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研究 2小时前
从Gemini3到千问恐慌,中美AI竞赛升级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谷歌旗下的 AI 王牌 Gemini3 一夜刷屏全球。

北京时间 11 月 19 日凌晨,Google 正式发布了其最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 Gemini 3。这款被 CEO 桑达尔 · 皮查伊(Sundar Pichai)称为 " 最智能模型 " 的产品,终于浮出水面。

相比 GPT5 发布时全球一片骂声,从目前社区用户体验来看,Gemini 3 没有让人失望。在 LMArena 排行榜上,它以 1501 分的 ELO 评级登顶。

在学术界用来测试 AI 系统是否具备博士级推理能力的 " 人类最后的考试 "(Humanity's Last Exam)中,Gemini 3 在不使用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达到了 37.5% 的准确率。

在考察研究生水平科学问题理解能力的 GPQA Diamond 基准测试中,它的得分更是高达 91.9%。

而就在 Gemini 发布之前一天,阿里巴巴同一天连发两款大模型应用入口。其中的 Qwen3, 更是在此之前引发了美国白宫的注意。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引述的一份白宫备忘录将 " 千问恐慌(Qwen Panic)" 这一词汇推向了台前。

华盛顿的焦虑不仅仅源于技术的追赶,更源于中国 AI 正在改写全球开源模型和应用生态的规则。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称,中美顶级 AI 大模型性能差距已大幅缩至 0.3%,这意味着在基础 " 引擎 " 层面,技术壁垒已被无限拉平。

然而,这仅仅是序幕。

随着模型能力的趋同,商业竞争的重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移:从中美 AI 的模型参数竞赛,转向了更为残酷、也更为决定性的 " 生态入口 " 争夺。

这是一场从 " 造更好的发动机 " 到 " 造最好的车 " 的范式转移。

01

模型竞争转向

全球大模型竞赛的战火,最初是在参数规模和算力堆叠的战场上点燃的。但进入 2025 年,风向骤变。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始于 DeepSeek 的异军突起,它打破了 " 大即是强 " 的迷信,证明了通过蒸馏和优化,更低成本的模型同样能展现惊人的逻辑能力。

而这种对 " 性价比 " 和 " 极致效率 " 的追求,正在中国科技界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模型竞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仅要强,还要轻,更要便宜

最近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微博发布的 Vibe Thinker。这款仅有 15 亿参数的小模型,在顶级的数学竞赛基准上击败了拥有 6710 亿参数的 DeepSeek R1 模型。

这种 " 小模型,大逻辑 " 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市场的预期。

中国 AI 企业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硅谷堆叠算力的路径。当然,这是被迫的,可客观上涌现出的这一路径,不再单纯依赖万卡集群的蛮力,而是更注重算法的精巧与数据的质量。

当算力成本被 " 打成白菜价 ",AI 的门槛被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模型本身正在迅速从昂贵的奢侈品变成通用的工业品。

更深层的 " 恐慌 " 来自于中国开源生态的系统性崛起。目前的开源界正在发生一种微妙的权力交接。

彭 · 博社数据显示,Qwen 的下载量已经反超了 Meta 的 Llama;在 OpenRouter 的全球市场份额中,Qwen 超越了 Llama 系列位列全球第四。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硅谷出现 " 千问恐慌 "。

包括 Airbnb CEO Brian Chesky 在内的多位硅谷科技领袖公开表示依赖 Qwen 模型,因为它 " 更好更便宜 "。

甚至有美国 AI 专家称 " 硅谷是建立在 Qwen 之上的 "。因为当大量的美国初创公司、甚至像英伟达这样的巨头都开始基于 Qwen 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适配时,由于开源的特性,全球 AI 开发者的习惯、工具链和生态标准正在潜移默化地向中国模型倾斜。

客观看,在 " 引擎之战 " 中,通过开源开放,中国公司确实追平了差距,甚至在某些维度实现了反超。

但技术参数的领先或拉平,从来不是商业战争的终局。

当模型能力变得唾手可得,当训练成本不再是天价,真正的决胜点便顺理成章地移向了下一阶段。

02

入口战争时代

当前的 AI 竞争,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第一条战线是 " 引擎之战 "。中国通过开源开放,国产模型已经站在了世界第一梯队,甚至引发了美国对于技术领导力丧失的担忧。

第二条战线是 " 入口之战 "。这是决定未来十年科技版图的终局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比拼的不再是单一的参数大小,而是谁能最快地将 AI 嵌入到人类的衣食住行中,谁能最先让 AI 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

如果说模型层的竞争是关于 " 谁更聪明 ",那么应用层的竞争就是关于 " 谁更不可或缺 "。现在,真正的巨头游戏—— AI 入口争夺战,已经全面打响。

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史,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 " 全面竞争 " 的本质。

商业史反复证明,最终定义时代的并非是 3G 或 4G 技术本身,而是建立在这些技术之上的超级入口:微信定义了社交与通讯,淘宝定义了消费,而字节、百度等则定义了信息获取。

这些 " 超级 APP" 一旦占据了用户心智,就构建起了牢不可破的生态壁垒,成为连接亿万用户与数字世界的桥梁。

这正是当下 AI 领域所有玩家的终极梦想。

AI 时代,已经到了抢占生态入口的时刻。全世界都在等待一款 AI 时代的 " 超级 APP",这反过来也解释了为什么 AI 领域会出现泡沫论的争议——

资本下注的其实不是前沿技术本身,而是谁能率先找到那个 " 超级入口 "。

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入口究竟会以何种形态出现,它是一个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一个深度集成到操作系统里的助手,还是一个能调度万千工具的 "AI 总管 "?

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伴随着 " 赢者通吃 " 的巨大诱惑,催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军备竞赛。

在这场入口之战中,拥有强大的引擎只是入场券,如何将强大的 AI 能力 " 产品化 ",使其从一个聪明的玩具转变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才是决胜的关键。

ChatGPT 率先用简洁的对话界面教育了市场,但所有人都明白,现在的用户对于 AI 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 " 聊天(Chat)" 进化到了 " 办事(Do)"。

未来的 AI 超级应用,必然是一个 "AI Agent",它不仅提供信息,更能执行任务。它将是用户的个人助理、研究员、旅行规划师乃至健康顾问。

这也是为什么说,入口战争会是 " 巨头的游戏 " 的原因。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极强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撑。从底层芯片、超节点服务器到高性能网络,这种重资产的投入是创业公司难以企及的壁垒。

此外,这也需要海量的场景数据。社交、电商、支付、物流、本地生活数据,是训练 AI Agent 最宝贵的燃料。而拥有这些的公司,必然会有先发优势。

今天,AI 技术与商业进化的道路再次来到了一个 " 范式转移 " 的关口。这场争夺 " 超级入口 " 的战役,不仅关乎万亿市值的归属,更将决定未来十年全球科技力量的版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竞赛 人工智能 白宫 斯坦福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