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的谈判,腾讯和苹果终于达成了 " 世纪大和解 "。
苹果宣布推出 App Store 小程序合作伙伴计划,处理包括微信小程序等在内的所有小程序支付,并从中抽取 15% 的分成;微信官方紧接着回应," 我们欢迎苹果对小程序和小游戏开发者的支持,将尽快为开发者提供接入服务,共同建设一个健康繁荣的生态。"
这场持续近十年的 " 苹果税 " 拉锯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不过,看似没有硝烟,但背后未必没有博弈,苹果对小程序内交易抽取 15% 的佣金,比中国市场 30% 的抽佣比例少了一半。
一年之前,还有市场消息称腾讯、苹果因为未能达成共识,最新版本的 iOS 将不再支持微信 APP。网友更发起问卷调查:苹果、微信 " 二选一 ",到底要选谁?
当然,两大商业龙头不会轻易让自己陷入这样的两难境地,与其 " 非此即彼 ",如何 " 合作共赢 ",才是商业世界中的生存智慧。
十年博弈终和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商业世界中,有利益就会有分歧,腾讯与苹果这场 " 拉锯战 ",也并非始于一时。


自 2008 年 7 月,苹果在 iPhone 上正式上线 AppStore 起,苹果便要对 iOS 生态内的付费应用、应用内购买以及订阅等数字商品收取 30% 的流水,此举被业内人士称为 " 苹果税 "。
原则上来说,苹果率先定了规则,后来的加入者要么选择不加入,要么只能乖乖遵守规则。但是,到底如何定义 " 应用内购买 ",双方却有了分歧。
2017 年,苹果要求将 " 公众号打赏 " 视为 " 应用内购买 ",这也意味着苹果将能从中提取 30% 的分成。但腾讯认为打赏功能并非购买交易,双方无法就此事达成一致,iOS 版微信更一度下架了打赏功能。
最终,马化腾、张小龙等腾讯高管专门就此事与苹果公司 CEO 蒂姆 · 库克进行面谈,才把这个分歧给解决掉。作为 " 交换 ",苹果要求微信等第三方 APP 也不能对用户打赏进行分成。
" 打赏抽成 " 一事就像第一块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让两大巨头意识到双方在生态内的利益分配将是绕不开的长期命题。
此后数年,微信小程序、小游戏生态的日益壮大,苹果也盯上了这块 " 蛋糕 "。根据《2024 年中国移动游戏广告营销报告》,2024 年小程序游戏市场规模约 398.36 亿元,同比增长 99.18%;2025 年上半年达到 232.8 亿元,同比增长 40.2%,继续高速增长。

