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相工作室 5小时前
英伟达暂时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泡沫还没有到破灭的时候。

" 关于 AI 泡沫有很多讨论。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截然不同。" 美东时间周三盘后,英伟达公布超出预期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驳斥了 "AI 泡沫论 ",他认为目前并不存在大家担心的泡沫。

过去几周,AI 叙事支撑下的美国科技股因对泡沫的担忧而持续低迷,多空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其中不乏美国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和老牌机构,大家争论的核心是,这轮由 AI 带来的估值提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是否将见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英伟达身上。这家为 AI 时代提供基础设施的科技巨头,在 10 月底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家 5 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比三年前翻了 11 倍。就像观察工业增长情况要看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英伟达的业绩也成了所有人观察 AI 需求是否持续增长的最佳窗口,如果英伟达财报不及预期,科技巨头们购买算力芯片的速度放缓,那就意味着这轮 AI 行情已经到头了。

毫无疑问,那将是一场灭顶之灾。今年以来,无数人押注 AI 叙事,从纽约到香港,从纳斯达克到 A 股市场,全球都在享受 AI 带来的估值狂飙。红利从英伟达这个源头扩散到上游的电力、铜矿和大宗商品,再到下游游戏、广告等无数行业的降本增效,也支撑着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多个万亿行业的想象空间,给全世界范围内疲软的经济注入动能,一旦停滞,泡沫破裂,就会是一场惨烈的出逃和无数财富的破灭。

好在,英伟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第三季度,英伟达营收达 57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2%,GAAP 和非 GAAP 稀释后每股收益均为 1.3 美元,三项指标都高于市场预期;业绩指引也很是大胆——预计下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约 65%,达到 650 亿美元,上下浮动 2%。

财报同时透露,Blackwell 系列芯片需求旺盛,云端 GPU 也已售罄,直接回应了市场对于 AI 需求是否见顶的担忧。财报发布后,英伟达股价盘后一度大涨超过 6%,也带动亚马逊、微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Meta 和甲骨文等科技巨头股价同步上涨。

然而,市场对 AI 泡沫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退。有一些分析师表示,这份财报或许并不足以平息人们对 AI 泡沫的担忧,他们仍对 AI 支出可持续性、循环融资、业务集中度等问题心存疑虑。

但至少,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给 AI 下重注的人们,又可以接着奏乐,接着舞了。

英伟达,成为关键变量

全球 AI 浪潮之下,英伟达每个季度的财报都至关重要,这一季度更是被市场紧盯。

当外界开始反复盘问 "AI 到底是不是泡沫?" 英伟达的财报就成了最能给出答案的地方。市场需要英伟达这块试金石来检验,巨额的模型训练成本、超大规模的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更新迭代的 AI 应用,最终会沉淀为真实、持续、可复制的商业回报。

这种重要性在美股结构中被进一步放大。科技巨头的市值像黑洞一样吸走指数的权重,现在的 " 美股七巨头 " ——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和 Meta,占据了标普 500 指数总市值近四成,仅英伟达便占了约 8%。

11 月至英伟达发布财报前夕,随着投资者抛售科技股," 美股七巨头 " 的总市值已下跌了近 4.5%,仅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逆势上扬。美股三大指数也跟着下跌:这周一,道指下跌 1.18%,标普 500 指数跌 0.92%,纳指跌 0.84%。其中,标普 500 指数和纳指都跌破了 50 日均线。重仓科技股的投资者,翘首以盼英伟达带来的转折和信心。

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加重了泡沫破裂的担忧。近期美联储多位官员连续发表鹰派言论,使市场对 12 月降息的信心动摇,对流动性的预期减弱。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11 月 20 日,美联储 12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已降至 32.7%,维持利率不变的概率为 67.3%。

降息预期的摇摆,让所有对未来现金流敏感的公司都像坐上了过山车。它们被迫重新思考,高利率是否会比预期更久地停留,从而让公司的融资成本继续维持在高位。而如果资金成本降不下来,云服务商和大模型公司就要更谨慎地决定每一笔采购、每一次扩容,对未来两到三年的 AI 资本开支也要做更细的预算。

