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前线 5小时前
TCL华星的三板斧,藏着显示产业的未来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一块好屏背后,中国显示产业经历了从过去 LCD 的跟跑,到蒸镀 OLED 的并跑,再到现在印刷 OLED 局部领跑的蝶变。

文|游勇

编|周路平

显示产业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投入期,高世代 OLED 产线密集投产,TCL 华星、三星、京东方、维信诺等面板厂商的 8.6 代线已陆续开工建设。

背后有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因素在推动:一方面是面板技术百花齐放,从成熟的 LCD,到现在火热的 OLED,以及各厂商押注未来的 MLED、QLED 等,面板技术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趋势;另一方面,笔电、显示器和智能汽车对屏幕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尺寸 OLED 市场正处在爆发前夜。

在这场产业盛宴面前,中国显示厂商比以往都更加有优势和实力。但在这场长期的产业革命中,如何在技术领先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良率、降低成本,以及最终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到一块好屏的价值,是所有厂商共同面临的难题。

印刷 OLED,迎来产业化关键期

10 月 21 日,广州黄埔的一片工地吊机林立,热火朝天。TCL 华星的新生产基地在这一天正式动工。这条总投资达到 295 亿元、目标月产能 2.25 万片玻璃基板的面板生产线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相比于国内普遍采用蒸镀工艺的 OLED 产线,这条产线备受瞩目的一大关键是,这是全球首条 8.6 代印刷 OLED 产线。

众所周知,相比于 LCD 的屏幕,OLED 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度、可柔性显示等特性,被公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但在 OLED 的制造工艺上,又衍生出了多条技术路径,最主流的就是蒸镀工艺和印刷工艺。

蒸镀工艺是目前绝大多数厂商采用的技术路线,而印刷 OLED 的发展经历了不小的波折,一度面临着量产困难、不少厂商退出的尴尬处境。

但这个技术路线本身有其独特优势。比如印刷 OLED 的像素排列采用 Real Stripe RGB 方式,使文字显示边缘清晰、锐利,无颜色串扰。迄今为止,印刷 OLED 依然是唯一可实现无彩边、真实色彩显示效果的 OLED 技术。

另外,印刷 OLED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对资源和能耗的消耗较少,材料的利用率高,其材料利用率高达 90%,而传统 OLED 技术目前只能做到 30%。

更关键的是,相比于蒸镀 OLED 的蒸镀机和材料大多依赖海外供应链不同,印刷 OLED 的原理类似于喷墨打印机,把发光材料滴到基板上,无需 FMM 掩膜版,对真空设备的要求也没那么高,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蒸镀设备、FMM 材料等卡脖子的难题。

而在印刷 OLED 这条路上,TCL 华星是为数不多且已经摘到果实的坚守者。如今,随着 TCL 华星的 t8 工厂开工建设,这预示着印刷 OLED 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中国显示产业也终于实现了从过去 LCD 的跟跑,到蒸镀 OLED 的并跑,再到现在印刷 OLED 局部领跑的蝶变。

正如 TCL 华星 CEO 赵军所言,从 LCD 到蒸镀 OLED,中国显示产业虽在产能上崛起,却在核心技术专利、关键材料与设备供应等面临 " 卡脖子 " 风险。而 TCL 华星的 t8 项目的推进,正推动关键材料与设备实现 " 自强 "。尽管部分设备来自海外,但 TCL 华星已深度参与一些设备研发、技术参数的设定,并且拥有全球数量最多、体系最完整的印刷 OLED 专利布局。

" 印刷 OLED 的量产成功,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领域不但能做大,而且能做强。" 赵军说。

而印刷 OLED 实现量产也赶上了产业升级的好时机,OLED 产业面临着从小尺寸向中大尺寸渗透的市场机遇。

如今,OLED 在手机等小尺寸终端上已经有很广泛的应用,大多数旗舰手机都采用了 OLED 柔性屏幕。根据集邦咨询的数据,2024 年智能手机领域 OLED 技术渗透率已突破 60%。而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视等中大尺寸领域,受限于良率和成本,OLED 的渗透率只有个位数。

这意味着 OLED 在中大尺寸有着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包括苹果、联想等在内的终端厂商已经开始规划在部分型号的 PC 上采用 OLED 屏幕,需求旺盛。而目前开工建设的高世代 OLED 产线,基本也是瞄准中大尺寸市场,因为高世代产线拥有更大的基板面积,可以大幅提升中尺寸 OLED 产品的切割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 中尺寸的 OLED 将成为 TCL 华星重大的产业级的机会。" 赵军在公开场合屡次表达过类似观点,中尺寸 OLED 将迎来爆发期,而印刷 OLED 解决了中尺寸 OLED 存在的成本、良率和形态受限等三大难题。中尺寸将是印刷 OLED 技术商业化的第一步。

