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 | 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继五星级酒店 " 放下身段 " 后,如今一批餐饮品牌也涌向街边开启自己的 " 摆摊生涯 "。
相对于五星级酒店,用星级美食和平民价格换取品牌曝光与潜在客源的经营逻辑,本就服务于日常聚餐的正餐餐厅,则是将主业以副业形式摆上街头,更像是对堂食困境的一种直接回应。
摊位前越是热闹,其背后的生存焦虑也就暴露得越彻底。因为这份热闹本身就在宣告:餐厅赖以生存的堂食 " 基本盘 ",正在加速松动。
当餐饮品牌开始摆摊
今年 7 月份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出现了一道新风景:餐饮品牌纷纷走上街头摆摊售餐,不少摊位前消费者排起长队。从武汉的湖锦酒楼、广州的炳胜品味,到上海的耀粤楼、和记小菜,再到长沙的好灶头,一批区域知名餐厅陆续加入 " 摆摊大军 ",推出 " 便民菜 "" 惠民菜 ",主动打破传统餐饮场景的边界。

*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这些摊位提供的菜品类型极为丰富,覆盖多个品类。既有红烧肉、辣子鸡、梅菜扣肉、糖醋排骨、狮子头等经典主菜,也有卤顺风、卤猪蹄、卤藕等卤味,毛豆、盐水花生等冷菜,以及炸肉圆、春卷、生煎等小吃,土鸡汤等汤品也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不同摊位还各有亮点:有的菜品数量多达 70 种,选择极为丰富;有的现场拌制卤菜,保证风味新鲜;有的则由厨师长亲自打菜,强化品质感。此外,多数餐厅会在菜单上标注 " 现炒现卖 ",通过强调新鲜度打消消费者顾虑。
为贴合摆摊的消费场景,这些品牌在定价和营销上均向 " 亲民 " 靠拢,整体定价低于堂食。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炒菜多在 10-30 元区间,素菜冷菜在 10 元以下,荤菜卤味 15-30 元,50 元以上的菜品非常少见。
在营业时间上,摊位多集中于午间与下午三点之后,精准匹配下班人群与家庭采购需求。这一策略也收获了市场积极反馈,不少消费者因 " 价格实惠 "" 购买便捷 " 或 " 认可品牌 " 而买单。甚至吸引了此前因堂食消费高而未消费过这些品牌的人群。百元以内即可解决两餐,且出自知名餐厅,对比堂食显然更具性价比。
不过,也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反馈,部分菜品 " 吃起来像预制菜 ",或直接质疑其为预制菜,表示口感不及堂食水准。还有消费者指出,并非所有菜品的价格都显得实惠,例如有的餐厅摊位上的包子卖到 5 元一个,狮子头 8 元一个,这样的价格对比普通街边摊贩或快餐店,性价比优势并不明显。

*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尽管存在部分质疑,这些知名餐厅通过丰富的菜品和相较亲民的价格,确实在街头创造了排长队的热闹场景。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餐饮行业在消费观念转变背景下的积极探索与转型尝试。对餐饮品牌而言,这样的平价摆摊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拓展了餐厅的营收渠道。
从过去以堂食为核心,到拓展外卖业务,再到如今走进街头摆摊,餐饮品牌正在不断重新思考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用更灵活的场景、更接地气的定价,探索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生存路径。
然而,热闹的摊位背后,暴露的其实是餐厅堂食业务面临的持续困境。
堂食失守,摆摊出击?
近几年来,受 " 禁酒令 "" 公款吃喝 " 限制以及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以商务宴请和家庭聚餐为核心的正餐市场持续承压。消费者不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实惠的菜品、减少点单数量或降低外出就餐频率,即便存在社交需求,也更多通过第三方平台选择优惠套餐而非单点,以控制整体支出。整体来看,正餐消费的 " 性价比导向 " 愈发明显。
这一消费收缩趋势在数据上有清晰体现。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 "2025 年餐饮消费大调查 " 显示,2024 年餐饮消费支出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从 2023 年的 50.0% 降至 31.3%,而支出减少者则增加了 4.8 个百分点。
上市餐饮企业的经营数据更直观反映了市场变化。无论是绿茶这种中档餐饮店,还是老乡鸡这种平价快餐店,人均消费均在下滑。据招股书披露,2022 年到 2024 年,绿茶餐厅的人均消费从 62.9 元下降到 56.2 元;老乡鸡的人均消费从 30.6 元下降到 28.2 元。值得注意的是,老乡鸡本身定位已属大众价位,其人均消费的进一步下滑,反映出整体消费紧缩的严峻现实。