这让英伟达的财报成了 12 月初美联储会议前的 " 关键变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决定利率的方向,而黄仁勋则直接影响 AI 产业能否继续以原有速度扩张。这两人的信号,被市场放在了同一个秤盘上。

投资者非常清楚,一旦利率停在高位太久,AI 企业必须靠自有现金流来支撑扩张,而不是靠债务融资。即便是微软、亚马逊这种现金机器,也会感受到压力,更别说那些仍在烧钱的大模型新贵。这时,英伟达的营收增长以及对未来的指引就显得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共识:大家都在一条船上,都在继续投入,那游戏就可以继续玩。

AI 叙事分裂、科技股估值过高、宏观政策不确定,各方压力袭来,部分机构和投资者开始转向,在清仓和重仓间摇摆。

于是,英伟达被推到一个不寻常的位置。它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增长,还要替整个行业向市场证明,巨额投入背后有长期回报,而不是泡沫的幻影。

空头与多头的激烈交战

站在聚光灯下的英伟达,市场对它未来走向的争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一边是那些依然坚定看多的机构和分析师,另一边则是已经或开始退出的重磅玩家。两派都在用自己的筹码和预期下注,英伟达成了他们博弈的核心。

在空头阵营里," 硅谷风投教父 "Peter Thiel 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名字。他旗下的 Thiel Macro 基金在第三季度披露中,彻底清仓了英伟达。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的第三季度持仓报告(13F)显示,他卖出了约 53.77 万股英伟达,这是其投资组合中非常大的一块。这次减持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即便是看过无数科技浪潮的老赌徒,也对如今英伟达的超高估值与风险有所警惕。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Bridgewater Associates)也大幅减仓。到三季度末,其英伟达持股数从二季度的 723 万股降到 251 万股,减幅约 65%。软银更是直接清仓,在 10 月以 58.3 亿美元的价格卖出了所持所有英伟达股票,原因是 " 为了将资金用于我们的融资 "。

除了看空,还有主动做空的。比如《大空头》原型 Michael Burry,13F 报告显示,其买入了 100 万股(1.86 亿美元)英伟达的看跌期权。

但看多阵营也毫不示弱。摩根大通维持对英伟达的增持评级,给出目标价 215 美元;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 LSEG 对英伟达的营收预期也非常乐观,还希望英伟达在下季度展望中能再度加速;D.A. Davidson、Sanford C. Bernstein、UBS 等机构也在近期重申买入或上调目标价。这些乐观看法基础是:AI 需求没有减弱,大型云厂商仍在疯狂扩算力,还有 Blackwell 和 Rubin 这样具有中长期潜力的平台。

英伟达股价近期的波动直接反映出这种博弈。11 月至发布财报前,英伟达股价下跌明显,最低收盘价仅 180.11 美元,较 10 月最高价跌去超 10%,这与部分资金的减持动作高度吻合。财报发布前,不少散户和中小投资者紧盯动向,他们既担心跌得更重,也在计算这是否是逢低吸纳的机会。

总体来看,这次财报前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条核心分歧:估值是否已过高?云服务商和大模型公司未来开支是否能持续?英伟达是否真的能兑现中长期增长预期?

对多头来说,最关键的数据是营收增速、数据中心业务利润率和未来指引;对空头来说,则是公司是否能维持高增长,以及高估值是否在宏观或行业节奏调整中被惩罚。

这场多空交战并不只是技术性的买卖,而是一次深刻的信念博弈。英伟达这份财报,是多头检验未来扩张能否兑现的节点,也是空头追问泡沫是否已经形成的关键。

继续创纪录,指引很大胆

从这份三季度报来看," 卖铲子的人 " 不会输。英伟达交出的成绩单既能安抚怀疑者,又给了多头继续下注的理由。

财报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 26 日的第三季度,英伟达营收达 570 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62%,GAAP 和非 GAAP 稀释后每股收益均为 1.3 美元,三项指标都高于市场预期;GAAP 毛利率和非 GAAP 毛利率分别为 73.4% 和 73.6%,略低于市场预期。更为关键的数据中心业务,在第三季度贡献了 512 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 66%,占公司营收近九成。

