单一的时代,福特团队展现了对媒体组合的精准运用能力,建设了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

一是功能性广告的精准打击。福特的广告和形象不仅出现在专业的汽车杂志上,更是大规模地占领了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的版面。

其广告内容直击用户的痛点,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强调了骑行车的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和易于驾驶,将功能性的信息传播到了一种极致。

二是体验式营销的线下触达。从底特律到纽约到芝加哥的各大汽车展会和工业博览会,福特的展台总是最聚人气的展台之一。通过实体的展示和互动,让公众能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的产品,建立直观的感觉体系。福特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经常空降它的展台,带给用户更多的惊喜。

三是直销行业的精准渗透。福特公司制作了海量的精美的产品手册和宣传单页,并且和福特个人的形象进行一个融合,通过邮寄和线下渠道进行大面积的发放。这种看似传统的地摊式轰炸,既确保了品牌的信息能够突破媒体的壁垒,更直接反复触达潜在消费者的家庭。

( 2 ) 将 " 福特制 "(Fordism)打造成为时代文化的一种符号

个人认为这是福特 IP 运营策略当中最具哲学高度的一步。

因为福特不仅仅是在打造销售一款名为 T 型车的产品,更是在推广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理念,这种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原型,也叫福特制生产方式。

福特无论在任何的场合都会通过媒体大力的宣扬流水线带来的生产效率的革命,同时高调推出 " 日薪 5 美元 ",约为当时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和 8 小时工作制。

这一举措具有强烈的社会效应,它使得福特二字彻底超越了汽车本身,升为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它代表着:

工业效率的一种机制。因为流水线是现代化高效率的代名词。

社会进步的标杆。高工资和 8 小时工作制,使福特被视为关心工人福利的 " 进步资本家 ",吸引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极高的声誉。

消费社会的基石。福特提倡让工人买得起自己生产的汽车,从而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内部消费市场。

所以,在当时人们讨论 T 型车不仅仅是在讨论一辆车,更是在讨论福特制所代表的那个高效进步、充满希望的工业新时代。

福特成功地将个人 IP 与企业 IP 进一步升华成为一种时代 IP,这为他构建起了最坚固、最深厚的一种理念的护城河,其战略高度远非简单或者单一的营销技巧所能比拟。

对比与启示:百年 IP 运营史中的 " 道 " 与 " 术 "

如果我们将福特的玩法与当今很多车企创始人的 IP 运营进行一个对比,能清晰的看到商业传播中那些亘古不变的 " 道 " 以及因技术变迁而演进的 " 术 "。

那么,哪些是不变的核心逻辑,也就是 " 道 " 呢?

( 1 ) 真实性与亲身参与。福特亲自赛车巡游和雷军亲自测试新车、李斌亲自参与用户日的活动,都一样,旨在打破冰冷的商业距离,通过创始人的亲身在场,建立真实可信、可触摸的人物形象和品牌价值。

( 2 ) 创造故事与传播冲突。在今天看来,福特的赛车是一个非常励志的英雄叙事,这和今天很多车企所宣传的创业维艰、技术壁垒、对标豪车的故事内核其实是一样,人类认知永远对好故事没有抵抗力。

( 3 ) 超越产品功能本身。福特通过福特生产方式,将自己包装成为工业时代的象征。今天的车企创始人也在试图代表 " 智能电动化 "、" 国货崛起 " 等更宏大的时代命题。

对于 IP 来讲,终极竞争就是价值观和愿景的竞争。

那么,哪些又是已经变化的落地策略," 术 " 呢?

当下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环境,它要求创始人必须像内容创作者一样去思考;发布的频率和节奏更快,日更或者直播;互动更强,要在评论区能够直接和用户进行对话;人格也更鲜明,要有很多的金句和表情包出现。

而福特时代追求的则是通过精心策划的成本高昂的重磅事件,造成持续时间更长的社会性轰动,是一种史诗级的传播。

今天我们车企更注重通过持续轻量级的内容输出,来维持始终在线的热度和粉丝粘性,类似于一种 " 日记体式 " 的陪伴。

结语:IP 运营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叙事

回顾百年前,亨利•福特无疑是一位超越了时代的商业传播战略家。

它并非简单地通过广告技巧,更多的是进行了一场宏大的叙事工程,福特将自己的个人奋斗史、公司的产品发展史和整个美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福特这个品牌成为了进步效率与平民化的代表。

今天的很多车企创始人们,无论是在微博上怒怼友商、还是在发布会舞台上喊出 " 遥遥领先 " 这样的词语,其本质都是在福特所开创的运营范式当中进行探索:

如何将冰冷的工业技术,赋予温暖的人格化魅力、如何将复杂的商业竞争,转化为迷人的英雄故事、如何将企业的商业成功,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宏大的时代同频共振。

今天,当我们很多车企创始人在移动互联网的舞台上对自己的人设进行塑造时,不妨怀着敬意回望那个在泥泞赛道上飞奔的亨利•福特。

因为他帮我们证明了:最高明的 IP 运营,绝非单单的流量收割,而是将自己和品牌塑造成一个时代故事里不可或缺的篇章。

时光飞逝,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聆听他讲述的那个关于速度梦想与创新的故事,并继续用中国车企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新的版本,而这正是整个商业史上最伟大的 IP 所拥有的生命力。

  —— · END · ——  

   作者|江刀鱼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超级用户体系落地实践专家。擅长一体化用户运营、市场营销策略、会员体系等领域。专注新用户思维的落地实践,曾为尖沙咀餐饮集团、美好蕴育、金鑫珠宝、卡吉诺、全棉时代、河南人保、邮储银行等几十家企业提供全案咨询服务。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新用户思维:从销售商品到经营顾客|企业内训重磅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福特 雷军 亨利 马斯克 创始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