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仁怀、桐梓、汇川三县(市)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桐梓河与观音寺河如两条碧绿丝带,缠绕着两岸峰峦沟壑蜿蜒奔流。名为 " 岔水 " 的这片土地,一脚跨三县,既是古盐道上的重要节点,更是黔北交通从闭塞到通达的生动缩影。

" 一脚踏三县,两河汇岔水 ",岔水正位于仁怀市高大坪镇龙源村龙塘湾、桐梓县花秋镇落水村、汇川区(原遵义县)三盆镇落炉村的交界处,也是观音寺河与桐梓河的交汇处。这里曾是川黔古道的咽喉,一条羊肠小道沿桐梓河岸延伸,连接四川合江与贵州遵义府,成为古代商旅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这条驿道更成为 " 盐道 " 核心路段——四川自贡的井盐经此入黔,运往遵义、贵阳等地。" 很小的时候就听公辈们说,背盐的扛着上百斤盐袋,一天走几十里山路,到岔水就得涉水过河。" 今年 60 岁的龙源村村民罗发梅回忆起儿时听闻的盐道故事,满是对旧时艰辛的感慨。
盐道文化之外,岔水周边的龙源村境域,更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据《仁怀市高大坪镇志》记载,这里曾是明代播州土司的军事屯堡所在地,千丘田峒、羊跳巷屯、黄羊峒等遗址见证着土司文化的兴衰;屯头坝的解放军炮台遗址、万应宫文物保护单位,则诉说着平播战役、江汉农民起义与解放初期的烽火岁月。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平播官兵在此攻破屯堡直捣敌巢;清咸丰四年(1854 年),江汉农民起义军从韩家渡渡河攻取仁怀;1950 年 4 月,解放军转战至此留下战斗印记。历史与商旅文化交织,让岔水成为三县交界的 " 文化十字路口 "。

▲岔水
尽管古驿道见证过繁华,但交通闭塞始终是制约三县交界地区发展的瓶颈。那时的岔水河畔,没有桥梁,只有一处名为 " 韩家渡 " 的渡口,是仁怀与桐梓往来的要津。枯水期," 盐巴老二 " 们踩着河中的鹅卵石艰难过河,盐巴袋子被溅起的水花打湿,沉甸甸地压在背上;汛期来临,河水暴涨,渡口被淹没,只能等待水势消退,许多商队往往要在岸边滞留数日。
除了盐商,周边村民的往来也同样艰难——桐梓县花秋镇岔水村的村民要到仁怀高大坪镇的坪营赶集,仁怀市龙源村的村民到遵义落炉村买化肥,落炉村要到龙源村走亲戚,都得绕行十几里山路,或是冒险涉水。" 冬天河水刺骨,夏天洪水汹涌,每年都有村民过河时被水冲走,尸骨都找不到。" 说起过去的渡河之险,龙源村的老人们至今心有余悸。
交通阻隔下,龙源村曾沦为省级一类贫困村," 过河难 " 成了村民心头的巨石。上世纪 90 年代末,村民自发修建的两座铁索桥,终于打破了这一困局。
第一座铁索桥连接龙源村龙塘湾与桐梓县的岔水村,由时任龙源村小学校长刘士康(音)牵头修建,至今已有 20 多年历史。" 当时罗校长看大家过河太危险,就牵头找村民商量,想修一座铁索桥。" 村民们回忆,那时村里穷,没有资金,罗校长就带头捐款,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捐出积蓄,有人上山伐树做桥板,有人义务施工,数月奋战,最终建成了简易铁索桥。" 以前绕远路,现在几分钟就到,大家都高兴坏了!" 村民们谈论起来,喜悦溢于言表。