英伟达的业绩超预期,几乎是在意料之中的事,AI 浪潮以来,它的业绩一直在 " 创纪录 ",市场更关心的是未来。不负众望的是,英伟达给出了颇为大胆的第四季度指引:预计营收同比增长约 65%,达到 650 亿美元,上下浮动 2%,远高于 LSEG 预计的 614.4 亿美元;GAAP 和非 GAAP 毛利率预计分别为 74.8% 和 75.0%,上下浮动 50 个基点,将是自 2025 财年第二财季以来六个季度内首次毛利率同比增长。

几组数字给需求是否见顶的讨论按下暂停键。从积极面看,英伟达再次证明了几件事:

一是需求持续旺盛。Blackwell 在云端与企业级客户中供不应求,云端 GPU 售罄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电话会上,英伟达披露,2025-2026 年 Blackwell 加上 Rubin 的 5000 亿美元收入之外,还有沙特、Anthropic 带来的更多的订单增长空间;

二是公司现金流强劲,三季度经营活动净现金流约 237.5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约 220.9 亿美元,为持续研发、供应链扩张和对外战略投资提供了弹药,这是能否承接需求的关键;

三是毛利率虽然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但公司对四季度将回升的指引,显示其对成本改善的信心,这也是支撑其当前高估值的核心要素之一。

但财报里也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

部分非核心业务的表现并不完美。游戏与 AI PC 收入 43 亿美元,汽车与机器人业务 5.92 亿美元,都低于分析师预期。这说明英伟达并非全面开花,数据中心业务大而强,公司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会带来一定的结构风险。

与此同时,英伟达在电话会中明确,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和中国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本季度并未出现大规模采购订单;与上一季度一致,不假设来自中国的任何数据中心计算收入——地缘政治和出口限制仍然有着不利影响。

更长远的隐忧是,虽然管理层强调在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弹性和冗余,并一再表示产能在提升,但将 5000 万美元乃至更多订单,转化为持续的、季度到季度的现金流,需要靠实际交付与客户的不断追加采购来兑现;若交付节奏不及预期或客户选择延缓采购,就会把增长从现在推到未来,这对估值敏感的英伟达来说并非小事。

这份财报把对 "AI 是不是泡沫 " 的答案暂时偏向了 " 还不是 ",因为需求与现金流的信号仍在,但它并未把所有疑虑从根部拔除。英伟达已将行业的分歧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在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基数和更复杂的外部环境下,把这场史诗级的增长,变成一个可持续、可预测的商业模式。

" 卖铲子的人 " 也有野心

外界往往把英伟达视作一家 " 卖芯片 " 的公司,但从这季财报披露的合作来看,它已经远远不是一个供应商,而是在向 " 一个负责定义、组装并调度未来 AI 算力世界的中心 " 进化,它试图掌控未来 AI 发展的节奏。

最直接的例子来自与 OpenAI 的合作,这也是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9 月下旬,英伟达官宣和 OpenAI 价值 1000 亿美元的合作,双方计划为 OpenAI 的下一代 AI 基础设施部署至少 10GW 的英伟达系统,第一阶段部署预计将于 2026 年下半年在 NVIDIA Vera Rubin 平台上线。

这意味着一个重大的承诺:未来几年里,OpenAI 的算力增长几乎完全锚定在英伟达的架构之上,对于急需超大算力、又不能承担供应链风险的 OpenAI 来说,选择英伟达就是选择确定性。

英伟达和 Anthropic 的合作同样关键。美国东部时间 11 月 18 日,Anthropic 宣布与微软、英伟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伟达、微软承诺将分别向 Anthropic 投资 100 亿美元和 50 亿美元,Anthropic 则承诺将至少购买 1GW 英伟达的算力。

这是 Anthropic 首次大规模采用英伟达基础设施,将直接使用 Grace Blackwell 与 Vera Rubin 系统。这让英伟达不仅绑定了最大规模的模型开发者之一,也把未来两到三年的前沿 AI 系统训练与推理需求提前收入囊中。

