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新闻 | 湖北 23小时前
音乐戏剧《小王子》武汉首演 不是童话,而是一种重新看待生命的方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ZAKER 新闻湖北消息(通讯员:黄影):" 大戏看北京 " 文艺创作孵化平台 · 创研基地创作项目,2025 — 2026 中法文化交流重点项目、央华戏剧与法国国家人民剧院联合制作的、湖北剧院联合出品的音乐戏剧《小王子》于 11 月 15 日完成首演,16 日下午、晚上还有两场继续上演。作为继中文话剧《悲惨世界》之后双方的再度携手,这部作品被视为中法合作在舞台艺术领域迈入 " 共创阶段 " 的重要成果,也在特殊年份中承载着跨文化对话的象征意义。

与大众印象中 " 童话故事 " 不同,央华版《小王子》指向的是一部深刻的成人寓言。它的核心指向不是儿童的世界,而是成年人心里 " 那个曾经的孩子 "。导演让 · 贝洛里尼(Jean Bellorini)强调:" 我的《小王子》绝非天真,他的洞察力会修补你,也会撕裂你。"

这不是一部 " 儿童剧 ",而是一部重新审视生命、时间与爱的作品。

《小王子》在中法之间建立精神共同体

2025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中法建交 61 周年、" 中法文化旅游年 " 深化推进。这些历史节点,使《小王子》的首演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文化意义。

《小王子》诞生于战争时期的 1942 年——彼时作者圣 · 埃克苏佩里流亡美国,在战火、流亡、孤独的现实中创作了这个 " 穿越时空的隐喻 "。而法国国家人民剧院所在的里昂,正是圣 - 埃克苏佩里度过童年与青年时光的城市。这一次 " 从里昂回望东方 " 的合作,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一次让作品回到文化源头又走向新的文化语境的生产方式。

央华戏剧与法国国家人民剧院的合作从《悲惨世界》起已建立成熟机制。此次《小王子》则是一次更深度的共创,它由法国国家人民剧院院长让 · 贝洛里尼亲自执导,中法共同完成文本与结构,由中法演员同台排练,双方共同开发音乐、舞台与结构语言。这也是中国民营戏剧机构与欧洲国家级剧院达成如此深度的内容共创的成功范本。

让 · 贝洛里尼表示:" 在我想象的《小王子》里,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人在一起工作,他们彼此照亮,就像原著里的星星一样。"

让《小王子》成为一部跨文化的舞台 " 诗 "

央华版《小王子》首次以 " 中国小王子邂逅法国飞行员 " 的叙事新视角,将采用音乐戏剧的形式,中法文现场演奏歌曲和音乐。剧中小王子由 13 岁的李一辰扮演,其清澈纯真的气质与角色高度契合。法国导演的长期合作演员、一位法国著名的演员弗朗索瓦 · 德布洛克饰演飞行员。央华版《小王子》最大特点是,它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音乐戏剧(musical play),不是音乐剧,也不是配乐戏剧。音乐不是配合,而是叙事本体。创作团队邀请三位中国音乐人共同参与,钟立风(以文学性著称的民谣诗人),小六(独立音乐人,长于即兴创作),凡清(创作型歌手)。他们不仅负责音乐创作,还在剧中出演多个角色。此外,剧中还有一位乐手陈敏华也参与了创作,她也是《悲惨世界》的手风琴和键盘手。最重要的是,音乐在排练现场与文本同步生长。没有预设、没有既定旋律,一切音乐都来源于排练中的即时灵感与演员的身体节奏。这种创作方式在法国诗性剧场传统里常见,但在中国舞台体系中还很少见。

在演出中,音乐承担多项功能,是人物的心理独白、情绪的直接表达、场景的触发器、叙事的节奏器,原著情感的再造。《小王子》不是 " 讲故事 ",而是用音乐和身体共同 " 呼吸 " 出故事。

