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捕风追影》中,梁家辉饰演的 " 影子 " 下厨煮了一碗餐蛋面,为这个冷血的杀手形象增添了一丝温情。
在方便面中加入一个煎蛋、几片午餐肉,这既是港式茶餐厅的经典风味,也逐渐成为当代年轻消费者增加生活仪式感的习惯。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6 年中国午餐肉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00 亿元。
相比于海外市场,中国消费者对罐头食品相对不热衷,午餐肉也一度被打上 " 高热量 "" 垃圾食品 " 的标签。但随着消费升级、市场趋势变化,一批国产品牌逐渐凭借独特的产品力突出重围,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其中,有品牌通过 " 减盐 " 迎合健康风潮,有品牌坚持 " 高含肉量 " 提升质价比,也有品牌推出小包装产品,开拓办公零食等新场景。
例如,知名国货品牌 " 中粮梅林 ",以 " 梅 " 系列、片装午餐肉等新品进军年轻市场;安徽宏业集团推出的 " 淮河 "" 猪掌门 " 等品牌,主打高猪肉含量(≥ 90%)午餐肉;艺人谢霆锋创立的 " 锋味派 ",在午餐肉零食品类中占据高端位置;眉州东坡集团旗下品牌 " 王家渡 ",开创了 " 低温午餐肉 " 这一品类,把罐头食品做出了新鲜感。
" 猪掌门 " 电商部门负责人葛龙对《天下网商》表示,通过一系列产品迭代和 IP 营销等动作,消费者对午餐肉这一品类的认知日益提升。
从海外 " 舶来品 " 到高油高盐的 " 垃圾食品 ",直至人们司空见惯的加餐零食,一盒盒方正的罐头里,暗藏着食品工业和消费潮流的百年变迁。
该图片可能由 AI 生成

" 神秘肉 " 的身世
午餐肉这一品类的鼻祖,是美国荷美尔公司推出的 SPAM(世棒)品牌。
SPAM 诞生于 1937 年。它使用的是美国市场相对滞销的猪肩肉,混入淀粉,制成肉糜罐头。由于其高热量、长保质期、易于食用等特点,SPAM 罐头很快被纳入军用物资。
在各条战线上,可口的午餐肉很快成为 " 硬通货 ",流转至不同国家。后来,美国士兵实在厌倦了一成不变的 SPAM 罐头,因其成分不够透明,他们给这种口粮起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外号:" 神秘肉 "(Mystery Meat)。
虽然被美军弃若敝屣,但在其他人看来,这种美味的肉制品却是不可多得的珍馐。夏威夷岛民将午餐肉和米饭用海苔包裹,制成 "SPAM 寿司 ";韩国人捡来美军丢弃的午餐肉罐头炖煮成火锅,取名 " 部队锅 "。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本土的第一批午餐肉诞生于 1957 年,由上海梅林罐头厂生产。彼时,国内生产的午餐肉罐头一部分作为军用口粮,一部分用作出口,较少进入民用领域。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大众消费水平提升,午餐肉才从战略物资成为常见的应急食品,各类生产企业和自主品牌纷纷问世。但很快,午餐肉又因其高热量、高含盐量,被贴上 " 没营养 "" 垃圾食品 " 的标签。
为迎合健康风潮,中国肉制品厂商使出浑身解数,走上了为午餐肉 " 正名 " 的道路。
尽管相较于美国等海外市场,中国午餐肉行业起步较晚,消费者对罐头食品的接受度也不算高,但庞大的人口基数撑起了这一细分市场,也让国产品牌有机会探寻和创造新产品。
国产突围 " 三板斧 "
在市场实践中,国产午餐肉品牌走出了百花齐放的创新路线:
第一条路,通过减盐、减脂、提升含肉量等方式,增强产品质价比。
反直觉的一点是,午餐肉中的肉含量相当高:按照国标要求,午餐肉类罐头的投肉量不应低于 80%。以此为基准,许多品牌进一步将投肉量提升至 90%,使其符合国标中的 " 火腿猪肉罐头 " 标准。
国标指出,火腿猪肉罐头在形态上 " 组织紧密,含有粗绞瘦肉夹花 "。在电商平台上,这类主打高肉含量的罐头售价通常更高。例如,安徽宏业集团旗下的 " 淮河 "" 猪掌门 " 等品牌,其火腿猪肉罐头单罐(198g)售价 12~15 元,普通款午餐肉罐头则通常不足 10 元。