去年 5 月,有媒体爆料称,苹果正在就小程序小游戏的佣金抽成问题,向腾讯和字节施压。

为什么是 " 施压 ",而不是直接抽成?因为大部分 iOS 端小程序上的虚拟支付,都会绕过小程序内交易,通过跳转客服、引导到公众号、跳转 H5 页面等方式来调用微信支付。原则上,这并不算是 " 应用内交易 "。
所以,苹果只是 " 敲打 " 腾讯,要求它尽快补上小程序绕过应用商店内购的支付漏洞,并禁用一项关键的 " 游戏内消息 " 功能。
但有意思的是,腾讯管理层在财报会上否认了这一传言,称腾讯并未通过内购方式绕开苹果支付系统对 iOS 平台上的小游戏进行商业化操作,双方正在协商小程序收入分成。
苹果 " 想要 ",腾讯 " 不想给 ",双方矛盾进一步升级。有用户发现,去年 iOS 版微信一度有超过 2 个月时间没更新,大众开始担忧苹果手机不能使用微信的问题。
最终,此事还是没有上升到 " 二选一 " 的局面。如今看来,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腾讯和苹果应该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谈判。
对苹果来说,"15%" 应该已经是底线。目前,虽然全球市场都对 " 苹果税 " 发起抗议,比如欧盟从政府层面施压,让苹果将 " 苹果税 " 从原本的 30%、15% 两档分别降低至 17%、10%,但苹果面向标准企业所收取的 " 苹果税 ",并没有低于 15% 的。
在中国市场,苹果也仍在向标准企业、中小开发者收取分别为 30%、15% 的 " 苹果税 ",其自然也不愿意开 " 一降再降 " 的先例。
对腾讯来说,其对 iOS 端微信小程序和小游戏虚拟支付流水的抽成,一直是 "0"。因此,如果能够获得苹果的背书和支持,推动小程序生态的良性发展,腾讯也愿意让步。
更重要的是,苹果的 " 小让步 ",也是中国互联网力量的 " 一大步 "。相较于从监管层面向苹果施压,用市场吸引力来实现 " 以利博弈 ",才是商业世界更具说服力的共赢逻辑。
腾讯与苹果的 " 双赢 "
所以,腾讯与苹果表面上看似各退一步,实则上是一场 " 双赢 " 的抉择,双方都在新的平衡中拿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筹码。
苹果赢得了微信生态的流量。除了微信之外,腾讯旗下还有涉及视频、音乐、游戏等不同领域的诸多应用,每一个都堪称苹果的 " 现金奶牛 "。
尤其是近年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苹果所面临的增长压力也日益增大。
在 2022-2023 财年,苹果连续经历了 6 个季度的营收下滑,一直到 2024 财年二季度,其收入才有所回暖。刚刚发布的 2025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则是苹果近期最好的财报,实现营收 1024.66 亿美元,同比增长 8%;净利润达 274.66 亿美元,大幅上升了 86%。
但需要注意的是,苹果业绩回暖,虽然有 iPhone 出货量回升的影响,但功劳主要还是在服务业务。过去两年,苹果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36 氪报道,截至今年 9 月的整个财年,服务业务占整体净利润的比例已经达到 42%,首次超过了 iPhone 的 41%。
简单来说,苹果的硬件业务虽然收入规模更大,但赚钱能力更强的却是服务业务,特别是近年受行业价格战影响,苹果也不得不通过 " 降价增配 " 来推动销量,但软件服务的毛利却从 2016 年的 55% 一路提高到 75%。靠硬件跑生态,通过服务赚钱,苹果当然会算这盘账。
不过,腾讯也不会输。根据国泰君安研报显示,微信小程序游戏在安卓端的分成比例 30%-40%,不过微信有一些激励政策,整体算下来,腾讯的抽佣比例都在 15% 以上。
此前,因为没能和苹果达成协议,腾讯一直没有对 iOS 端微信小程序游戏进行抽佣,但接下来,腾讯可能要开始 " 吃肉 " 了。腾讯高层在财报会议上提到," 当前小游戏的收入主要来自 IAP(通过内购变现),而非 IAA(通过广告变现),所以我们会从中受益。"
而且,过去 iOS 端小程序游戏无法顺畅地进行虚拟支付,也给整个生态带来了不少灰色空间,比如用户因为绕道支付而产生的诈骗、盗号等事件,也制约了整个小程序生态的发展。
随着苹果与腾讯达成支付合作,双方就能通过统一的支付体系与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对小程序生态内交易数据的管理,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也能让小程序生态在透明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实现健康增长。
下一个 " 超级入口 "?
腾讯与苹果这一次合作,合则双赢,分则双输,所以双方和解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情。不过,除了眼前可见的利益之外,两大巨头或许还有更长远的考量。
事实上,腾讯和苹果的 AI 战略也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更倾向于将 AI 能力集成到自己的生态体系中,而不是开发类似 ChatGPT 的独立人工智能助手。
以腾讯为例,尽管其在 2023 年就推出了混元大模型,但一直到 2024 年 5 月,才正式推出 AI 大模型应用腾讯元宝。而且,早期腾讯对元宝的推广力度并不高,大部分投流都在腾讯生态当中,优先级也比较靠后,一直到今年才趁着 Deepseek 的东风 " 出圈 " 了一回。
但在这之后,腾讯并没有持续对元宝进行投流,而是强调大模型能力对内部生态的赋能,并将元宝嵌入到微信、QQ、腾讯视频等核心产品矩阵中。
比如在微信端,用户可以添加 " 元宝 " 为好友,并通过聊天框直接对话,让元宝帮忙解读微信文章、图片等;在微信搜索框加入 AI 功能,用户点击搜索框即可调用 AI 搜索;在《和平精英》中推出 AI 队友 " 吉莉 ",成为玩家们的 " 智能陪玩 " 等。

同样,苹果也选择将 AI 能力集成到 iOS、macOS 等操作系统中,从底层系统层面为开发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让 AI 应用能够在苹果硬件上更流畅地运行。
无论是腾讯还是苹果,它们的做法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 AI 时代的超级入口,让用户可以通过一个 APP/ 一台手机,就能调用所有的智能服务与生态资源。比如当用户说出 " 安排明天上海出差 ",AI 就能自动完成机票预订、酒店选择、报销流程等。
由 AI 驱动的交互能让应用功能以更碎片化、更场景化的方式被调用,而非依赖用户主动寻找和下载一个完整的 APP。在这种范式下,本身就具备轻量化、灵活特点的小程序,与 AI 的 " 即需即用 " 理念更天然契合。
目前,微信 " 服务 " 页面可以导流到生活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等多个不同的小程序页面,几乎满足用户所有的生活场景,已经具备了成为超级 AI Agent 的潜力。

但对腾讯来说,要真正实现让 AI 指挥万物的 " 动手能力 ",还必须打破不同应用、不同场景之间的数据与权限壁垒,不仅是内部生态中的 " 墙 ",也包括与第三方平台之间的壁垒。
因此,此次腾讯和苹果之所以能够 " 握手言和 ",是作为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两大巨头,它们共同瞄准了成为 AI 时代超级生态入口的战略机遇。
随着 AI 技术的推进,超级入口正从 " 场景整合 " 迈向 " 服务共建 ",只有打破生态壁垒,才能为用户创造更便捷的智能体验,为开发者开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更有可能占据未来的制高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