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 " 神仙打架 " 的清华特奖,又到了揭榜名场面!
11 月 13 日下午,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15 进 10 刚打完,网上立刻炸开了锅,疑似 TOP10 入围名单流出了:

△最终投票结果以官方公示为准
但这次让网友们刷屏的,不光是谁进了前十,而是,方向太统一了!今年几乎一半都在搞具身智能。
此外,答辩现场还出现了一个 " 大彩蛋 " ——
菲尔兹奖、沃尔夫奖获得者,数学界的 " 天花板人物 "丘成桐院士本人登场站台,直接把答辩逼格拉满!!!

所以问题来了:
这届清华特奖,怎么突然这么 AI 味儿、机器人味儿这么重?
跟我们一起从这几位候选人的经历里,看看这届特奖到底 " 卷 " 成什么样了。
这届清华特奖,AI 和机器人卷疯了
把今年前十名单摊开来看,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AI 似乎已经成了清华特奖的底色,而具身智能正在悄悄变成这届的 " 主线剧情 "。
尤其是在这届候选人里,做大模型视频理解、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触觉模拟、自动驾驶智能决策……
统统出现了,而且是真 · 本科生端着关键成果上场的那种。
那这群天才少年到底强在哪里?我们往下看~
李忆唐:清华特奖里的 " 人形控制黑马 "
如果说今年清华特奖入围者中,谁最具 " 未来机器人科学家 " 的气质,交叉信息院的李忆唐一定算一个。
本科期间,李忆唐扎进的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题,让机器人不仅能走、能稳,还能用整个身体完成复杂动作。

在计算机视觉、图形学领域,她曾以第一作者在 CVPR 2025 发表论文《Learning Physics-Based Full-Body Human Reaching and Grasping from Brief Walking References》。
传统运动生成方法依赖海量高质量动作捕捉数据,但收集 reaching(伸手)和 grasping(抓取)数据耗时费力,导致数据偏差和覆盖不足。
这篇论文的突破点是仅用简短的 " 行走参考 " 数据,就能让机器人自动推断出接下来 " 整个身体应该怎么协调运动 " 去拿东西。
也就是说,让机器人通过少量线索,就能脑补出复杂全身动作~
此外,她还以第二作者身份在 ECCV 2024 和 UAI 2025 顶会发表研究,是本科生阶段就 " 提前进入顶会生态 " 的那类人。
大三下学期,李忆唐还前往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人形机器人的研究,作为独立一作在 CoRL 2025 发表成果,提出融合稳定性与柔性的控制方法,并多次担任顶会审稿人参加学术会议,展示论文成果。
感觉也算是提前把未来机器人科学家的路,走到本科阶段的人了~
陈博远:从 A 型到 X 型,把科研做成大横跳
在今年的特奖候选人里,陈博远属于那种方向难、跨度大、还都做得很深的选手。
他来自清华布局 " 下一代 AI+ 工程科学家 " 的试验场——行健书院。
他曾形容自己刚进书院时更像 " 擅长做有标准答案 " 的 A 型学生,直到郑泉水院士不断鼓励他去做敢跨界的X 型人才,他才开始一边夯实力学基础,一边系统补修 AI、计算机和机器人课程。
在前三学年中,陈博远修了 172 学分 +7 门 AI/CS/ 机器人跨学科选修,探索数据驱动与物理建模的融合:

本科阶段,他把时间几乎都砸在跨学科前沿课题上:
从单张图片重建可交互场景,到灵巧手触觉视觉一体仿真,再到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每一条都是 AI 和具身智能领域的硬核难点。
他的成果发表在 ICCV、CoRL、IROS 等重要国际会议上,既有第一作者,也有多篇核心合作论文。
其中,"Physgen3D" 探索如何从一张图像生成可交互的三维世界,"GaussTac" 试图把视觉与触觉融为一体,让机器人在虚拟环境中具备触感。
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操作侧,陈博远则关注的是可泛化、可对齐的端到端智能控制。
也就是把力学的严谨和智能的创造力硬凑到一起,在三维世界构建、机器人操作、自动驾驶这些未来核心方向上,一路把路开下去。
徐汝一:在算力深水区闯出的本科生
在今年的特奖候选人里,徐汝一代表的是另一类顶尖人才:致力于探索有限算力上高效部署人工智能模型。

徐汝一在这个领域交出的成绩,非常硬核:
他参与提出的 Xattention,是基于反对角线池化的块稀疏注意力机制,在保持精度的同时将该阶段速度提升 13.5 倍,并作为第一作者将论文发表于 CCF A 类会议 ICML 2025。
大三暑期,他提出 StreamingVLM,进一步利用键值缓存复用与连续位置编码等方法,使视觉模型推理长度趋于无限、推理延迟达到实时,不到一个月就获得 600 余 github 星标。
一个本科生能做到这一步,含金量非常高。
此外,他还一直坚持「科研要把技术带出实验室」,作为计算机系科协主席,他还与科协同学一起上线暑期培训课程,帮助 20 余万观众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
与此同时,他和同学还一起创建了 " 新星 OpenDay" 长期讲座,为本科生拓宽科研视野,把大模型、视频理解、智能系统等方向分享给更多学生。
让模型看得更长、想得更深、用得更广。
One More Thing
再回到答辩现场的最大彩蛋:丘成桐院士亲自 " 站台 "。
他担任推荐人,为「求真书院」的陈嘉熙同学上台背书,这位学霸的履历堪称开挂:

陈嘉熙自初中起自学高等数学,包揽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海赛区)、阿里全球数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等多项大奖。
2022 年,15 岁的陈嘉熙通过「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免试保送清华。
按求真书院领军计划的制度:3+2+3 本博衔接,前 3 年打数理底子,中间 2 年科研训练,后 3 年为博士阶段,只需过 3 个方向的考核即可毕业。
让人想不到的是:陈嘉熙大三就提前通过了 8 个方向的博士资格考。
丘成桐在现场都直感叹:
我们本来只要 3 个方向,就(算)完成了博士资格考,陈同学在 8 个方向的考核里表现的都很优异!
确实不一般啊…
此外,答辩现场上颇有趣味的是,丘成桐一边介绍陈嘉熙,PPT 却频频 " 自作主张 " 切到他自己的履历页面(doge):

怎么说呢,大师风范,推荐学生之余顺带 " 安利 " 自己,也算是幽默满分!
其实今年清华特奖前十之所以 AI 和具身智能味儿这么重,并不是巧合。
背后有一条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这种倾斜,直接源于清华近两年(2024 – 2025)在学院设计、学科建设和招生上的战略转向。
2024 年,清华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重点布局 " 人工智能核心 " 与 " 人工智能 +" 两大前沿方向:

今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规模还增加 150 人,重点培养 " 人工智能 + 多学科交叉 " 拔尖人才。
也就是说,未来几年进入清华的学生,本科阶段就会可能很自然地被引导到:大模型、三维世界理解、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具身智能等关键方向。
于是你看到今年的答辩现场:
有人做长视频理解,有人研究物理驱动动作控制,有人搞触觉仿真,有人推端到端驾驶,还有人带机器人踢败世界冠军……
左脚踩数学,右脚踩 AI,中间再插个机器人世界杯,稳了,直接锁定未来二十年!(bushi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申报即将于 11 月 17 日截止!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 3 大维度,共设立了 5 类奖项,最后时刻一起冲刺
一键关注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