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如今的年轻人坐在全景天幕车里,不是戴遮阳帽就是在涂防晒霜。" 近日,海优威总裁兼 CTO 李民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的这句观察,道破了汽车颜值进化背后用户正经历的 " 甜蜜烦恼 "。
海优威总裁兼 CTO 李民与盖世汽车 CEO 周晓莺
也正是这个观察,支撑着李民带领海优威从硝烟弥漫的光伏战场,毅然跨界闯入汽车赛道。在外人这看似疯狂的举动,他却掷地有声:" 市场早已就位,只待‘临界点’到来。" 如今全景天幕已成为高端车型的科技标签,可用户对防晒、隐私与智能控光的迫切需求仍未被真正满足。玻璃面积激增与用户体验之间的深层矛盾,正呼唤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技术革命。
在李民眼中,海优威所打造的第三代调光技术 PDCLC(Polymer Dispersed Colorant Liquid Crystal 聚合物分散彩色液晶)将加速这一 " 临界点 " 的到来。
一场由全景天幕引发的颜值与体感拉锯战
不知从何时起,开车变成了一种 " 日光浴 " 体验。从特斯拉 Model 3 首次将全景天幕带入大众视野,到小鹏、理想等新势力车企将其作为核心卖点,短短五年间,以超大面积且不可开启的全景天幕打破传统汽车天窗的尺寸和视野限制,形成了新的潮流。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终端数据,截至今年 9 月,我国乘用车标配不可开启全景天窗的渗透率达 17.85%。若将范围缩小至新能源乘用车,这一占比将达到 30.5%,作为对比,2023 年该比例尚不足 20%。尤其是以特斯拉 Model Y、小米 SU7、小米 YU7 以及理想 L6 等主流新能源车所在的 20 万 -30 万元价格区间渗透率更是突破了 60%。
与此同时是随着全景天幕、透明 A 柱等创新设计的上车,新能源汽车单车玻璃用量较传统燃油车大幅提升,部分高端车型,如采用一体化穹顶设计的智界 S7,全景天幕面积便达到了 2.6㎡。
在盖世汽车此前的行业调查中," 暴晒 " 已然成为消费者对全景天幕的最大槽点
玻璃用量的倍增,本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座舱空间感、科技感的追求,但实际使用中的痛点却让不少车主直呼 " 爱并痛着 "。正如文章开头时李民所阐述的现状,如今在社交媒体上," 全景天幕晒不晒 " 已成为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
图片来源:福耀集团
防晒难题的背后,是传统玻璃的性能局限——普通汽车玻璃仅能隔绝 30% 左右的红外线,紫外线隔绝率不足 50%,而全景天幕的大面积设计,更是让热量和紫外线直接穿透座舱。体感不适之外,更关乎隐私。在都市的流光溢彩中,全景天幕的 " 透明属性 " 成了令人尴尬的 " 展示柜 "。
用户的需求其实非常简单而朴素,我既要通透时的开阔,也要在需要时的阴凉与私密。但传统解决方案始终陷入 " 防晒与透光不可兼得、隐私与便携难以平衡 " 的怪圈。
正是在这种 " 美丽与哀愁 " 的拉锯中,调光玻璃的技术迎来了它的历史窗口。" 需求已经到来,技术尚未突破。" 李民总结道," 同时,当前调光膜价格高昂。就像早期光伏产业一样,一旦价格下降,需求便会激增。"
这个从光伏行业洞察到的朴素规律,让他坚信,解决汽车玻璃的痛点,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历史进程。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率先交出那份让市场满意的核心技术的答卷。
从实验室展示到汽车座舱的破局之路
调光玻璃,顾名思义,就是能改变透光状态的玻璃。事实上,其核心技术之根源可追溯至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发明了电控调光玻璃并申请了专利,奠定了 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技术的理论基础。
此后数十年间,经过对技术的不断改进,能够实现通电透明、断电磨砂的基本效果,逐渐在建筑、浴室、门窗和幕墙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随后陆续在奔驰、宝马、保时捷等高端车型上尝试搭载,但最终都因用户体验不佳而未能普及。
" 当时的调光玻璃颜色发白、发雾,透态下的清晰度远不如普通玻璃,暗态下又无法完全遮蔽,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李民回忆起早期行业现状时说道。
真正的行业分水岭出现在 2023 年前后,标志性突破在于调光玻璃实现了从 " 白色 " 到 " 黑色 " 的跃迁,这背后是技术路径从 PDLC 向 PDCLC 的根本性转变,也标志着第三代 PDLC 技术的成型。海优威所推动的 PDCLC 技术,正是这一代技术的代表。
正如李民所透露:" 在历经近四年配方调整,并在 2025 初推出 PDCLC 技术并实现量产以来,市面上现有 PDLC 的新订单大幅缩窄,全部切换成为黑色。" 这一抹 " 黑 ",不仅彻底告别了以往廉价雾感的视觉缺陷,更成为调光玻璃从 " 能用 " 迈向 " 好用 " 的关键一跃。市场用最直接的选择,印证了这一突破的价值。
而这款被命名为 " 墨影瞬光 " 的调光技术产品,其意义远不止于色彩变革。" 墨影 " 寓意其深邃的黑色状态,彻底告别了以往的廉价雾感,而 " 瞬光 " 则强调了其瞬间切换的响应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透光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当前量产产品对比度已达 8 倍,推广中的版本为 15 倍,而实验室阶段已实现 40 倍对比度突破,将会在明年年中面向市场推广。" 李民描绘了这一效果:" 如果是 40 倍,断电后会漆黑一片,隐私保护效果拉满 "。
智己 L6 全景天幕采用海优威 PDCLC 智能调光玻璃;图片来源:智己汽车
这场 " 颜色革命 " 背后,是技术路径的彻底重构。作为第三代 PDLC 技术的代表,海优威创新采用 NMAT 纳米矩阵调光技术,通过电场精准调控液晶分子排列,不仅实现十档手动 / 自动透光调节与前后分区独立控制,更将紫外线隔绝率推升至 99.99%,防晒等级达 SPF130+、PA++++,雾度控制在≤ 2%,在保证视野通透的同时构筑起隐形防晒屏障。
海优威调光玻璃技术解决方案展示;图片来源:海优威
在红外防护层面,通过液晶微结构散射与高分子基材吸收的双重机制,可高效拦截 90% 以上红外线。当阳光穿透玻璃,液晶层将热能转化为多向散射,配合基材则同步吸收残余能量,形成物理隔热防线,显著降低车内温度波动与空调能耗,在提升驾乘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能源效率的优化。" 采用 PDCLC 技术的全景天幕 2.5h 标准暴晒工况降温效果比普通天窗玻璃要凉 7-10 度。" 李民如是介绍。
李民强调,海优威做的并非简单的改良,而是一次技术重构。" 我们进入这个市场从来都不是奔着传统 PDLC 来的,而是以第三代 PDLC 技术为方向,重新开发了一款名为 PDCLC 的产品。"
光伏基因如何破解汽车行业的 " 周期困局 "?
