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2小时前
阿里千问硬刚ChatGPT,得先“干掉”四个豆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财经故事荟

" 阿里 AI 布局的重点,是做 AI 插件 ( In-App AI),改造存量业务,而非 AI 原生 APP 了吗?"

两个月前,《财经故事荟》曾向一位阿里人士请教。

两个月后,阿里给出了明确答案,通义 APP 改名千问 APP,重新上线,承担起 AI C 端入口的重任。据《晚点》报道,这一决策由阿里巴巴集团 CEO 吴泳铭亲自拍板。

在《财经故事荟》看来,此前通义 APP 一直处于尴尬的错位之中——论 AI 技术能力,阿里旗下 Qwen,已是全球第一的开源大模型;可惜在 C 端却不太叫座,月活用户规模甚至不足字节旗下豆包的十分之一。

据 QuestMobile 披露,截至今年 9 月,字节旗下原生 AI App 豆包和 DeepSeek 用户规模断层领先,是月活唯二过亿的应用。

而阿里旗下的通义 APP,则位居第十。9 月的月活用户规模仅有 305 万左右,不但与豆包、DeepSeek 、腾讯旗下元宝差距悬殊,甚至还被蚂蚁旗下的 AQ(785.5 万月活)反超。

和饿了么改名淘宝闪购一样,通义 APP 想改名也想改命。千问 APP 一上线便定下宏大目标 —— 与 ChatGPT 直接掰手腕。

据 OpenAI CEO 奥尔特曼今年 10 月披露,ChatGPT 每周活跃用户已增至 8 亿。另据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ChatGPT 7 月的月活跃用户达到 7 亿,占全球成年人口约 10%。

不妨保守一点,假设 ChatGPT 目前月活用户 7 亿,豆包 9 月的月活则是 1.72 亿——这意味着,未来千问 APP 要在用户规模上追上 ChatGPT,至少需先超越四个 " 豆包 " 的体量。

后发的千问 APP,有何底牌和底气?

AI 原生 c 端入口,阿里 " 非做不可 "

通义 APP 更名为千问后,有媒体人感叹," 千问这个新名字,一目了然,比通义好多了 "。

阿里一号位亲自拍板,可见对 AI 原生入口的重视。

在阿里内部,对 AI 原生入口的落地路径,是有过摇摆的。

AI to C 业务的牵头人,是阿里巴巴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旗下统管的业务包括夸克、原通义 APP(现千问)和天猫精灵等。APP 市场显示,千问背后的公司是上海智信普惠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全资股东是广州大鱼快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正是吴嘉。

有阿里内部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目前千问由阿里巴巴集团统筹,未来大概率还是由智能信息事业群主导。

不过,起码在千问之前,阿里的 AI To C 布局上,夸克的重要性似乎要高于通义 APP。

今年 3 月中旬,阿里宣布推出 AI 旗舰应用新夸克。当时吴嘉曾乐观预计,2025 年或 2026 年上半年将出现 DAU 过亿的超级 AI 应用," 我们要努力成为第一家。"

承担 " 第一家 " 重任的就是夸克,吴嘉同时也担任夸克 CEO。

担当重任的夸克,此后表现的确不俗。

一方面用户粘性大幅提升。自 " 超级搜索框 " 升级为 " AI 超级框 " 后,Questmobile 的报告披露,今年 6 月,夸克 AI 应用的月人均使用次数大幅飙升,为 64.9 次,排名第一,是同期百度的 6 倍左右。

另一方面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据《晚点》报道,目前夸克的 DAU 在 5000 万 - 6000 万之间,阿里财报更披露,今年 3 月底其月活已突破 2 亿。

不过,把夸克作为 AI 入口,也有弊端——夸克原本是做搜索出身,功能体系较为繁琐,容易在用户端弱化其 "AI" 核心属性。

正因如此,在最近接受晚点采访时候,千问团队表态," 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我们觉得对话式 AI 助手是更好的形式,接下来阿里会重点发展千问。"

将千问推向战略核心,对阿里而言是必走之路,核心原因有三:

一,阿里三年内计划投入 3800 亿重金押注 AI,需要一款杀手级的 C 端原生 AI 应用,来承接其技术成果。

有阿里人士告诉《财经故事荟》,阿里接下来对 AI 的投入有望提升到万亿规模。不过这一数据并未得到阿里官方确认。

二,AI to C 的超级入口,可以串联起阿里旗下业务,为其导流。

如今,月活用户达到七八亿的 ChatGPT,已在 9 月末上线了即时结账功能,正式试水电商。豆包也开始为抖音引流带货了。

电商是阿里的营收和利润奶牛。千问这个 AI C 端入口一单做大,也可以把阿里的诸多业务,如电商、支付、出行、外卖、健康等一揽子串联起来。

三,C 端入口的商业价值很可观,不止导流价值。

麦肯锡预测,2030 年全球 AI To C 市场规模将达 1.3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35%。OpenAI 已经珠玉在前了, 目前其年度收入约为 130 亿美元,其中 70% 来自 ChatGPT C 端用户的付费。

千问硬刚 ChatGPT,同向不同路

阿里对 AI C 端入口的重视,从今年夏天开始逐渐升温——今年 10 月,夸克 "C 计划 " 曝光。彼时,有媒体大胆猜测 "C" 取自经典游戏 " 吃豆人 "(Pac-Man),阿里要硬钢 " 豆包 "。

不过,随着千问上线,阿里的对外叙事再度拔高——千问并不打算对标豆包,而是直接瞄向了 ChatGPT。千问国际版也将在近期上线,试图借力 Qwen 大模型的海外影响力,与 ChatGPT 直接争夺全球用户。

作为后来者,千问继承了通义 APP 的 300 多万月活用户,但用户规模尚不及 ChatGPT 的零头,如何后发赶超?

