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 年,淘宝商城(后来的天猫)以 " 全场五折 " 的真承诺,让原本无人问津的 11 月 11 日,成为后来 " 年度购物盛宴 " 的代名词。走过 17 个年头," 双 11" 也演变为观察中国消费市场变迁、产业动向与商业范式迭代的 " 窗口 "。
根据复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今年 " 双 11" 全网零售额近 2.4 万亿元,同比增长超 10%,再创新高。各家平台优势进一步分化,淘天主导家居家装与服饰,京东聚焦 3C 数码、家电等带电品类,抖音优势在服饰与快消品。
从销售额份额来看,淘宝天猫占比为 37%,相比上一年有所下滑;京东上升五个百分点,占比为 25%;随后为抖音(15%),拼多多(9%)。
复旦消费大数据实验室的报告显示,今年双 11 退货率依然是热点话题,部分品类退货率甚至超过 80%。有深受退货困扰的商家,无奈使用巨型防拆吊牌,这一举动登上热搜,引发讨论。双 11 的销售额,剔除退货后含金量更高。在这一维度下,以服饰为优势品类的淘天市占下降了 3 个百分点。京东已与其无限接近。

格局变动中,头部平台淘宝天猫的困境进一步显现。虽然今年双 11 优惠规则有所简化,淘天还试图联动即时零售用补贴引爆流量,但套路多的质疑依旧," 价格忽高忽低 ",补贴政策突然变动引发达人直播间 " 退货潮 ",导致用户体验不好的同时,也显示淘天对流量的极致渴求。
从双 11 的创造者,到如今,淘宝天猫似乎困在双 11 这场流量内卷战场中,用户和商家也都疲惫不堪。
当用户拿着有限的信任余额,追求 " 买得精、买得值 " 时,平台却仍执着于将用户 " 带到 "APP 里,忽略了促销的本质和购物体验。双 11 来到第 17 个年头,头部平台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一场深刻的错位正在发生。
1、被双 11" 刺伤 " 的消费者
2009 年,双 11 刚兴起时,还是一场简单纯粹的双赢局。
彼时,商家可以借由大促清空积压的库存,即便个别商品微利甚至亏本,也能通过短期内爆发的流量盘活资金链,换来宝贵的现金流和品牌曝光。消费者也不用复杂的计算,就能以 " 全场五折 " 的真实优惠购入所需," 全网最低价 " 并非一句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福利。因此趁着大促集中 " 囤货 ",成为双 11 黄金时代的消费共识。
可如今,当消费者捂紧钱袋子,想在大促期间 " 买优买精 " 时,等来的不是诚意满满的低价,而是一次次猝不及防的 " 背刺 "。
今年淘宝天猫的大促,在 " 规则简化 " 之下,把" 复杂套路 " 玩出了新高度:以 500 元 9 折券为例,该券最大的优惠额度为 500 元。如果享受最高额度,需要凑够总价约 5000 元的商品,假若凑不到这个额度,优惠券中的剩余金额也将失效,无法再次使用。
为了享受到最高额度优惠,不少用户只能绞尽脑汁的凑单,却发现优惠力度合并支付时被分摊,甚至单品价格变得更高。一位来自甘肃的消费者表示,在使用优惠券合并满减后,某品牌的护肤品价格反而从 142 元涨至 181 元。
其次,价格忽高忽低,价保形同虚设,进一步拉低用户体验。一位淘宝 88VIP 用户在大促期间购买了两件同品牌的羽绒服,一件以 2099 元购入,收到货仅三天,该商品价格降至 2037 元;另一件以 1529 元购入,到货一周后,这款产品价格降至 1376 元,大促期间同一款产品差价高达 153 元。
对此,该用户联系商家要求按照价保补差价时,却被告知对平台权益造成的差价,不在价保范围内,并要求用户给到实付截图。经过一番沟通后,虽然店铺申请了价保,但用户无奈之下选择了退货。
此外,千人千价的系统设置,让用户被贴上价格标签,难以获得真正的优惠。有淘宝天猫会员在大促期间,切换账号后发现,某品牌的鱼油以及 500 元左右的四件套,在不同账号的差价均达到百元以上。
" 先涨后降 " 更成为平台上公开的秘密,一位用户在社交媒体写到,8 月在淘宝以 659 元买到的鞋子,在大促期间券后价格为 910 元。对此,有商家向《豹变》表示,平台要求的立减活动,降价部分几乎由商家承担,为了确保利润,不少商家在大促前悄悄涨价。
同时,因为平台发放的各类限时优惠券,导致价格波动较大,也推高了退货率。
大促期间的种种乱象,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大规模的负面反馈。以用户视角来看,平台虽然把战线拉长,但一天三变的价格、不够实在的优惠、充满套路的限时券,却成为压倒信任的稻草。不少用户发帖称," 被背刺到无语 "" 上了双 11 的当 "。
至此,双 11 演变成一场消费者、商家、平台之间的 " 心理战 "。价格乱象背后,是平台增长逻辑的转变:当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从 " 给用户真让利 " 变成用复杂手段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和有限的钱包时,乱象便成了必然。
所谓的价格波动,成了平台测试消费者价格敏感度的工具,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撬动用户下单。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价格体系,还直接拉高了退货率。用户凑单后发现优惠不及预期,或是收货后遭遇降价,只能选择退货,一场看似热闹的促销狂欢,最终成了 " 白忙活一场 "。
当平台将 " 测试用户价格敏感度 " 置于 " 真实让利 " 之前,双 11 便从一场购物狂欢,变成了用套路留住用户的 " 流量之战 "。
2、流量焦虑与 500 亿补贴