在一个已有巨头的赛道里,新公司如何快速切入并赢得车企信任?李民的答案,藏在 " 降维 " 与 " 升维 " 的辩证法中。
" 降维 " 的,是源于海优威在在光伏行业十余年技术积累所形成的深厚专利池与规模化思维。
" 经历过光伏行业的完整周期,让我们看问题的逻辑和应对方案与传统汽车产业玩家有所不同,这是我们的优势。" 李民这句话背后,是十余年光伏行业的技术淬炼。在那个每 3-5 年就要经历一次技术革命、价格波动剧烈的行业里,海优威不仅淬炼出应对周期性挑战的独特心得,更积累了在材料科学、工艺优化及大规模生产上的核心能力。
这种从光伏领域迁移而来的技术底蕴,为海优威在调光膜业务中的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下汽车调光玻璃市场,第二代 PDLC 与 EC 两大技术路线分庭抗礼。前者虽实现快速变色,但在隔热、雾度控制与隐私保护上存在明显短板;后者虽在部分性能上略有提升,却受制于较高的成本与较慢的响应速度。而海优威所推出的第三代调光技术 PDCLC,正在从多个维度改变游戏规则。
这项新技术不仅彻底解决了传统第二代 PDLC 的隔热痛点以及提升抗紫外线性能的同时,它的变光速度远超传统 PDLC 与 EC 技术,隐私保护效果更彻底,且完全满足车规级的严苛标准。这种技术层面的 " 降维打击 ",使 PDCLC 在隐私保护、视觉舒适及安全性上实现全维度超越,重新定义了调光玻璃的性能基准。
" 升维 " 的,则是对技术的前瞻布局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洞察。
" 我们是材料供应商,但更是车主,是全景天幕用户。" 基于这种同理心,海优威跳出单纯卖材料的思维局限,转而打造 " 智能座舱阳光管家 " 概念,所有研发围绕驾乘者 " 舒适、隐私、可视 " 的需求展开。
仰望 U8L 后排侧窗标配海优威 PDCLC 智能调光玻璃;图片来源:仰望
这一理念直接推动了产品形态的升级与场景拓展。从为智己 L6 解决全景天幕的遮阳难题,到为仰望 U8L 的侧窗提供精准隐私保护,PDCLC 技术正让调光玻璃成为智能座舱中最懂阳光的 " 管家 "。李民认为,在海优威加持下,今年的高科技产品 " 调光玻璃 " 将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一样,逐步成为提升座舱科技感、舒适性与安全性的标配部件。
围绕此愿景,海优威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短期 2 – 3 年,率先在汽车行业实现调光膜产品的普及与高市场占有率;继而将已验证的产品与模式推广至建筑、轨道交通等领域;同时持续围绕调光技术与新材料创新,孵化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系列。
为支撑这一发展路径,海优威现阶段已在平湖建成大规模量产生产线,全线达产将达到 200 万㎡。考虑裁切率后,约可满足 100 万辆新车的需求。
" 降维 " 的技术积累与专利优势,叠加 " 升维 " 的用户思维与生态布局,使海优威在短时间内赢得了从智己 L6 到仰望 U8L 等高端车型的认可,更获得了几乎所有主流车企的积极询问。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一块变光更快、隐私性更好、适配性更强的调光膜,更是一种推动高端技术 " 科技平权 " 的产业发展可能,这正是 PDCLC 技术实现规模化上车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从光伏战场淬炼的技术沉淀,到汽车座舱的创新破局,海优威的 " 墨影瞬光 " 不仅是一块调光膜的性能跃升,更像是一个行业变革的信号:中国供应链企业正带着跨界融合的智慧与对核心技术的执着深耕,深度融入汽车产业的迭代浪潮。他们不再甘于只做方案的执行者,更在主动成为用户潜在需求的挖掘者、行业技术标准的共创者,用技术创新消解产品颜值与实用体验之间的矛盾。
而这场关于 " 阳光 " 的革命,关乎每一位驾乘者的舒适升级,更预示着智能座舱体验革新的无限可能,才刚刚拉开序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