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21小时前
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2亿,高技能人才却供不应求,缺口如何填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高技能人才为何始终供不应求?这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关键力量,其培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然而,现实挑战依然严峻。尽管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 2 亿,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但其在总量中的占比仍亟待提升。数据显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超 70% 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这凸显了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 " 主阵地 " 的绝对地位。目前,全国共有职业院校约 3400 所,每年输送毕业生超 1000 万人——这座人才 " 富矿 " 的潜力巨大。

在此背景下,几个核心问题亟待厘清: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究竟如何?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高技能人才?哪些行业中涌现出的顶尖技能人才,其成长有无共通路径可循?

为回答这些问题,并服务于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我们迫切需要解码大国工匠的成才奥秘。他们的代表性特征与示范引领作用,正是破题的关键。

为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AIGC 赋能职业教育应用研究院团队开展了一项深度调研。研究基于对 70 所职业院校的大样本调查,以及对来自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 95 位大国工匠的深度访谈,旨在精准描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图景与大国工匠的鲜明画像,进而为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探寻可行的出路。

这项调查,不仅期望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启示,也希望能为众多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与家长,带来一份前瞻性的思考与参照。

高技能人才培养三大瓶颈待破解

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真实的培养生态究竟如何?为了摸清现状,调研团队对上海市 70 所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展开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共回收教师有效问卷 3271 份、学生有效问卷 26423 份,覆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等 15 个专业大类,力求全面反映现实图景。

调研发现,当前培养体系在三个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产出。

首先,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导致技能认知肤浅。要深刻理解技能,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真实场景中 " 看到 " 和 " 触摸 " 到它。然而,调查显示,教学与实践的联结仍显薄弱。在教师端,仅约 14% 的教师会 " 非常经常 " 地将企业项目、工匠事迹等真实案例融入教学,而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未能做到经常结合。在学生端的感受更为明显,仅约 16% 的学生认为老师能 " 非常经常 " 地利用真实问题来讲解原理。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技能学习仍停留在书本和理论,未能与鲜活的产业现场产生深度共鸣,导致对技能的理解难以深入。

其次,学生成长路径模糊导致志趣效能低效化。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帮助他们确立专精方向,是培养顶尖人才的关键。然而,现状并不理想。调研显示,学校为学生建立系统性的 " 技术成长档案 ",以记录其兴趣与成长轨迹,成效不彰——仅约 12% 的教师对此表示 " 非常满意 "。与之呼应的是,在学生问卷中,仅有约 18% 的学生表示自己 " 有明确的技术专精方向 "。这表明,无论是学校层面的精准引导,还是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都尚显不足,大量学生仍处于兴趣未被激发、方向尚不明确的迷茫状态。

再次,榜样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工匠走进课堂,被证明是激发学生技术热情、传递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但这一环节的潜力远未被释放。数据显示,仅约 6% 的教师对 " 邀请劳模工匠进课堂 " 的实际效果感到 " 非常满意 "。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同样有限,仅约 23% 的学生表示能够通过工匠讲座、技能比赛等活动 " 比较 " 或 " 非常 " 有效地激发起对技术的兴趣。这反映出,此类活动可能在覆盖面、组织形式或内容深度上存在问题,使得工匠精神的感召力未能有效触及学生内心。

大国工匠成长路径各异,但进阶有章可循

要探寻大国工匠的成长密码,离不开一片适宜的 " 土壤 "。数据显示,2000 至 2025 年间,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全国占比显著。这片产业生态活跃、人才政策完善的区域,为我们观察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提供了典型样本。

研究团队从中精选了 95 位高精尖技能人才进行深度访谈。他们均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工龄从 10 年到 41 年不等,其中 56% 是高级技师,32% 是更高等级的特级技师。样本覆盖广泛,极具行业代表性。

尽管每位工匠的成长故事各不相同,也经历过不同的挫折,但深入分析他们的职业轨迹,可以发现一些共通的、规律性的成长阶段。

第一步,往往从 " 动手做 " 开始,在模仿中入门。许多大国工匠的起点,并非深奥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 " 动手操作 "。这一阶段类似于传统 " 师傅带徒弟 " 的模式,强调在模仿和实践中学习。初学者通过反复练习具体操作,先掌握 " 怎么做 ",再逐步理解 " 为什么这么做 ",从而在实战中建立起对专业技能的最初认知。

第二步,在系统中学习,持续构建能力。掌握了基本操作后,工匠们需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拓展和深化自己的技能体系。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重复,而是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涵盖知识、技能与综合素养的 " 能力拼图 ",形成自己在特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为应对更复杂的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步,在反思中精进,形成个人见解。随着能力的提升,顶尖工匠会进入一个关键的 " 自我反思 " 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熟练操作,而是开始不断追问、总结,并与同行交流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过程使他们从 " 会干 " 迈向 " 会想 ",实现了从熟练工到思想者的转变。

用技能创造价值,实现职业升华。最终,大国工匠会将自身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独特见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无论是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完成重大项目,还是通过创新推动行业进步,他们都实现了个人成就与社会贡献的统一。这也是技能生涯的升华,标志着他们从一名优秀的技工,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将 " 工匠成长诀窍 " 融入职教全程

要让职业院校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将大国工匠的 " 成长诀窍 " 系统化地融入日常教学。

首先,必须大力推动课程改革,核心是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这意味着课程内容应直接来源于企业真实任务和大国工匠处理过的典型案例,比如将 " 解决特定设备故障 " 这样的完整流程设计成教学模块,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原理。教材也应摒弃传统模式,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像真正的工匠一样 " 边做边学 "。同时,实训体系应实现从基础操作、虚拟仿真到真实岗位的 " 三级跳 ",特别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下处理复杂作业,在试错中深度成长。

其次,培养模式需要创新,核心是用深度的师徒互动点燃学生的职业热情。应全面深化 " 双导师制 ",为每位学生配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匠两位导师,用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真实项目驱动学习。导师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在带领学生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职业认同和发展方向。同时,要将技能大赛的标准和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使其成为激励学习的 " 挑战关卡 " 和 " 能力证明 ",让学生持续获得成就感。为每位学生建立记录全程的 " 技能成长档案 ",能帮助他们清晰看见自己的进步轨迹,有效进行自我反思。

最后,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需要通过文化浸润让其变得可感可触。学校应积极打造 " 工匠精神可视化 " 的校园环境,通过设立工匠故事长廊、开发视频案例库、定期邀请像包起帆这样的大国工匠开设 " 匠心讲堂 ",让榜样的事迹变得鲜活。应构建以专业为单位的 " 技能社团 " 或 " 创新工坊 ",在优秀师徒的带领下,形成共同追求卓越、互相切磋的集体氛围。更重要的是改革评价体系,不仅要考核学生做得 " 快不快 ",更要评价其作品 " 精不精 ",以及协作精神、质量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工匠精神的内涵成为被鼓励和认可的价值导向。

总之,通过将大国工匠的成长规律反向映射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能够绘制出一张清晰的 " 人才培养蓝图 ",系统、有效地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高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 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 技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