TCL 华星在印刷 OLED 商业化上一直是小步快跑的思路。比如 2024 年,TCL 华星的首款印刷 OLED 的量产产品是一款 21.6 英寸的高端医疗显示器。医疗领域对显示的要求高,但需求没有消费电子这么庞大,成了印刷 OLED 导入初期很好的切入点。而在广州 8.6 代线开工前,TCL 华星已经在武汉建设了 5.5 代印刷 OLED 生产线,良率在过去一年得到了大幅提升,为 t8 项目提供了可靠的量产经验。

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使得 TCL 华星在印刷 OLED 上实现突围。如今,随着 t8 工厂的落子,TCL 华星已经构建了完整的显示技术版图和商业化路线图,从成熟的 LCD,到印刷 OLED、QD-EL 和 Mini LED 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既满足当下各行业和场景的产品,又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提前部署,持续保持竞争力,构建起了显示行业的护城河。

AI 将如何影响显示产业?

除了显示领域本身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AI 作为影响千行百业的技术,也成为一个新的变量,在深刻影响显示产业的未来走向。

纵观各厂商的动作,AI 在显示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个是 AI For Display,将 AI 视为提升显示企业效率的核心工具;另一个是 Display for AI,聚焦显示技术如何支撑 AI 时代的终端需求。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面板厂商的 AI 应用思路。

在 AI For Display 上,TCL 华星已经构建了 "1 湖 1 模 3 平台 " 的 AI 架构,从算力、模型到数据进行了全方位布局。这套架构体系包含一个汇聚了众多领域知识的星湖数据湖,一个具备推理和多模态能力的星智垂域大模型,以及星云算力云平台、星舟工业 AI 平台和星域 Agent 平台等三大平台引擎。

基于这套 AI 架构,TCL 华星实现了研发、生产、运营的全链路 AI 应用。比如在生产制造环节,AI 质检是 AI 在工业生产领域非常成熟的应用,它能有效替代人工检测,发现很多肉眼难看到的微小缺陷,不仅提高效率,更能提升产品出厂质量。TCL 华星在液晶面板生产中应用 AI 智能检测系统,生产效率提高了 70%。

今年,TCL 华星还专门发布了显示领域首款强推理垂域模型——星智 X-Intelligence 3.0。它融入了大量显示领域的知识,能够精准、高效地解决显示垂域的复杂推理问题,比如在面板缺陷分析时,能快速关联材料、工艺、设计等多环节因素进行原因定位。

据数智前线获悉,TCL 华星正在规划将星智 3.0 的面板检测、研发周期优化等 AI 应用落地到最新的 t8 项目中。

不久前,TCL 华星的苏州基地凭借 "AI 驱动的新型显示面板智能工厂 " 还获得了工信部认证的 "2025 年度卓越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这个占地 54 万平方米的示范工厂,背后也广泛用到了 AI 质检、AI 数字员工等技术。而 TCL 华星已经在其 9 座智能工厂中引入了 AI 工业视觉检测系统。

除了 AI 质检,AI 也用在了设备故障的预测,通过对温度、湿度、气压、电流等数千个传感器数据的实时分析,系统可以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警某台设备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安排预防性维护,避免非计划停机。

在研发环节,TCL 华星通过搭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产品从概念到验证在数字空间完成迭代,部分环节周期从一周级压缩至秒级,效率提升超 90%,同时使跌落破片风险降低 55%。

而在运营环节,TCL 华星通过算法优化,将排产计划制定周期从 7 天压缩至 30 分钟,端到端交付响应周期降低 30%,客户需求反馈速度从 1 天压缩至分钟级。TCL 华星还自研了 " 小鲁班 " 系统,这一 AI 模型能够根据产线订单的运作状态,自动优化生产排序,实现了 15% 到 20% 的效率提升。

TCL 创始人李东生透露,TCL 通过长期发展规划推动 AI 技术在研发、制造等高价值场景落地应用,直接新增的年效益超过了 5.4 亿元。

另外,随着 AI 终端对算力、存储的需求增长,功耗成了个老大难的问题。屏幕是耗电量大户,如何降低屏幕的功耗,是提升 AI 终端体验的关键一环。目前,AI 帮助屏幕在动态刷新、低功耗显示、护眼等方向上取得了不小突破。

