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财经 12小时前
1410亿,中国出了个女首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THECAPITAL

制药业的 " 冰与火 "

本文 3947 字,约 5.6 分钟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来源 |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女首富,换人了。

近日,钟慧娟、孙远母女以 1410 亿元财富登顶《2025 胡润女企业家榜》,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折射出中国医药产业的财富创造能力,更深刻揭示了中国制药业从仿制追随到创新驱动的历史性跨越。

翰森制药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一转型的生动缩影:从早期以 " 抢仿 " 策略积累资本,到如今构建覆盖中美四地的研发网络,手握 40 余个创新药管线,其核心产品阿美替尼更是成功出海英国。这背后,是中国制药业在国家 " 重大新药创制 " 专项、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等政策引领下,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最终使产业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在人工智能赋能研发、精准医疗引领治疗变革的浪潮下,中国制药业正迈向以原始创新和全球竞合为特征的新阶段,其发展空间不仅关乎企业成长,更承载着建设 " 健康中国 " 的时代重任。

新晋女首富

一对母女,成了新的女首富。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5 胡润女企业家榜》,列出了今年胡润百富榜中的前 50 名女企业家,财富计算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9 月 1 日。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 20 次发布此榜单。

前 50 名中国女企业家总财富达 1.9 万亿元,较去年大幅上涨 32%;榜单门槛同步提升至 160 亿元,较去年增加 40 亿元(涨幅 33%)。从长期维度看,当前总财富与 5 年前基本持平,较 10 年前则实现翻倍增长。前 50 名女企业家平均年龄 60 岁,较去年提高 2 岁,与胡润百富榜前 50 名男企业家平均年龄持平。66% 为白手起家,34% 为继承财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品牌(如娃哈哈、海天、达利食品)占比 35%,较 5 年前的 47% 明显下降。

翰森制药钟慧娟、孙远母女,以 1410 亿元身家首次成为中国女首富,较去年财富增长 640 亿元,增幅为 83%,排名较去年上升 1 位,同时二人也成功跻身《2025 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前 30 名。

翰森制药的三十年发展历程,堪称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创新转型的标杆案例。这家成立于 1995 年的企业,已从一家地方性药厂稳步成长为在港股上市的创新型制药巨头,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始人钟慧娟女士所坚持的长期主义战略与前瞻性布局。公司早期以 " 抢仿 " 策略切入市场,成功打造了奥氮平、培美曲塞等年销售额超 10 亿元的重磅产品,为后续的战略转型积累了宝贵的现金流与生产能力。据公开资料,公司已组建起一支超过 1900 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在上海、连云港、常州及美国马里兰设立了四地研发中心,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全球化研发架构,正在推进超过 70 项创新药临床试验,涉及 40 余个候选创新药。

在产品管线方面,翰森制药展现了深度与广度并重的布局。其核心产品甲磺酸阿美替尼片作为中国首个原研三代 EGFR-TKI,在肺癌治疗领域已获批用于Ⅲ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后维持治疗等多项适应症,2023 年收入贡献已超 30 亿元,并于 2025 年 6 月获得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监管局批准上市,成为首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原研 EGFR-TKI,具有里程碑意义。

翰森制药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自主研发,更在于其娴熟的 " 双轮驱动 " 战略。一方面,公司通过 License-out 将创新成果推向全球,如与 GSK、默沙东、再生元的合作,不仅获得了可观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更验证了其研发管线的全球竞争力。

另一方面,通过 License-in 积极引进外部优质项目,如引进德琪医药的塞利尼索、普米斯的 EGFR/c-MET 双抗等,快速丰富和补充自身产品管线。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使得翰森制药能够高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加速创新价值的实现。

回顾翰森制药的发展路径,其从仿制药积累到创新药爆发,再到全球化布局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战略定力。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现金及银行存款高达 271.04 亿元,为其未来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和潜在的国际并购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制药的 " 海水 " 与 " 火焰 "

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到市场经济的全球化竞争,再从仿制追随到创新驱动的波澜壮阔的产业转型史诗。

这一历程不仅反映了企业科技实力的飞跃,更深刻体现了国家战略导向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巨大能量。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缺医少药的严峻局面,国家通过计划手段集中资源,初步构建了医药工业体系。到 1955 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已比 1949 年增长 13 倍,抗生素、磺胺等六大类原料药从依赖进口转为基本自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

然而,此时的产品质量尚不稳定,品种仍显短缺。改革开放后,医药产业率先向市场经济转轨。1978 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 73 亿元,到 1998 年已飙升至 1317 亿元,20 年间增长 18 倍,增速远超国民经济平均水平。1980 年,日本大冢制药落户天津,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药企,开启了国际资本与技术本土化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 仿制为主,满足基本用药 ",到世纪之交,我国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但产品多为仿制药,缺乏专利保护。