" 双 11" 购物节的狂欢被异化成了一个争夺用户时长的流量竞技场,平台和商家的焦虑在这里被无限放大,各种弹窗、链接和广告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尝试捕捉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消费动作和动作背后的人。
近日,据《大众日报》报道,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群众举报,目前已经针对淘宝在 " 双 11" 期间的霸屏广告乱象展开调查。许多用户反映,打开多款手机 APP 时,在手指触碰相关页面或机身晃动的情况下,会被强制跳转至淘宝会场,严重影响使用体验。
对此不少用户深有感触,社交媒体上," 淘宝 APP 是进淘宝最慢的方式 " 成为高赞评论。
早在 2023 年 2 月,工信部便已发文明确了这种营销方式的不合理性。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开屏和弹窗信息窗口应提供清晰有效的关闭按钮,保证用户可以便捷关闭;不得频繁弹窗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或利用 " 全屏热力图 "、高灵敏度 " 摇一摇 " 等易造成误触发的方式诱导用户操作。
当用户将自己的钱包握得越来越紧,对消费行为越来越慎重,平台的营销思路却仍然停留在过去,不遗余力地将用户 " 拉进 " 自己的 APP。
然而,跳转不等于下单,下单不等于成交。在高退货率与低信任度的循环中,平台、商家、用户三方皆输。久而久之,消费者疲惫、商家利润摊薄,平台的信誉和健康生态被反噬。
淘宝表现出的 " 流量焦虑 ",不仅体现在 " 摇一摇 " 跳转等强制引流手段上,今年以 " 淘宝闪购 " 业务为核心、投入数百亿的补贴大战,也是试图通过即时零售的流量为淘宝主站输血。
今年 4 月,闪购的入口嵌入淘宝 APP,淘天依托饿了么开展即时零售,并宣布投入 500 亿元进行补贴。官方希望以此撬动新用户增长,实现 " 以近场带远场、以高频打低频 " 的协同效应。今年双 11,淘宝闪购作为即时零售平台,也全面参与购物节。
《晚点 Late Post》此前报道称,阿里最初计划 3 年投入 500 亿元,实际两个季度的投入已经接近这个数字。大量的投入之下,高频外卖确实带来了淘宝日活的回升,激活了淘宝大量的沉默用户。
但激活只是第一步,后续更重要的是将补贴过来的闪购用户转化到电商业务的成交里。所以" 重金投入后这笔钱花得足够高效吗 ",是淘天始终绕不开的问题。
据《晚点 Late Post》报道,淘宝闪购每天的单量上涨成原来的 3 倍,但目前平均每单亏损 3 元左右,到年底目标降到 2 元以内。
当下淘宝一方面需要提高闪购的补贴效率,实现减亏;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多的转化,不管是在远场电商消费,还是在近场的即时零售场域消费。
然而,到目前为止,淘天在远场与近场的协同效应其实并不明显。
一方面,闪购补贴过来的多为价格敏感的 " 羊毛党 ",本身对于价格更为敏感,更难留存。另一方面,近场电商的履约能力需要前置仓、骑手等完善的供应链支撑,同时必须有单量密度匹配才能算平成本账,这些经验和能力是淘天在远场电商运营中所欠缺的。
双 11 期间,北京东三环住宅区一位入驻淘宝闪购的店主告诉《豹变》,自己只是进货时尝试性地进了两三个迪卡侬的泳镜,饿了么方面没有向他推荐。" 一直都卖不动。"
3、流量退潮后,寻找真正基石
双 11 从不是零售的救命稻草,它只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平台平日修炼的内功。
过度依赖营销引流和补贴大战,试图通过即时零售等外部手段为传统电商输血,这种 " 流量嫁接 " 并未带来真正的协同效应,反而因场景错位、用户动机差异和高成本投入,容易陷入 " 高投入、低回报 " 的循环。
如何从 " 流量 " 转为 " 留量 ",真正赢回用户,才是平台最重要的功课。
回到客户这个源头,平台需要关注真实用户的痛点。比如关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真正低价等影响用户体验的环节。稳定的价格、可靠的品质、高效的物流和无忧的售后,才能构建真正稳定的信任,这是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有更强的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 留量 " 思维的本质,是从 " 交易场 " 的运营,转向 " 价值场 " 的重构。近年来各个电商玩家们,也纷纷在供应链、内容生态和产业赋能等更深层次的价值竞争中下功夫。
比如小红书的电商主要围绕社区信任和生活分享展开;抖音电商的核心是通过内容激发用户潜在消费兴趣;拼多多投入重金在 " 产业赋能 " 与 " 普惠生态 "。京东在本届双 11 的稳健增长,则是注重长期深耕供应链效率与用户体验确定性的结果。
比如,京东凭借其物流配送、售后保障等优势,建立起 " 买大件、上京东 " 的消费心智。今年双 11,京东在 3C 数码行业的线上销售额比达到了 54.1%,在家电行业线上销售额占比达 50.1%。这正是用户用订单为 " 确定性 " 体验投票的结果。
电商行业早已今时不同于往日。卖方市场的那些年中,单一平台能够通过预售、复杂玩法等手段创造顾客粘性,实现极高的 GMV。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商玩家崛起,需求端的粘性已经不能靠营销简单地实现。
双 11 终会结束,但用户对品质、价格和服务的追求不会改变。流量终会退潮,而信任永远不会过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