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1 日,AI 制药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再次更新了其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请文件。
值得关注的是,英矽智能的 IPO 之路已持续超过 2 年。此前,英矽智能曾分别于 2023 年 6 月、2024 年 3 月向港交所递表,但均以失效告终。今年 5 月 8 日,公司再次提交招股书,并于近期赶在六个月有效期结束时快速完成了材料更新。
上半年业绩 " 变脸 ",核心产品仍处 II 期研究
英矽智能成立于 2014 年,是一家 AI 制药企业。AI 制药企业按照业务模式划分主要分为三类,包括 AI+biotech(使用 AI 自主研发创新药)、AI+CRO(使用 AI 为客户交付先导化合物、临床前候选化合物)、AI+SaaS(仅提供 AI 工具)。而英矽智能正属于第一类,其业务主要集中于使用 AI 自主研发创新药,并进行对外授权。
据更新的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已透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 Pharma.AI建立了一个包括超 20 项资产的在研管线,并且其中有三款候选药物实现了对外授权。
研发进展最快的则是一款代号为 ISM001-055 的 AI 药物,目前正处于 II 期临床阶段,主要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ISM001-055 同时也是英矽智能利用 AI 技术开发的,一款从靶点发现到化合物设计均由人工智能操盘完成的 "AI 药物 "。
据招股书,ISM001-055 已于 2024 年 8 月在中国完成 IIa 期临床试验,并于 2024 年 10 月公布顶线数据。接下来,英矽智能计划在中国开展 ISM001-055 用于 IPF 适应症的 IIb/III 期研究。在美国,ISM001-055 于 2023 年 2 月获得了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其 IIa 期试验的首例患者于 2024 年 2 月完成随机分组并给药。
英矽智能预期将于 2026 年上半年就肾纤维化治疗提交 IND 申请,并于 2025 年下半年就吸入型 ISM001-055 用于 IPF 治疗提交另一项 IND 申请。
截至目前,英矽智能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公司整体仍处于未盈利状态。其主要收入来源于三款候选药物的对外授权,包括向 Exelixis 对外授权 ISM3091 、向 Stemline 对外授权 ISM5043、以及另一项授予 Stemline 全球独家许可,针对广泛实体瘤癌症的 AI 基础临床前资产。
业绩表现方面,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英矽智能整体呈现向好趋势,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亏损幅度也逐步收窄。
具体来看,公司在 2022 年至 2024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3014.7 万美元、5118 万美元和 8583.4 万美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 2.22 亿美元、2.12 亿美元和 1709.6 万美元;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分别为 7080.4 万美元、6736.1 万美元和 2266.5 万美元。
然而,进入 2025 年后,这一积极态势未能延续。公司营收出现明显下滑,盈利也 " 由正转负 "。2025 年 1-6 月,英矽智能实现营业收入 2745.6 万美元,净亏损 1921.5 万美元,经调整净亏损为 1540.9 万美元。


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 1-6 月期间,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为 2730 万美元、4820 万美元、8100 万美元及 2370 万美元,在各年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处于高位,分别达到 90.6%、94.1%、94.4%、86.2%。
同期,最大单一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56.6%、76.2%、60.6% 及 66.3%,显示出公司对个别大客户存在较高依赖。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英矽智能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 2.12 亿美元,相比 2024 年末的 1.26 亿元,现金流有所该改善。增长主要来源于公司于 2025 年上半年完成的 E 轮融资。公开资料显示,该融资于 2025 年 3 月完成交割时,募资总额约 1.23 亿美元。
持续获资本加持,盈利或仍遥遥无期
当前,如何实现可持续盈利仍是摆在 AI 制药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首席科学官、药物研发负责人任峰博士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亦指出,AI 制药行业已告别 " 讲故事 " 阶段,市场关注点更加务实,转而聚焦于管线的实际进展、授权合作成果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收入,即技术是否真正具备落地能力。
尽管 AI 技术能够显著提升药物研发前期的效率,例如缩短候选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周期,但其能否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尤其是通过临床试验的最终验证,尚需更多数据支撑。
对此,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同样明确承认,其未来的商业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 Pharma.AI 平台的技术能力,以及候选药物能否借助该平台成功开发并最终实现商业化。
公司并预计,随着继续投资内部药物研发计划及综合技术平台,运营开支在未来几年还将大幅增加,因此很可能将继续出现净亏损及经营性现金流出。
目前港股已有一家上市的 AI 制药公司晶泰科技(02228.HK)。今年上半年,晶泰科技实现营收 5.1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03.8%。上半年的经调整净利润为 1.42 亿元,这也是该公司首次实现半年盈利。
与英矽智能有所区别的是,晶泰科技的商业模式是 "AI+CRO"。它不直接研发药品及上市销售,而是通过技术平台为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研发服务。公司营收分为两大板块,上半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615.2% 至 4.35 亿元;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95.9% 至 0.82 亿元。
超六倍的增长主要源于与生物制药传奇人物 Gregory Verdian 教授创立的 Dov Tree 公司达成总规模最高达 60 亿美元的重大合作(针对多个靶点发现开发候选药物),并且带来了 5100 万美元的第一阶段首付款。
整体而言,AI 制药行业仍面临商业化天花板低、行业竞争加剧、对外部数据依赖性强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正积极推动其技术平台向更广泛的行业领域拓展,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例如,晶泰科技已将 AI 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延伸至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科技及消费品等多个方向,并与协鑫集团、中国石化等企业展开合作。
英矽智能同样表示,正在推进其 Pharma.AI 平台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先进材料、农业、营养产品和兽药等多个领域。2025 年 11 月 10 日,英矽智能进一步与国际制药巨头礼来达成一项总额超 1 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英矽智能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在今年年初完成 E 轮融资后,英矽智能的估值已超过 13 亿美元。截至目前,英矽智能股东名单包括多家明星风投和产业资本,如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复星医药、沙特阿美旗下的 Prosperity7Ventures 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