转折点出现在 2008 年启动的 " 重大新药创制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它标志着中国制药业从仿制向创新的历史性转变。专项实施前,我国仅获批 5 个一类新药;而专项实施以来,已获批上市超过 75 个一类新药。

特别是 " 十三五 " 期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5%,高出工业整体增速 4.2 个百分点。2015 年的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排队待审的药品注册申请从高峰时的近 2.2 万件大幅削减至 3000 件以下,新药上市明显加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1 年,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成功上市,促使同类进口药价格下降超过 50%;新冠疫苗更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研发并获批上市。到 2023 年,我国批准上市的 1 类创新药达 40 个,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 2.98 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在资本市场层面,创新药产业已成为投资热点和增长引擎。2023 年,国内创新药产业规模达到 1226 亿元,成为拉动医药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化学新药占据主导地位且增长迅速,生物类药也在快速崛起。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青睐从相关 ETF 的活跃交易中可见一斑,如科创创新药 ETF 在 2025 年 11 月 18 日的成交额就超过 1.19 亿元。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间协作增多,转型创新药公司在产业中占据较大比重,而新兴创新药公司则展现出更快的增速。这种 " 仿创结合 " 到 " 创新驱动 " 的转变,使得中国制药企业开始更高水平地融入国际药品供应链,通过技术进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展望未来,中国制药业在迈向 " 制药强国 " 的征程中,仍需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补齐短板。当前,绝大多数国产创新药仍属于跟踪创新,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治疗策略上的原始创新仍显不足。

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必须 " 强化基础研究,甘坐冷板凳 ",核心技术的根源在于基础研究。同时,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打破 " 医 " 和 " 药 " 之间的屏障,基于临床需求进行药物研发,并加强多学科技术融合,将国际前沿热点与中药等中国特色优势相结合。随着 "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在精准医疗、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布局,中国制药业有望在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实现从 " 中国制造 " 到 " 中国创造 " 的跨越,这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守护人民健康福祉的时代责任。

未来空间

如今,中国制药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上,其未来发展格局将由 " 量 " 的积累全面转向 " 质 " 的飞跃。在政策精准引导、技术深度融合与全球市场重构的多重动力驱动下,开辟出广阔的战略增长空间。

根据最新发布的产业报告,我国医药工业在 " 十四五 " 期间已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创新药市场规模已达千亿元级别;同期,还有 165 个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它们融合应用了深度学习、磁悬浮等前沿技术。

数智化转型将从提效工具演变为产业革新的核心内驱力。人工智能技术正重构新药研发的技术版图,例如,我国首款采用 AI 创制的中药新药,其工程转化落地时间较传统方法缩短了一半。AI 的深度介入使得药物发现环节从传统的 " 试错式研发 " 转变为 " 精准攻关 ",有实践表明,此举可显著缩短中试时间,并加快新药的投产上市进程。而在生产环节,智能化车间能实现工艺参数的实时调控,有的合作技改企业甚至实现了节能减耗超过 40% 的目标。这种贯穿研发、生产、流通的全链条数智化变革,正推动中国医药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刻演进。

产业升级路径将从 " 仿创结合 " 坚定地迈向 " 原始创新 " 与 " 全球竞合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如 " 十四五 " 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鼓励发展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重大临床需求的创新药,并重点发展新型抗体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产品等。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靶点发现、技术平台构建和核心专利布局上形成自有壁垒。与此同时,国际化进程将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升级为技术、标准、资本的全方位出海。

未来的产业生态将呈现 " 大象起舞 " 与 " 蚂蚁雄兵 " 共生的协同格局。一方面,政策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和兼并重组,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这些行业巨头将凭借其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在全球化竞争和长期研发投入中扮演压舱石的角色。

另一方面,产业中也涌现出大量专注细分领域、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这些中小型企业以其极强的创新活力,在特定技术领域(如 AI 辅助药物设计、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等)深耕,成为突破关键瓶颈的尖兵。未来产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本等层面的紧密合作,从而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当然,通往制药强国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产业仍需直面如高端生物反应器、纯化介质、核心工艺软件等关键环节的进口依赖问题,并着力破解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瓶颈,特别是在需要贯通生物技术、医药学与数字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型人才方面。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需求升级、政策赋能与技术裂变的同频共振下,中国制药业未来十年的发展疆域将远超想象,它不仅将更好地承载起国民健康保障的重任,也必将在全球医药创新版图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胡润 翰森制药 钟慧娟 达利食品 创始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