另一大变化是减盐。午餐肉发明之初,会通过高含盐量来杀菌、延长保质期。但随着防腐杀菌技术的进步,现代午餐肉产品倾向于 " 减盐 " 以优化口味,并符合健康趋势。当前,减盐正在成为各大午餐肉品牌的标配。
第二条路,开发新原料、新口味,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除了麻辣、蒜香、黑胡椒等特色风味外,品牌还从原材料入手,开发出牛肉午餐肉、羊肉午餐肉、鱼肉午餐肉、猪肝午餐肉等细分品类。在这条新赛道上,既有梅林、美宁等老牌选手,也有认养一头牛旗下的 " 以牛为本 " 等新锐玩家。
第三条路,调整配方和工艺,开创全新产品形态。
以 " 低温午餐肉 " 为例,眉州东坡集团旗下的 " 王家渡 " 品牌是这一品类的开创者。据介绍,低温午餐肉采用低温慢煮工艺,口感相对细腻多汁,但储存时间较短,且需要冷藏。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午餐肉 " 耐长期贮存 " 的心智背道而驰,但随着消费者更多地把午餐肉看作加餐零食而非应急物资,低温午餐肉满足了他们对新鲜、可口、便捷的需求。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低温午餐肉市场,王家渡连续 4 年(2021 年 ~2024 年)取得市场份额第一。
基于国情的差异化
午餐肉这一品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薯片有些类似:由海外巨头创造并引入,国产厂商后起追赶,在市场竞争中演变出独特的产品类型。
在世界范围内,SPAM 罐头的影响力仍然难以撼动。2024 财年,SPAM 母公司荷美尔公司的净销售额达到 119.2 亿美元(约合 848.9 亿元人民币)。其财报中虽未公开 SPAM 品牌的销售额,但明确提到,中国市场需求旺盛,SPAM 午餐肉出口强劲。
除了 SPAM 之外,Tulip(丹麦罐装肉类品牌)、清净园(韩国食品品牌)等海外午餐肉品牌,也在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
不过,不同于乐事对薯片品类近乎垄断的状态,尽管 SPAM 珠玉在前,但国产午餐肉厂商始终在奋起直追。除了产品端的更新外,国产品牌还从营销、渠道、场景等角度出发,打造出更符合中国消费者认知和习惯的经营风格。
在营销侧,国产午餐肉品牌纷纷押注年轻化,捕捉新消费人群。例如,中粮梅林推出的 " 梅 " 系列午餐肉,以 " 梅压力 "" 梅烦恼 "" 梅套路 " 等谐音梗吸引年轻客群;其后,梅林还推出 " 梅错儿 " 系列单片装午餐肉,意在开拓随身休闲零食、办公室下午茶等新场景。

葛龙也提到," 猪掌门 " 这一品牌的创立,正是缘于安徽宏业集团希望在原有品牌 " 淮河 " 之外开拓年轻人群。除了推出片装午餐肉外," 猪掌门 " 还在包装设计上加入自有 IP 形象,传递品牌 " 年轻力 "。目前," 猪掌门 " 线上销售额约为每月 500 万元,在行业内居于中游位置。
在渠道侧,国产午餐肉品牌不仅在小卖部、小超市等传统线下渠道占位,还上探至盒马鲜生、Costco 等大型连锁商超。此外,电商平台也成为国产品牌发力的重心。
当然,中国市场和海外市场依然存在诸多差异。在欧美等地,与其说 " 午餐肉 " 是一个单独的品类,它更像是琳琅满目的 " 罐头食品 " 中的一种。和海外消费者对罐头的接受度相比,中国消费者更追求 " 新鲜 "" 锅气 ",较少将午餐肉看作严格的正餐选项。
因此,午餐肉在中国市场的普及率远远不及海外。据测算,2024 年,午餐肉在中国仅占肉类消费总量的 0.57%;而在美国,这个数据在 2016 年就已达到 8.7%~9.6%。
由于饮食和文化习惯的不同,海外品牌的经营路径很难粗暴照搬至国内。但随着食品工业的进步、消费人群心智的转变,中国午餐肉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形成一个种类多元、潜力可期的细分食品类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