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志武熟练地架起手机,很快调整好直播镜头的角度。在哈尔滨道里区西十三道街的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她与搭档林子敬,把这座百年老建筑里的文化 IP" 宽街夜话 ",一路从今年夏天做到入冬。



他们的视频访谈直播,从每周末晚七点半开始,每期平均时长接近两小时。每一次直播前,他们需要花上比正式直播多一倍的时长,来对嘉宾进行前期深入采访。57 岁的范志武,是哈尔滨媒体记者出身;56 岁的搭档林子敬,是一名走南闯北多年的商业策划人。" 我们俩人加起来,都超过 110 岁了。" 林子敬告诉记者,他管他们这对 "60 后 " 新媒体组合,叫 " 百岁搭档 "。

一部手机、两个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拍摄,无数个深夜剪辑……今年 3 月,从探访老建筑到为城市献策," 百岁搭档 " 创立了视频号 " 创意城市实验室 ",用脚步丈量家乡,不到一年时间,从无人问津,到流量与话题影响力的双重破局——他们以每周一期甚至更高频率,将短视频做成 " 冰城智囊 ",为哈尔滨城市发展发声助力。

" 做到第二条就爆了 "
在范志武和林子敬的视频号 " 创意城市实验室 " 一共近 90 期视频中,第一条 " 炸街 " 的,是今年 3 月 16 日推送的一条标题为《新市街 · 1898 步行街区,能否成为哈尔滨旅游文化新地标》的视频。
在这条时长将近 10 分钟的视频里,和很多关于哈尔滨城市人文历史的视频讲述有所不同的是,范志武和林子敬通过一路出镜,操着一口带着点儿东北味儿的普通话,一边讨论,一边体验,为花园街区文旅融合提出新构想:以 " 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 " 为起点,向西大直街、红军街延伸、至海关街和马家沟河合围区域,将这个街区定位为以 " 俄罗斯园林 " 为特征的花园式文旅空间,打造成一个有故事的中东铁路主题步行街区,同时联动哈工大中俄校区和马家沟河生态带,使其成为南岗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步行街。

当时,正值哈尔滨春季文旅宣传伊始,这条令人耳目一新的视频,推出次日流量突破 20 万 +,一下子吸引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各个城市的网友,对哈尔滨城市文旅展开上千条大讨论。令范志武和林子敬意外的是,区里很快联系到他们,对视频表示关注同时,邀请他们一同参与文旅相关工作的讨论。
半年后,备受关注的百年黄房子俄罗斯文化街区焕发新彩。

" 当时怎么也没想到,视频做到第二条就爆了。" 范志武和林子敬回忆," 现在其实也总结不出来是为什么,有点儿措手不及,也有点儿茫然 "。
" 创意城市实验室 " 账号的前身,最早是范志武和闺蜜创办的 " 岁月投影 "。最开始,两个老建筑迷,把她们第一次试水新媒体短视频的内容核心,放在了 " 讲述老建筑 " 上。当时,动力特别简单:" 年轻人都玩视频,我们也试试,别落后于时代。"
但她们很快就发现," 毫无疑问,哈尔滨以老建筑闻名,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骄傲 ",但是,做老建筑视频的人非常多,同类账号同质化严重," 我们泯然众人 "。范志武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媒体人出身,作为短视频 " 新兵 ",技术生疏难免。同时,史料掌握有限,内容空间单一,难以把老建筑讲出圈。
但范志武不甘心——在高度同质化的困境中,她试图寻找 " 精神花园 "。


转折出现在了范志武与林子敬的老友重逢。他们俩认识 30 年,林子敬曾在商场做经理时,范志武曾是采访他的记者。后来,林子敬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做商业策划,为了照顾老人,才回到哈尔滨发展。" 当时一听范老师在做短视频,我想,不愧是范老师,有那个劲儿。" 林子敬佩服同时,也有些兴奋," 我们俩高度默契,这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