引入诗歌维度,则让《小王子》中的童话星球与成人世界并置。本剧新增一个关键角色:" 诗人 "(由薛飞饰演)。这个角色并不存在于原著中,但在贝洛里尼导演的构想里,它象征着 " 成年人的视角 ",同时承担着文化、时间和情感上的第三条叙述线。

除了音乐的运用之外,剧中也引用多首中法诗歌。比如,剧中《春江花月夜》的诗句用在了小王子看 " 四十四次日落 " 的情节中," 月亮 " 和 " 日落 " 形成了呼应,同样传递出忧伤的情绪;" 十年生死两茫茫 " 的诗句用在了小王子对玫瑰、飞行员对亲人思念的情节中,同样相得益彰。此外,原著作者圣埃克苏佩里二战期间流亡美国时,写给爱人的信,也被穿插在剧中。诗歌的介入,使作品摆脱 " 叙事剧 " 的结构,进入 " 哲学性舞台诗 " 的建构体系。这使得观众既看到小王子的奇遇,也看到诗人对这些事件的深层解读。

诗歌使故事不再是童话,而是关于成年人世界的隐喻。

不同年龄观看会触发不同的理解

《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哲学童话,也是对当下剧场性的探索。本次央华版《小王子》试图让观众重新理解原著——它从来不是一本 " 为孩子写的书 "。正如圣 - 埃克苏佩里在献辞中写道,他想写给的是 " 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大人 "。

所有童话都流淌着鲜血。《小王子》的温柔不是缺少痛感,而是以儿童的语言讲述成年人最深的伤口:被遗忘的自我、失去的好奇、不再相信的关系、需要修补的人性裂缝。在不同年龄观看《小王子》,总会触发不同的理解:孩子会看到冒险,青少年看到成长,成年人看到的是自己曾经遗失的东西。

这部戏的核心,是帮助观众重新看见内心那个沉睡的孩子。

央华版《小王子》也没有回避原著中的沉重命题。它正面呈现生命的有限性、爱的责任、离别的必然、孤独的不可避免、欲望世界的荒诞、关系中的痛与温柔。例如飞行员与小王子的告别,小王子给飞行员的礼物不是玫瑰,而是 " 星光 ":" 当你仰望星空,你会看到所有星星都在微笑。" 这段呈现不是感伤,而是一种对死亡的温柔理解——一种继续陪伴的方式。

剧场是唯一真实发生的地方

在舞台展现上,央华版《小王子》拒绝技术奇观,强调 " 在场 "。音乐是行动、灯光是行为、语言是身体、演员是信号。这是法国国家人民剧院坚持的舞台理念,也是当代戏剧的核心趋势:回到剧场的本质,用 " 人 " 来构建戏剧。贝洛里尼认为:" 技术永远无法取代剧场的情感密度,只有人的眼睛能看见‘真正重要的东西’。" 因此,央华版《小王子》成为一次跨文化、跨年龄、跨媒介的剧场性实验。

这一版《小王子》值得被成年观众重新观看,因为它直接穿透成年人的疲惫、失望与麻木。因为它提醒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并未真正消失。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 " 爱 "" 孤独 "" 责任 " 的方式,不仅是温柔的,也是深刻的。更因为它通过剧场这个空间,让成年人暂时放下复杂的外壳,以孩子的方式再次理解世界。

这正是央华版《小王子》最重要的意义。《小王子》不是童话,而是一种重新看待生命的方式。当音乐、诗歌、光线与演员交织在舞台上,这部诞生于战火中的作品在 2025 年获得新的生命。它既是对经典的重新解读,也是对当代剧场艺术的再一次提问:我们在舞台上追寻的是什么?是故事?是情感?还是我们曾经遗失又正在寻找的自己?

正如原著中那句被引用无数次的名句:" 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音乐戏剧《小王子》,希望让这句话在每个观众心中再次发亮。

ZAKER 新闻 / 湖北出品

编辑:周鑫

编审:力名

相关标签

小王子 音乐 法国 里昂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