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4 日,根据红星资本局消息,智驾公司毫末智行突曝 " 停工放假通知 ",称 24 日起全部员工停工,复工时间另行通知,领导层未作解释,且公司群随后被禁言。
在此之前,毫末的经营困境早有苗头,高管离职的消息也传了一阵。从今年 8 月开始,它的公众号就不再更新自家资讯,只剩行业资讯的整理;最新一条内容停在 10 月 1 日,官方微博更冷清,最新更新是 10 月 6 日的 " 中秋快乐 ",之后便没了声响。
谁能想到,从 2019 年魏建军将长城智能驾驶前瞻部独立出来寄予厚望,到如今核心团队作鸟兽散,这家 " 含着金汤匙出生 " 的公司只撑了五年。

图源:毫末智行
毫末的失败,外界归因为长城战略摇摆,但这只是表象,毫末的困境既有内患,也有外忧。
2019 年毫末成立时,行业的主流技术还是高精地图 + 规则算法的重模式。毫末的 HPilot1.0 到 3.0,都沿着这条路径深耕,甚至喊出了 " 重感知但不轻地图 " 的妥协口号。
问题出现在 2023 年,ChatGPT 引爆大模型浪潮后,智能驾驶领域发生了大幅度跃迁:BEV+Transformer 的感知架构、端到端的数据驱动、占用网络的决策逻辑,都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

彼时的毫末,技术根基还扎在 " 旧世界 ",却要被迫在 " 新世界 " 打仗。等它意识到必须转向端到端时,发现数据、算力、人才、组织四座大山已经挡在面前。
对比之下,同行的布局要早得太多:Momenta 在 2020 年就搭好了数据闭环;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兜底;大疆靠低成本硬件倒逼算法创新;地平线更是建起了从芯片到工具链的全栈闭环。而毫末呢?既没有原生的大模型基因,也没有快速转身的组织能力。那些攒下的技术债务,终于在 2025 年集中爆了雷。
长城对毫末的态度,也是典型传统车企 " 既想要又不敢要 " 的矛盾状态。
2021 年,魏建军豪言 " 毫末要成为中国智能驾驶第一 ",赋予其独立融资、独立运营的特权。但到 2023 年,长城主力车型哈弗、魏牌的智驾供应商悄然换成了元戎启行。

这种摇摆对于毫末智行是致命的。毫末大部分订单来自长城内部,当母公司减少订单,它的数据就断了。而智驾算法的进化,本质是数据养出来的,用百万辆车的实时数据喂养模型,才能形成护城河。
2025 上半年,就陆续有传言毫末核心技术骨干批量离职,流向华为车 BU、地平线和小米汽车,这种人才流失的慢性失血,最终让毫末失去了最后一波冲锋的力气。
毫末之后,长城智驾该怎么走?答案很明确:放弃纯自研的执念。
长城也曾对自研一腔热血。2019 年毫末独立时,魏建军喊出 " 全栈自研,三年第一 ",长城智能驾驶前瞻部的原班人马整体迁移过去,初期 500 人团队几乎全是内部出身;2021 到 2023 年,魏牌摩卡、坦克 300、哈弗神兽等所有走量车型,都被强制搭载毫末 HPilot,哪怕用户体验还很不成熟。
算下来,毫末累计融资超 13 亿元,其中长城系资本占比就超 60%,2023 年估值还能稳住 20 亿美元,那几年,确实是毫末最风光的日子。

但在高光背后,一些问题也开始在阴影中滋生。2022 年 8 月的成都车展上,毫末高调承诺城市 NOH 年底覆盖 10 城,2023 年扩展至 100 城。结果到 2023 年底,实际落地仅北京、保定等 3 个城市,且体验被小鹏、华为全面碾压。
同期,元戎启行用 3 个月就实现了无图城市 NOA 在长城新车型上的适配,不是毫末不努力,是外部世界的技术代差已成鸿沟。
2024 年 3 月,长城领投元戎启行 1 亿美元 C 轮,而毫末同期 B2 轮融资仅 3 亿元,且长城系资本缺席。这标志着长城智能化直接 " 换轨 ",把原本投向亲儿子的资金,转给了养子。
坦率来说,长城放弃毫末智行,其实是关键一棋。
2024 年,比亚迪、吉利、奇瑞的城市 NOA 车型密集上市,供应商清一色是 Momenta、大疆、地平线。当对手用成熟供应商方案抢占市场时,长城若固守毫末,等于牺牲产品生命周期为自研团队的成长买单。
2026 年城市 NOA 将成为 15 万级标配,这是行业共识。传统车企内部自研,从立项到量产至少需要 3 年,而技术迭代的周期已压缩至 1 年。时间窗口关闭,自研还没长大就已过时。