▲龙塘湾至岔水村老铁索桥

▲龙塘湾至桐梓岔水村新铁索桥
看到龙源村到桐梓的桥通了,龙源村村民罗志现却犯了愁——龙源村到遵义落炉村的路还被观音寺河阻断着。" 当时毛滩和龙源两个村民组有百余亩土地在遵义河对岸,三个村接二连三有不少村民被洪水冲走,实在太痛心了,必须要修这座桥!"2000 年,45 岁的罗志现目睹两岸百姓因无桥屡遭水患,下定决心再修一座铁索桥。
说干就干,罗志现首先拿出自己做小本买卖赚得的 1 万元积蓄,买来钢筋、铁丝等材料;接着又跑到乡政府申请补贴,争取到 2000 元资金;随后,他沿着河岸走遍仁怀、桐梓、遵义三县(市)的村落,挨家挨户 " 化缘 "。" 那时候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但听说要修桥,都很积极。"20 余年过去,罗志现回忆起当时化缘的场景记忆犹新。有的村民掏 5 元、10 元,有的拿出 20 元,甚至有老人把自己的养老钱都捐了出来。" 有个落炉村的老人,家里条件不好,还是硬塞给我 10 块钱,说‘修桥是积德的事,我也要出份力’。"
" 当时真的是靠脸皮厚,挨家挨户去做工作,那边亲戚多、走动多的,河对门耕地多的,就喊多出一点。" 今年,已 70 岁的罗志现老人回忆起来,也十分感慨。
2001 年春节刚过,罗志现便召集三地村民开动员会,开始分开协助。同年 3 月份,桥梁正式开工。罗志现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盯着进度,协调村民分工;周边村民们也纷纷投工投劳,各司其职:焊接铁索、铺设桥板、加固桥墩 ...... 历经 8 个月的奋战,一座宽 1.5 米、长约 73 米的铁索桥终于建成,并于当年 9 月正式投入使用。" 桥通的那天,三县的村民都来庆祝,一两百人,比过年还热闹!" 罗志现笑着说。自此,三县村民往来无需涉水,孩子上学、小贩经商、亲友走动愈发便捷,三地情谊也日渐深厚。
然而,命运却给这两座铁索桥出了一道难题。时隔数年,因观音寺河修建电站,水位上涨,两座承载着三县村民深情的铁索桥被淹没在水下。" 当时大家都很心疼,但也没办法,修电站是为了发展。" 好在后来政府很快关注到这一情况,重新出资选址,在更高的位置修建了两座新的铁索桥,沿用至今。

▲龙源村至遵义落炉村老铁索桥

▲龙源村至遵义落炉村新铁索桥
彼时,溯观音寺河上约 5 公里,与龙源村相邻的水堰村,也同样开工建有一座连接落炉村的铁索桥,这座桥梁由水堰村和落炉村两个村共同修建。如今虽已废弃,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锈迹斑斑的铁索,但它同样是三县村民 " 抱团取暖 " 的见证,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桥梁连通的不仅是道路,更有文化。随着几座桥梁的修建,三县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桐梓县花秋镇的特色美食 " 花秋干粑 ",便是通过两地村民交流传到仁怀,成为仁怀怀北乡镇的一大特色美食小吃,成了三县文化交融的 " 味觉符号 "。

时光荏苒,随着黔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座简易的铁索桥已无法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2024 年 9 月 14 日,金仁桐高速公路桐梓河特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全长 1422 米、世界首座高低塔无桩基础大跨度悬索桥,如一条钢铁卧龙,横跨桐梓河峡谷,连接起仁怀与桐梓两地,将仁怀至桐梓的车程从 1 小时缩至 10 分钟以内,为三县交界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站在大桥之上,俯瞰桐梓河两岸,沟壑纵横间,仁怀到桐梓、桐梓到遵义,仁怀到遵义,三座铁索桥飞跨河谷,与昔日的古驿道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 " 天堑变通途 " 的壮丽画卷。
" 以前翻山越岭,现在过大桥分分钟到!" 村民们的感慨道出了交通巨变。大桥让龙源村的煤炭、石材等资源便捷外运,千丘田峒等土司遗址与桐梓河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曾经的贫困村如今特色种植、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村民日子愈发红火。

从踩水渡河的险途,到村民共建的铁索桥,再到世界领先的悬索桥,桐梓河畔的四座桥梁跨越数百年时光,见证着三县从闭塞到开放、从贫困到富裕的蜕变。它们是交通枢纽,更是三县人民守望相助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古盐道的记忆,更开启了黔北通江达海、产业兴盛的新篇。桐梓河河水悠悠,桥梁的故事仍在续写,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