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姜广顺教授在 2025 科普中国说 · 黑龙江专场带来演讲《从红松凋零到虎豹归来:一场跨越 27 年的生态救赎》。
以下是姜广顺的演讲节选:
2021 年,一只野生东北虎闯入村庄,引发全国关注。我们将它命名为 " 完达山 1 号 ",它成为我国首只成功救助并放归野外的野生老虎。
自那之后,人们在长白山、老爷岭、小兴安岭、完达山乃至过去半个世纪从未见虎的大兴安岭,都再次见到虎豹的身影,阔别数十年的 " 诸山皆有虎 " 盛景重现东北。
靠捕食和威慑,
东北虎 " 治理 " 森林朋友圈
" 万树之母 " 红松和 " 百兽之王 " 东北虎,都是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旗舰物种,有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红松针阔混交林。图片来源于姜广顺 PPT
红松仅分布于东北亚部分区域,每公顷的红松针阔混交林,年固碳量可达 2.5 吨,蓄水量可达 1500 至 2000 立方米。一株成熟的红松每年可产松子上千颗,为 47 种鸟类和 20 种哺乳动物提供越冬食物。
东北虎是全球濒危物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作为顶级捕食者,它可以通过捕杀来维持猎物的种群数量。近年来野猪等有蹄类动物破坏农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是顶级捕食者缺位造成的猎物无序繁殖。

图片来源于姜广顺 PPT
森林里有个隐形的 " 朋友圈 ",雄鹿、野猪、狐狸、松鼠等都在其中互动。当森林中虎豹活跃的时候,这个朋友圈就会变得更加热闹,更加复杂。顶级捕食者的存在,会让其他动物产生社交焦虑,凭其威慑也能让狐狸、黄鼠狼、獾等中级捕食者不敢肆意妄为,并能够促使群居的野猪、鹿等大型食草动物,均匀分散地活动。
东北虎就像森林生态圈的定海神针。研究表明,有老虎栖息的森林,其碳储量明显高于无虎栖息区。老虎不仅是生态平衡的象征,也是森林健康与碳储能力的重要指标。
27 年,东北虎豹从濒危到归来
20 世纪中叶,国家百废待兴、急需资源。当时东北林区流行一句话,"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红松作为优质木材被大规模采伐,几十年间面积锐减 90% 以上,大片森林退化为孤岛状碎片。森林植被结构和质量的改变使得食草动物数量锐减,进而使东北虎豹失去猎物,面临灭绝危机。到 1998 年,野生东北虎仅剩 14 只,东北豹不足 10 只。区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大规模旱涝、虫灾频发。
也是在 1998 年,国家启动了 " 天然林保护工程 "。这是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生态修复工程。东北林区全面停止商业采伐,实施职工转岗与居民迁出,进行植树造林,恢复森林生态。
20 年后,林区人口密度显著下降,年均采伐量从每平方公里 117 立方米降至 30.3 立方米。东北虎核心栖息地内森林蓄积量稳步上升,从每平方公里 66 立方米增至 232 立方米。森林重新长高、变密,食草动物数量随之恢复,梅花鹿、野猪、狍的数量显著增加,为虎豹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
有了森林的复苏,顶级捕食者终于迎来归来。到 2014 年,东北虎数量增长到 27 只,东北豹达 42 只。如今,在虎豹国家公园中,虎豹的数量已分别超过 70 和 80 只,真正实现了从濒危到回归的奇迹。森林重生,虎啸山林,这不仅是自然的自我修复,更是人类主动补偿的结果。
打通生态廊道,
" 杜绝 " 东北虎近亲结婚
生态修复并非终点,随着种群增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
东北虎是独居动物,雌虎家域约 450 平方公里,雄虎甚至超过 1000 平方公里。完达山 1 号一年活动范围的南北跨度达 150 公里。然而,人类的村庄、公路、农田将森林切割成无数碎片,阻碍了虎豹的迁徙与基因交流。个体的近亲风险,成为种群健康的一大隐患。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国道生态廊道设计。图片来源于姜广顺 PPT
目前约 40% 的野生东北虎存在中高程度近亲风险,这对种群长期稳定极为不利。为了确保虎豹的健康繁衍,我们正在建设生态廊道,打通被割裂的版块,甚至推动中俄跨境生态通道建设,让远东大种群能够自然交流,实现遗传多样性。
科研人员的工作,往往在风雪林海中展开。过去十多年,我们架设了 1.5 万台红外相机,行程超过 3000 公里,与俄罗斯合作开展跨境监测,记录下大量珍贵影像。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了虎豹国家公园的科学规划,也成为制定生态廊道布局的重要依据。如今,虎豹活动范围已达 4 万平方公里,重现百年前诸山皆有虎的壮阔生态景象。
我仍清楚记得第一次在监测中看到虎豹幼崽的影像,那种激动无法言喻。而如今,老虎闯入人类村庄,反而成了烦恼。这恰恰说明它们真正回来了。随着生态系统恢复,虎豹通过捕食与恐惧效应调节生态平衡,防止草食动物过度繁殖,促进植被更新,实现 " 山林遇虎,虎护山林 " 的良性循环。
让虎豹学会与人类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
野生虎豹在深山密林中昼伏夜出、行为隐蔽,如何能够精准识别出它们的个体,也就掌握哪个是哪个、是雌的还是雄的、年龄体重等信息,一直是国际上的难题。
过去需要凭经验辨认足迹与花纹,我们团队研发的东北虎雪地足迹影像识别技术,已实现 95% 以上的东北虎个体识别准确率。

图片来源于姜广顺 PPT
小老虎刚出生时候,鼻子是粉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鼻子黑斑的面积不断变大,这是生物学色素沉积的规律。我们把东北虎林园每只老虎的鼻子全都拍照片,用 AI 技术来进行识别,判断它到底是几岁。通过不断深入的摸索,对东北虎鼻部花纹影像的特征识别,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东北虎的年龄,在正负一岁的误差范围内,准确率达到 89.02%。

照片估算体重,鼻部黑斑判断年龄。图片来源于姜广顺 PPT
热红外监测、自动相机数据识别,使得在不惊扰野生动物的情况下,实现全天候监测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科学研究效率,也为人虎冲突预警、疫情防控提供了新路径。
在没有猎枪的时代,对虎豹等濒危物种,既要保护它们的安全,又要让动物重新建立起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边界感,学会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
27 年来,从红松凋零到虎豹归来,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 中国方案 "。当我们以为我们是在拯救森林或虎豹的时候,其实我们最终拯救的是人类自己的未来。
策划制作
演讲人丨姜广顺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教授
责编丨艾静、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