因此,不能简单指责长城不为毫末输血。若不果断 " 壮士断腕 ",一个毫末或许真会拖垮整个集团。
只是,我们可以从长城的挣扎中,看出所有传统车企的集体困境:传统制造逻辑追求确定性,用流程和标准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但软件思维拥抱不确定性,快速迭代、允许试错。
这两种思维的冲突,在传统巨头公司里几乎是不可调和的。丰田搞了十年智驾,仍无法量产;大众 CARIAD 烧掉 70 亿欧元,交付的成果还不如中国二线供应商。不是因为它们没钱,而是因为它们的传统制造思维,会杀死一切不符合 " 制造逻辑 " 的创新。
华为余承东就曾在 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公开吐槽:" 给传统车企做智驾方案,一个技术变更要盖二三十个章,等我们批下来,对手已经迭代三版了 ",这也侧面印证了传统车企的无奈。
不过,长城的幸运在于,它还有中国市场这块试验田,市场之大允许它转型。但它的不幸也在于,窗口期正在关闭。事实上,在 2025 年底,城市 NOA 就已经成为 15 万级车型的标配,如果到明年还没有完成智驾 " 站队 " 的车企,可能将直接退出主流市场。
自研智驾,在汽车行业曾是政治正确,但毫末之死,也代表车企的灵魂焦虑是个伪命题。未来,中国智驾赛道将高度集中于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四巨头手中。
为何是这四大巨头?因为这是智驾竞争到现在,市面上优胜劣汰下来的四家具有技术、有规模、可落地、有独立护城河的幸存者。
以地平线为例,地平线走的是 " 芯片 + 工具链 + 开放生态 " 的卖铲人路线,且这条路已修成通车。
今年广州车展上,地平线披露 HSD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已获得国内外 10 家车企品牌、超 20 款车型的定点合作,其征程家族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 1000 万套,成为业界首家实现低、中、高全阶辅助驾驶量产的智驾科技公司。

图源:地平线
星途 ET5、深蓝 L06、风云 T9L、iCAR V27 等首批搭载 HSD 及征程 6P 的车型已密集上市或亮相,规模化装车速度让任何车企自研团队望尘莫及。
从以上车型可以看出,地平线真正的壁垒是打破了高阶智驾的高价壁垒,将城区 NOA 的系统成本压缩到普惠级别,让 15 万级车型也能标配。未来 3-5 年,HSD 计划达成千万量产目标,届时不只是车企,整个行业都将被锁定在地平线的生态底座上。

此外,华为、大疆、Momenta 也各具优势,华为全栈式技术链 + 品牌赋能、Momenta 拥有数据驱动与闭环能力等等,连曾经高喊 " 灵魂论 " 的上汽集团,也在积极拥抱华为。
特别是在广州车展之后,更加证实了这个 " 自研没搞头 " 观点,传统车企集体拥抱第三方智驾团队,自研的除了少数有规模有能力的巨头外,几乎全部消失。
当然,这不是说车企会取消自研团队,而是自研将从主赛道降级为备份选项或者是差异化补充。未来 99% 的车企,背后都会有各家智驾公司的身影。
而四巨头的竞争,也将在 2026 年迎来更激烈的阶段。它们之间的战争,将决定未来 5 年中国汽车智能化的技术标准。车企要做的,不是站队,而是快速集成、快速上车、快速迭代。
最后,给所有车企一个残酷时间表:2025 年底,如果你还没确定主供应商,还没启动城市 NOA 量产,还没建立数据团队,那相当于已经退出主流市场竞赛。2026 年,智驾会像今天的 ESP 一样," 好不好 " 不是加分项,而是及格线。
所有还在 " 灵魂 " 与 " 肉体 " 间挣扎的传统车企,必须做出选择了,要么在 2025 年跟上四巨头的车,要么在 2026 年成为下一个毫末。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