比如 TCL 华星与英特尔联合开发了 AI 动态刷新率技术,可根据游戏场景实时调整刷新率。而联想 Moto Razr 60 Ultra 折叠屏手机也搭载了 TCL 华星的屏幕,实现了 LTPO 自适应分区刷新,使其在静态场景下 IC 功耗最多可降低 68%,动态场景结合分区刷新技术让 IC 功耗亦可下降 11%。

甚至在业内看来,屏幕未来不仅仅是显示信息的载体,而是能够主动理解内容、预判需求、适配情绪的新工具。比如 AI 正在增强医学影像的对比度与细节,提升医疗显示诊断能力。

AI+ 显示是 AI 与千行百业结合的一个缩影,不过相比于其他产业更多在使用 AI 以及被 AI 改造,显示产业的发展也在推动 AI 时代更快到来。正如赵军所言,"TCL 华星通过 AI for Display 重塑自己,通过 Display for AI 点亮世界。"

显示技术大爆发,如何定义一块好屏

然而,显示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各类概念早已层出不穷,既有 LCD、蒸镀 OLED、印刷 OLED,还有 Mini LED、Micro LED,也有 QLED、QDLED、全息显示,再加上现在 AI 的融入,显示产业在技术演进上令人眼花缭乱。

技术无疑是推动屏幕更好体验的基础,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缺乏一个容易理解的语言和标准,很难理解技术名词和参数背后代表的含义。

2024 年,意识到行业痛点的 TCL 华星决定推出显示技术品牌 APEX 臻图,围绕消费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显示体验,从显示体验、视觉健康、绿色生态、未来想象四个维度,重新定义一款好屏的标准。

这四个维度如果再通俗一点,核心就是画质清晰、护眼、省电、足够先进等。

比如画质上,印刷 OLED 得益于 Real Stripe RGB 竖状规则排列技术,有效规避了传统 OLED 在显示文字和精细图形时的边缘彩边问题。TCL 华星推出了 5.65 英寸的全球首款印刷 OLED 手机显示屏,就采用超视网膜级 Real Stripe RGB 像素阵列,带来生动的色彩还原和快速的动态渲染,适合高性能应用。

而 TCL 华星在 2025 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上发布的全球最高分辨率单片全彩硅基 Micro LED 显示,像素密度达到了惊人的 5131PPI,能给诸如 AR 眼镜带来 " 视网膜级 " 的视觉体验。另外,其最新自主研发的 MLED 显示,拥有全球最高的显示画质。

随着人们接触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健康护眼也是关心的核心指标之一。APEX 臻图已经通过了多项护眼认证,印刷 OLED 可以实现有害蓝光低至 15% 的效果。

TCL 华星也提出 " 自然光还原 " 技术理念。其核心在于模拟太阳光的光谱连续性与无偏振特性,通过圆偏光片、低闪烁调光、自然光动态调节等技术创新,减少屏幕与真实环境的视觉差异。不久前,TCL 华星也推出了全球首款类自然光谱轻薄平板显示(12.1" ) 。

今年的 TCL 华星全球显示生态大会,TCL 华星则正式公布了 APEX 臻图的护眼健康评价体系,持续探索自然光技术方向。

在绿色低碳方面,除了印刷 OLED 在生产过程中更节省材料和能耗,TCL 华星在不久前的 SID 也展出了全球首款最低驱动功耗 OLED 手机屏(6.36"),采用 LTPO 技术动态调整刷新率,在 120Hz 高频模式下,功耗较上一代降低了 7.9%,在启用分频分区技术后,功耗更是降低了 13.2%。

过往,供应链企业因为不直接面向消费者,往往很难建立在消费者端的品牌认知,而 APEX 臻图希望通过技术的品牌化打破了这种认知。APEX 臻图不仅引领了显示行业的前进方向,也在推动消费者层面对一款好屏幕该有哪些素质提供了共识。就像当年的 Intel Inside 一样,TCL 华星也希望能在显示领域打造一个成功的样板。

不难发现,面对即将到来的 OLED 产业潮,TCL 华星的战略打法和实现路径已经非常清晰:通过对印刷 OLED 技术路线的持续下注,走出了一条产业自强的道路;通过 AI+ 显示的结合,带来了研发制造上的降本增效并推动 AI 硬件的成熟;而通过显示技术的品牌化,最终帮助消费者更直观地理解并选择真正优质的屏幕产品。这三张牌共同勾勒出了 TCL 华星在显示产业的领先布局和独特价值。

© 本文为数智前线(szqx1991)原创内容

进群、转载或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文章精选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oled 供应链 tcl华星 生产基地 广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