做一个为城市发展献策的 " 短视频智库 "
为了把账号迭代升级,范志武和林子敬找来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各行各业的老友凑在一起,开了好几场 " 座谈会 "。遗憾的是,很多人因种种原因相继退出,只剩下范志武和林子敬。他们觉得," 大家初衷是好的,这些思想的火花,还是不能浪费 "。
为了能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林子敬更加积极主动。在他看来,拍城市人文历史的视频很多,但 " 能够输出观点的很少 "。他和范志武一拍即合,决定将账号 " 岁月投影 " 升级为 " 创意城市实验室 " ——不做雷同介绍,也不讲故事,只做观点输出,要做一个能为城市发展献策的智库型视频号。
当时已进入 3 月,范志武记得,天气仍然很冷,但两个人就选题热火朝天讨论,又热火朝天跑到大街上试拍。" 当时很多朋友好奇:你们两个个性超强的人,怎么能合作下去?" 林子敬回忆," 我们几乎天天吵,经常推翻了一个又一个……但很神奇,吵完了,居然还能继续。"
每期视频都像一场 " 拉锯战 ":林子敬负责前期考察和选题,范志武补充思路,两人反复争论。在道外头道街的拍摄中,两人为 " 该建天桥还是地下通道 " 争论了一个月,甚至一度停更。最终林子敬拉着范志武实地走了三遍街巷,才达成共识:" 先不讲桥,只讲这条街的历史价值…… "
这种较真,贯穿这对 " 百岁搭档 " 的始终。账号转型后,第二期视频意外爆火。在范志武看来,正是大量 " 没有被看见的努力 ",才使很多视频,虽然看起来方方面面显得有些粗糙,但内容深度与影响力远超类似题材。

林子敬回忆,为了第二期那条视频,他曾提前调研了五六次,范志武则翻阅大量史料。他们后来复盘认为,这个爆款,深入分析了哈尔滨众多历史建筑的改造潜力,提出将文化保护与商业运营结合的新思路——这种内容,容易引发网友共鸣。
截至目前,账号将近 90 条视频中,有 40 余条是深度观点内容。" 不是心血来潮,我们都每个观点背后都有大量调研。" 林子敬告诉记者,他们的选题都是围绕城市热点:道外头道街的交通规划、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连通方案……这些中,很多是林子敬多年以来作为一个热爱哈尔滨的普通市民,曾用自己的双脚体验过、调研过、论证过,并保留下来的方案——最终,得以在多年后,与搭档共同呈现出来。

真实且近乎 " 原始 ",
不背词、不摆拍
或许是因为媒体人的经历,范志武对视频的拍摄方式近乎原始——不背词、不摆拍。即使实地考察五六次,真正开拍时,手里只有一个拍摄计划," 不用脚本,即兴对话,没有提词器,没有后期配音 "。" 背不了一点词儿," 她最初想发挥媒体人优势,直接写条稿,但 " 一背稿就像背台词,状态不真实 "。

即兴发挥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关注,也增加了后期剪辑的难度。范志武坦言,她一开始对技术一窍不通,全部用手机剪辑,从两小时素材剪出七八分钟成片,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一条视频剪好几天。但最终,她把剪辑的活儿攻克下来,因为 " 剪辑更能体现我想要表达的思想。" 最初素材拍得很粗糙、有口头语儿,但她很快学会加字幕,用各种剪辑技巧弥补拍摄遗留的问题,再根据剪辑遇到的问题,调整下一次拍摄工作。
很快,她和林子敬越说越顺,越来越默契,只要一到拍摄现场,一开录," 感觉就全来了 "。
目前," 创意城市实验室 " 每条视频实打实的自然流量,稳定在几万加。在林子敬看来,他们以长视频为主,流量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账号的粉丝画像清晰:政府机关人员、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学者和热心市民……随着作品越来越多,他们走在街上会被市民认出来,也开始以短视频博主的身份,被邀请参与到很多部门和团体的座谈会。
" 我们很少删评论,不怕批评,也欢迎不同声音。" 在范志武看来," 好选题是拿腿跑出来的,只要是对哈尔滨好,跑再多也很值得 "。影响力扩大,对坚持独立观点的创作者来说,也成为挑战。她和林子敬经过讨论,进一步打开思路,开始自费去往全国很多城市拍摄,调研 " 他山之石 "。这个思路,体现在短视频作品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粉丝的点赞,留言热情似火。
" 互联网给个体发声的机会。我能把策划观点释放出来,是一种幸福。" 林子敬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粉丝,直接跑到他们的拍摄现场对他们说:" 两位老师做的视频很有意义,希望你们一定坚持下去。"