从业务结构来看,线上渠道对餐饮企业营收的补充作用持续增强。例如,绿茶餐厅的外卖业务占比从 2023 年的 14.4% 提升至 2024 年的 18.8%;老乡鸡的堂食与外卖比例大致维持在 6:4,其中外卖业务也呈现小幅增长。
对正餐餐厅而言,堂食占比下滑带来的挑战是显著的。由于客单价较高,堂食本该是贡献利润的主力,但这一模式高度依赖线下客流支撑。堂食的核心成本,如门店租金、水电、厨师与服务人员人力成本等多为固定支出,而餐饮收入主要来源于菜品销售,因此只有足够稳定的客流才能够摊平成本、创造盈利。一旦堂食客流不足或点单量下降,单位成本便会急剧上升,导致利润锐减甚至亏损。这也解释了为何一批知名餐厅开始尝试 " 出摊 " 以缓解经营压力。
惊蛰研究所梳理媒体报道发现,部分餐厅摆摊单日最高收入可达 3 万元,多数被报道的摊位单日收入也能稳定在 1 万元左右。例如,和记小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实施外摆后营业额直接提升 50%。
不过,摆摊增加的收入未必能够完全替代堂食。尽管和记小菜营业额有所提升,但这很可能只是原有堂食客群转向外带消费,并未带来显著的新客源。同时,由于外摆菜品定价普遍低于堂食,且同样依赖于线下客流,其对利润增长的的实际贡献也较为有限。
事实上,在餐饮领域,老乡鸡、大米先生这类中式连锁快餐,就是依托于线下客流和平民价格的代表业态。而以老乡鸡为参考,从定价来看,多数餐厅摆摊菜品与老乡鸡价格区间相近。但老乡鸡单店日销售额约 1.51 万元,净利率仅为 6.5%。

所以,对于本身承担高额租金、人力成本的正餐餐厅而言,摆摊模式大概率是 " 热闹不赚钱 "。因为,其既难以达到老乡鸡凭借超 1500 家门店所形成的高效运营水平,又要面对更低的客单价,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即便部分摊位能依托高人流、集中营业时间接近老乡鸡的营收水平,这样的业绩也未必符合大牌正餐品牌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品牌摆摊的核心目的并非单纯追求销售额,而是通过吸引人流、增强品牌曝光,实现 " 流动广告 " 的效果。比如,一些摊位通过建群、提前发布菜单、接受预订等方式,将临时客流转化为私域流量,为后续营销蓄力。
热闹之后,何去何从?
五星级酒店摆摊是 " 亲民 ",是品牌下沉;而餐饮品牌摆摊,更像是核心业务收缩下的自救。它或许能短暂带来现金流与关注,却也无形中传递出门店生意大不如前的信号。
长期来看,一个更深层的风险在于品牌价值的侵蚀。当顾客习惯于在路边以更低价格买到同等菜品," 为何还要走进餐厅?" 将成为品牌餐厅面临的拷问。这种认知一旦固化,也将进一步削弱其堂食的吸引力与定价能力。久而久之,形成 " 摆摊越火、堂食越冷 " 的负向循环,反而加剧原有经营困境。

值得探讨的是,品牌门店摆摊一定程度上与小餐馆形成了竞争。比如在卤味等即食型菜品上,部分消费者可能会选择餐厅出品,而不再光顾专门的卤味店。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也反映出二者在局部市场的交集。
但从整体来看,品牌餐厅与小餐馆本质上仍处于不同的赛道。追求环境、服务与社交体验的堂食客群,与追求性价比与便捷性的外摆客群,仍然是两类消费动机不同的群体,重叠度有限。加之目前参与摆摊的多为拥有较好地段和资金实力的大中型餐厅,其数量有限。它们与深植社区、成本结构更灵活的小餐馆,在物理位置和生存逻辑上有着明显差异,短期内难以构成正面交锋。
此外,餐厅外摆模式的体验本身也存在瓶颈。餐厅外摆菜品多为大锅菜,售卖方式类似食堂打菜。即便出自名店厨师之手,但菜品经统一制作、分装、打包,等消费者带回家后,口感已大打折,难以媲美小馆单份的 " 猛火现炒 "。加之,已有消费者反馈部分菜品 " 吃起来像预制菜 ",且某些外摆菜品的价格也并不显得实惠,这让其性价比优势进一步削弱。

那么,餐厅到底该何去何从?
过去,或许只要菜品好吃,服务到位,便不愁回头客。但如今,消费者选择走进一家餐厅,期待的已不仅是一顿饭,更可能是一次新鲜的体验、一份情绪价值,甚至一个值得分享的理由。
惊蛰研究所曾在往期文章《餐饮商家,集体上演 " 擦边餐 "》中提到,当前已有不少餐饮品牌尝试 " 餐饮 + 表演 " 等复合业态模式,试图通过强化店内体验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回到餐桌。尽管这类探索也伴随着争议与吐槽,却也恰恰说明,在菜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缺乏新意与独特体验的餐厅,正在持续失去对顾客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大众消费更趋理性的大环境下。
归根结底,摆摊带来的热闹终会退去,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餐厅的经营挑战。热闹过后,餐厅最终还是要回到那个最本质的命题:如何让 " 走进餐厅、坐下来吃饭 " 这件事,重新变得不可替代?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