与此同时,大型科技公司也在同步加码。谷歌、微软、Oracle、xAI 等,都在扩建以英伟达 GPU 为核心的 AI 基础设施。摩根士丹利测算,到 2027 年,六大科技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Oracle、CoreWeave)的资本开支将从今年的 2700 亿美元增长到超 6300 亿美元。这些数字不是抽象的宏观指标,而是未来几年持续承接英伟达 GPU 出货的资金保障。资金越滚越大,英伟达的地位反而越稳。

这也是英伟达宣布要协助建造七台新型超级计算机的原因,包括美国能源部最大的 AI 超算 Solstice(十万颗 Blackwell),另一台 Equinox(1 万颗 Blackwell),以及英国、韩国、沙特、德国等国家级项目。这些合作不仅扩大了英伟达的装机体量,也强化了它在科研、工业、国防和政府领域的不可替代性。

但这张版图的关键部分,不仅仅是规模,还有技术路线。过去一年,业内对 "ASIC(专用集成电路)会不会取代 GPU" 的讨论不断升温。亚马逊的 Trainium、谷歌的 TPU、自研芯片风潮、OpenAI 与博通合作的传闻,都制造了英伟达 " 被稀释 " 的可能性。

然而,从黄仁勋在电话会中的回答来看,这种担忧更多是外部观察者的揣测,而不是产业内部的真实变量。他描述的现实要复杂得多——从混合专家到密集模型,到扩散模型,到自回归,更不用说服从物理定律的生物模型,模型的多样性令人难以置信,AI 不再是一颗芯片就能搞定的,必须构建整个机架。

在这种环境下,英伟达的优势来自五个维度:系统化的加速平台、覆盖 AI 全流程的性能、对所有模型的兼容性、无处不在的生态覆盖,以及巨大的承购量。ASIC 可以在局部表现出色,但很难在模型快速迭代、工作负载极度多样化的世界里维持通用性,更无法满足超大规模云厂商对灵活、可随时切换的根本诉求。

这一逻辑正在外部合作中被不断强化。例如,报告期内,英伟达推出 NVQLink 架构,这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架构,可将英伟达 GPU 计算的极致性能与量子处理器紧密结合,全球十几个超级计算中心将采用该架构;与通信巨头诺基亚合作,将英伟达支持的 AI-RAN 产品添加到诺基亚业界领先的 RAN 产品组合中,使通信服务提供商能够在英伟达平台上推出 AI 原生的 5G-Advanced 和 6G 网络。

所有这些合作的本质,是英伟达在深度绑定一个全面扩张的 AI 世界。这是一种 " 向外吸附生态、向内绑定算力 " 的闭环,每一个新合作代表着一个长期需求池,每一个新技术代表着一个未来算力峰值,而这些需求与峰值都将转化成英伟达未来季度报表上的真实数字。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英伟达正在做两件事情——巩固当前的龙头地位,同时为未来三到五年的业绩铺路。它正在把自身定位为 AI 时代的 " 底层公共设施 "。那样的话,不管 AI 泡沫是否会在未来破灭,至少英伟达能从泡沫中存活下来。

参考资料

财联社:《华尔街分析师激辩:英伟达财报能否平息 "AI 泡沫 " 担忧?》

21 世纪经济报道:《英伟达大考来袭,华尔街进入避险模式》

财经 · 杂志:《英伟达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黄仁勋称有 5000 亿订单待交付》

虎嗅:《英伟达是怎么被 " 抬 " 上 5 万亿的?》

CNBC:《Tech ’ s $380 billion splurge: This quarter ’ s winners and losers of the AI spending boom》《Nvidia CEO Jensen Huang surprised investors with a ‘ half a trillion ’ forecast. It ’ ll come up at earnings》

华尔街见闻:《决定全球市场命运!英伟达送来大惊喜》

FX168 全球投资:《英伟达财报至关重要,这一次更是如此!12 月美联储决议前关键风向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英伟达 ai 科技巨头 美国 芯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