据《财经故事荟》观察,目前千问的路径,也与 ChatGPT 差异明显。

ChatGPT 推出了收费服务,千问则完全免费。

OpenAI 急于收费也很正常。OpenAI 打算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超过 1 万亿美元,所以急需增加收入。

目前,C 端订阅为 OpenAI 贡献了约七成营收,不过,用户付费旅仍然很低,七八亿用户中仅约 5% 会为订阅付费。

而且,据《财富》杂志报道,ChatGPT 收入可能已经出现停滞,引发了 " 人工智能泡沫 " 的忧虑。科技博主 Ed Zitron 甚至还援引内部文件声称,OpenAI 存在巨大的 " 财务黑洞 ",夸大了收入,调低了推理成本。

与资金捉襟见肘的 OpenAI 不同,阿里不差钱,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阿里手握现金及等价物、短期投资和其他理财投资,共计 5856.63 亿元。所以,千问有底气 " 免费开放,人人可用 "。

此外,OpenAI 的业务布局不完整,所以必须开环。千问则可以打造内循环的 AI 应用大生态。

阿里的 AI 布局分为三层:底层的云计算阿里云,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第一;中间的大模型层,如今,阿里 Qwen 已经成为全球性能最强、应用最广泛的开源大模型;与 C 端用户、B 端客户直接接壤的应用层,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原生 AI APP,比如千问,一块是插件形态的 AI 应用,改造存量业务,夸克、钉钉、淘宝万能搜均是如此。

此外,闭环还体现在,由于阿里业务相当多元,千问作为生活入口,可以调动阿里的电商、出行、健康等板块,构建一个内循环的 AI 生态。

与千问不同,OpenAI 则是开环的,要从微软购买 Azure 的云计算服务,要从英伟达购买芯片,其电商业务的落地,则是牵手电商平台 Shopify、Etsy。

目前,OpenAI 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的用户规模。不过,阿里业务布局纵深,意味着可以吃到整个 AI 产业链的红利。

今年 10 月,OpenAI 的估值已经超过 5000 亿美金,而眼下,阿里的美股市值还不足 3700 亿美金。未来,如果阿里 AI C 端入口做大做强,也许会迎来一场整体的价值重估。

千问改名又改命

曾经多年被美团轻松碾压的饿了么,改名 " 淘宝闪购 " 的同时,依赖于阿里上下总动员和饱和式攻击,也同步改了命。

千问能否复制饿了么的轨迹?追上 ChatGPT 确实不容易,千问应该设法在国内,先追上元宝和豆包。

第一,这取决于阿里对千问的重视程度。

阿里能在外卖、闪购上扳回一局,依赖于蒋凡打团战,不仅重金投入,阿里系几大流量入口,集体为外卖和闪购业务 " 带货 "。

千问上线,由吴泳铭亲自拍板,看来也被视为 " 必打必赢 " 之战。

据虎嗅报道,为了千问项目,阿里陆续从北京、广东等地 " 调 " 来超百位核心工程师,共聚杭州,他们来自夸克所在的智能信息事业群、阿里云、通义实验室、淘天、高德等。

在千问这一战役上,阿里肯定也会集纳全集团之力,继续打团战。

第二,技术和流量,谁是 AI C 端入口的决定变量?

复盘国内 AI 原生应用的榜单,目前 Top3 分别是豆包、DeepSeek、元宝。

三个玩家的成功路径有所差异:一是元宝和豆包的流量路线,依靠整个集团的流量生态,为其漫灌流量,再加上还算不错的用户体验,最终做大用户规模;二是 DeepSeek 靠技术领先带动口碑做大用户量。

两条路线都能成功,接下来千问的路子,大概率是双线并行,一来继续精进技术,做好体验,二来也会大手笔投流。

先看技术上,已有不少全球企业界技术界顶流,主动为 Qwen 大模型带货。

比如,Airbnb CEO 布莱恩 · 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正 " 大量依赖 Qwen",因其比 openAI 模型更快更好;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表态,Qwen 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目前,Qwen 系列模型的全球下载量已突破 6 亿次。

现在,阿里要做好 " 翻译 " 工作,把专业大咖的认可破圈为大众的认知,然后对千问产生好感并投奔而来。

三,取决于周期判断,AI 原生应用的格局已经趋于稳定,还是处于洗牌期?

《财经故事荟》的判断是后者。今年 3 月底,DeepSeek 的用户量还遥遥领先,3 月月活用户高达 1.94 亿,彼时,豆包排名第二为 1.16 亿。

但到了第三季度,豆包和 DeepSeek 排名逆转,豆包月活用户大幅飙升至 1.72 亿。DeepSeek 则大幅滑落至 1.44 亿,用户少了 5000 万左右。原因大概率是因为,DeepSeek 目前仍然局限于单一的 AI 搜索功能,而豆包已经是全能 AI 应用了,目前其 APP 功能覆盖 15 大类。

千问同样是走得 " 全能 " 路线,功能覆盖 14 个大类,后续会推出更多功能。目前,千问团队正与高德、淘宝、支付宝、闪购等进行联合开发,购物、支付、导航、打车等功能,估计也会很快上线。

《财经故事荟》判断,接下来,千问从豆包、元宝抢用户不容易,但可以大幅吸附 DeepSeek 等单一大模型、以及垂类 AI 应用(如美图)的用户。毕竟,用户如果想使用更完备的 AI 功能,必然会选择迁移,千问也许可以抓住这个接盘机会。

总之,千问的逆袭大战虽然不好打,但还有窗口期可以利用,阿里必须饱和式攻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阿里 ai 腾讯 阿里巴巴集团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