宽街夜话:
从个体 " 理想国 " 到城市文化共筑者
在东和昶 1917 宽街文化复合体全面开放一个月后,今年 8 月,范志武和林子敬受主理人宋兴文邀请,为这座百年老建筑做一个文化 IP。
初衷,源于宋兴文对哈尔滨夜晚独特的文化观察与深厚的 " 院子情结 "。在他看来,当夜晚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喧嚣散去,月光与灯光洒在面包石上,百年老建筑的红砖泛着温润的光,喧嚣过后的城市宁静与沉淀,才是哈尔滨真正的魅力与魔力——这种独属于哈尔滨的浪漫,让他当初决定在宽街花园打造一个线下围坐、线上同步直播的对话空间,让夜晚的庭院成为 " 打捞哈尔滨未完成故事 " 的精神居所。
宋兴文希望为老建筑注入 " 当下的呼吸 ",希望营造一种 " 沉浸式对话场域 " ,通过 " 空间叙事 + 实物展示 + 口述历史 " 的三维呈现,让历史建筑成为 " 内容发生器 "。
" 他投入和付出这么多,坚持把老建筑活化和城市历史文化放在第一位。" 林子敬坦言,真正打动他和范志武的,正是宋兴文的理想主义。" 创意城市实验室 " 之于他们俩,是 " 理想国 ",就像东和昶 1917 之于宋兴文是一样的。
相比短视频,视频访谈直播是 " 另一种维度的难度 "。一开始,他们的定位是寻找这座城市里有趣的人、有故事的人。做了几期,他们意识到,定位还可以更加——话题可以始终围绕 " 如何让城市更美好 ",但不止讲故事,更要寻找宏大时代中的个体叙事,要有社会共性,并让嘉宾能够为城市赋能。
这种转变,让他们的内容更具公共价值。选人标准,也从 " 有趣的人 " 转向 " 有深度的人 ",如冰雪文化专家、历史学者、建筑学者……访谈的内容,逐渐从讲述个人故事转向探讨城市发展议题。例如,在初雪后启动的冰雪文化那期夜话中,他们通过嘉宾的讲述,还原冰雪如何从生存挑战转化为文化资源,让人们触摸到冰雪狂欢背后的方法论。这种尝试,实现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让时空折叠产生的张力,成为哈尔滨冰雪传统与国际基因的证明。

每期直播,这对 " 百岁搭档 " 与嘉宾的头脑风暴,时长通常逼近两小时。直播前,范志武和林子敬通常需要花几个小时与嘉宾深聊,并提前制作一条预告片——这几乎比单纯直播,翻三倍工作量不止。范志武告诉记者,目前,直播嘉宾排期计划很满。同时,短视频内容生产仍是主体。" 直播和视频互相支撑,为城市赋能、为城市发声,才是核心。"
哈尔滨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人文资源。这也为包括范志武、林子敬、宋兴文在内的无数本地创作者,提供了发展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粉丝会专门跑到直播现场听线下,线上同步直播,传播闭环既保留了传统沙龙的深度,又利用了新媒体的广度,让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可以不仅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更蕴藏于每个个体对家乡的深情与洞察里。
在哈尔滨文旅爆火的背景下,宽街夜话 IP,正在借新媒体之力,勾勒出一幅民间智慧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动图景。
范志武和林子敬这对 " 百岁搭档 ",打破了年龄与技术的壁垒;而百年老建筑中的夜话,也让深沉的城市记忆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流动,成为连接城市过去与未来、穿越时光的力量。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坤 文 / 摄 / 视频拍摄制作
部分图片来自视频号 " 创意城市实验室 "
编辑:刘奕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