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11-23
创新药10年冰火淬炼:政策为盾、全球化为矛,重塑行业标签(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图片由 AI 生成

2025 年的中国创新药,仍然行走在 " 冰火淬炼 " 的蜕变之路上。

这一年,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层层递进。医保商保 " 双轨并行 ",为高价创新药劈开支付通道;集采告别 " 唯低价论 ",通过供给侧 " 腾笼换鸟 " 为创新腾挪空间;十五五规划更是将生物制造纳入未来产业,为创新药搭建起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的完整跳板。

出海战场的范式革命更具颠覆性。Co-Co共同开发 + 共同商业化)模式强势崛起,以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核心逻辑,推动中国药企跳出 " 卖权益换现金 " 的被动框架,站到了共研共利的全球谈判桌前。对志在构建全球开发与商业化能力的企业而言,Co-Co 或许会成为比单纯授权更优的必经之路。

这场以政策为盾、以全球化为矛的深刻转型,正让中国创新药撕下 " 跟跑焦虑 " 的旧标签,加速迈向 " 质量领跑 " 的全新征程。

医保集采 " 腾笼换鸟 ",十五五撑起创新空间

2025 年的创新药,迎来政策的 " 全链条护航 "。

7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双目录调整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方案,对 " 高创新度、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但暂不能纳入医保 " 的药品,另辟蹊径纳入商业保险保障范围,以解决高值药支付难题。

政策的核心突破在于 " 基本医保 + 商保目录 " 双轨保障体系的建立。在通过 2025 年商保目录初步审查的 121 款药品中,有 79 款同时通过医保目录审查,涵盖 12 款单抗、3 款 CAR-T(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1 款 ADC(抗体偶联药物)等重磅品种。这些药品将先参与医保谈判,未成功的再与商保协商定价。

商保采用协商而非强压降价模式,纳入商保的药品将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不纳入集采替代监测范围、相关病例也可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三除外 " 政策的松绑,解除了医疗机构使用创新药的后顾之忧,为创新药提供了市场消化渠道。

国内外大药企是谈判主力。在 42 款通过商保初步审查的药品中,既有强生的三款双抗、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片、百济的泽尼达妥单抗,也有吉利德的 TROP2 ADC、Wyeth 的 CD22 ADC 奥加伊妥珠单抗等 ADC 药物,国内 5 款已上市 CAR-T 也积极入局,足见商保对高价创新药的包容。

10 月底至 11 月初,医保商保双目录价格谈判同步开启,120 家内外资企业现场参与,127 款药品竞逐医保、24 款创新药冲刺商保。新版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及首版商保创新药目录拟于 12 月第一个周末在广州线上线下同步发布,明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

这背后是政策对创新的持续倾斜,从历年医保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对 " 目标任务 " 段落关键词的表述变化就能得以窥见。例如,2022 年聚焦参保人员需求,2025 年则将 " 多层次保障 " 纳入任务并试水商业健康险目录。从过往报销情况来看,协议期内谈判药报销人次直线上升,越来越多医保资金流向创新药。

集采的精细化优化更实现供给侧 " 腾笼换鸟 "。2025 年的第十一批集采中,医保局以 " 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 " 为原则,首次对集采进行 " 优化 ",对品种范围和价格都进行相关限制,其中包括重设中标模式以避免唯低价,允许医院按临床需求选品牌报量,以及严打围标串标等。

医保局数据显示,自 2018 年至 2025 年初,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 4400 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 3600 亿元,也就是说 " 老药 " 集采省下来的钱 80% 用于创新药,为创新药腾出了空间。健康元董秘朱一帆认为:" 稳医保政策充分考量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与临床价值,减少了过往‘进医保必大幅降价’的不确定性,让企业有利润再投入研发。对中国的创新药企业来说,它营造了一个更加稳定、良性且持续发展的商业化环境。"

而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落地,更让行业看到长期发展的底气。规划两次提到生物制造、一次提及创新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生物制造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链条推动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这为企业带来三重机遇:一是精准研发方向,医保资源向创新倾斜助力瞄准临床刚需;二是加速研发进程,审批效率提升让临床试验与上市申报更顺畅;三是强化资源保障,资本向生物制造聚集,为研发提供稳定资金。

从医保商保协同到集采优化,再到十五五规划托底,2025 年的政策组合拳,让中国创新药在政策护航下稳步前行,也为创新药搭建起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的完整跳板。

BD 模式进化,全球化布局与风险对冲展望

中国创新药出海已从昔日的单点突破迈入 " 全球织网 " 新阶段,当前中国药企出海主要采用 " 造船出海 "(自主布局)与 " 借船出海 "(合作授权)两种模式,前者标杆稀少,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贝达药业的恩沙替尼是少数案例。

但地缘政治摩擦、关税壁垒、海外监管差异等风险,仍是横亘在前的挑战。不过,东吴证券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关税对创新药的实际影响有限。

为规避地缘风险,企业已加速生产端全球化。百济神州美国新泽西基地已投产,君实生物、传奇生物则通过与美国本土 CMO(合同生产组织)合作建厂,契合 " 本土生产豁免关税 " 的政策要求。即便关税范围扩大,美国药企及报关价与零售价的巨大差异,也能通过压缩中间环节、调整报关组合等方式,将影响降至最低。

健康元的海外布局,为中小药企提供了另一种风险对冲思路。朱一帆坦言," 中国药企单枪匹马出海难避风险 "。从与印尼龙头 Kalbe Pharma 共建雅加达原料药工厂,将吸入制剂、斯美格鲁肽等产品推向当地市场,到推进收购越南第二大上市药企 Imexpharm,健康元以东南亚为跳板,用本地化基地和合作伙伴缓冲风险,未来再伺机辐射欧美。

相比关税与地缘政治摩擦,中国创新药企海外临床能力的短板更显突出。在美国 FDA 的明确要求下,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MRCT)已成为创新药海外获批的必经之路。但除百济神州、和黄医药等少数龙头外,多数中国药企仍缺乏独立操盘海外临床的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落差与风险考量,推动 BD 模式迎来颠覆性进化。2025 年,Co-Co 模式走向台前,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开始尝试产业角色跃迁。

与传统 License-out(对外授权)一次性卖断权益的模式不同,Co-Co 模式的核心是 " 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往往还搭配股权投资、高额首付款等结构化设计,既缓解了中国企业的资金压力,又拆分临床开发风险。国泰海通证券研究显示,相同峰值假设下,Co-Co 模式的分成净利润可达 15 亿美元,远超 License-out 模式的 10 亿美元。

信达与武田 114 亿美元的合作堪称范本:双方按 4:6 比例分担 PD-1/IL-2 双抗 IBI363 的全球开发成本,美国市场联合商业化并按同比例分润,武田仅获中美以外市场独家权益,打破了此前大中华区以外全授权的惯例。

更早的百利天恒与 BMS 的合作也殊途同归,双方共担 EGFR × HER3 ADC(BL-B01D1)的全球开发费用,美国市场利润共享,百利天恒则保留中国独家权益并拿海外分成。

" 对于一家具备成为全球开发、商业化能力愿景的公司,Co-Co 是阶段性的必经之路。" 国泰海通证券的判断点出了模式本质,中国企业不仅能获得更高收益,更能借 MNC 的经验积累临床设计、注册审批能力。

BD 模式的进化,本质是创新药价值链的重构。签单只是拿到 " 入场券 ",能否将首付款转化为持续现金流、将海外渠道内化为自身能力,才是真正的终局拷问。(文丨公司观察,作者丨曹倩,编辑丨曹晟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保 诺和诺德 生物 免疫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