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6小时前
蚂蚁另起炉灶,「灵光」向外求AI to C入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唐辰同学

蚂蚁灵光,一场张扬的 " 另起炉灶式 "AI 入口争夺战。

11 月 18 日,蚂蚁集团(下称 " 蚂蚁 ")高调上线全模态通用 AI 助手:灵光 App(下称 " 灵光 ")。近一周来,围绕灵光的消息持续在朋友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刷屏,蚂蚁对它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数据上看,灵光上线首周表现亮眼:在下载规模上,灵光 6 天突破 200 万下载,远高于 ChatGPT 首周的 60.6 万和 Claude 的 15.7 万;在突破 100 万的时间上,灵光仅用 4 天,也快于 Sora 的 5 天。

此前一天,阿里巴巴另外一款 AI to C 的产品——千问 App 上线公测。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其一周内应用下载量已突破 1000 万次。至此,App Store 中国区免费榜 Top6 中,阿里系 AI 产品已经占据两席。

不同于千问对标 ChatGPT,蚂蚁对这款新 AI 应用的定位是 " 普惠 "。灵光明确放弃 AI 产品主流的 " 陪聊 " 功能,专注于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效率。

在其产品负责人蔡伟看来,用户要的是功能,不是模型。用模型做功能是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

他举例说,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或者小红书,结果反馈是大量需要手动筛选的链接和帖子。" 灵光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帮助用户完成信息的总结、归纳和推理,让复杂变简单。"

这种效率至上的理念,体现在灵光首批上线三大核心功能:灵光对话,能生成包含 3D 模型、动态图表的多模态内容;" 闪应用 " 让用户用自然语言 30 秒生成可交互应用;" 开眼 " 则提供视觉交互入口,让用户通过摄像头与世界互动。

这一技术路线,对模型代码能力与工程优化也提出了极高要求——代码量是纯文本的 5-6 倍,同时必须保证流畅的移动端体验。

" 副作用 " 就是,灵光上线仅两天,闪应用功能被 " 挤爆 ",灵光通过官方账号承认崩了,称 " 马上会回来 "。

蚂蚁还是急了。放眼行业,DeepSeek、豆包、文言,甚至包括同门的夸克、千问都在 AI to C 入口的争夺上,不断落子,试图卡住有利位置,并养成 AI 应用的用户生态。

蚂蚁也是起早没赶上好集。比如它的混合专家(MoE)模型,跟 DeepSeek 差不多同时起步,但百灵大模型还是晚了一步。

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提到,蚂蚁的目标是要做一款国民级应用。DeepSeek 的火爆,推动了蚂蚁的焦虑和内部资源的快速集结、在 AI 战略上快速地判断和取舍。

或许是底气不足,何征宇在与媒体沟通时还 " 蹭 " 了一下马云的流量——灵光发布当天,马云刚好出现在蚂蚁集团园区。

按照他对外的表述,马云也关心了 " 灵光 " 的 KPI:" 本来定的目标是 20 万(下载量),马老师说这个目标太低,希望我们‘冲一下’。"

实际上,马云是去参加蚂蚁二期办公楼奠基仪式,并不是专门 " 为了灵光 "。即便如此,灵光的首秀也足够张扬,目标完成度也远超马云的期待。

但蚂蚁这次的玩法不太 " 蚂蚁 ":灵光没有被当做新功能塞进支付宝里,而是推出独立的 AI 应用,加入到 AI to C 入口争夺战。

换句话说,蚂蚁想在支付宝之外,另起炉灶,找到一个新的用户入口。

过去十几年,支付宝几乎是蚂蚁的一切。支付、生活缴费、理财金融、信贷服务、医疗健康等服务,都被集成在支付宝 App 里,用户也习惯在一个 App 里解决各种问题。

对蚂蚁来说,支付宝也是微信、抖音级别的超级流量入口。

蚂蚁的另一款 AI 应用 AQ,能够上线四个月,便成为中国第五个月活用户突破千万的 AI 原生 App。核心原因不是蚂蚁的底座模型多领先,而是蚂蚁给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业务生态。

AQ 采取 " 嵌入性 AI" 策略,让它避开了从零建信任的难题。用户不是因为相信 AI 才用 AQ,而是因为已经在用支付宝处理健康事务,顺手试了一下,发现有用,就留下来了。

只是,AQ 始终存在应用场景和专业领域的限制,支付宝的根本性困境并没有得到解决:AI 应用需要流量,但更需要 " 留量 "。

今年年初,腾讯复制字节砸出豆包的路数,抓住 DeepSeek 一夜火爆的风口,一方面在微信等自家应用里全面接入元宝,一方面在各个渠道给元宝投流,打广告。

根据 AppGrowing 统计,今年第二季度腾讯元宝 App 广告投放量级相较第一季度大体持平,主要流量平台为腾讯广告,其单季投放广告创意数达 118.3 万个,6 月、7 月投放金额均超 10 亿元。

这种字节式的大力出奇迹打法,一度帮助原本籍籍无名的元宝逆袭 DeepSeek、豆包。但大水漫灌之后,留下来的用户,或者活跃的用户相比投入,就显得不那么好看。

这使得最近一次业绩报告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称,未来 " 不打算单纯通过市场投放砸钱来获取新用户 "。

图源:官方宣传图截图

相比微信、抖音,支付宝长期以来的苦恼就是,用户大多是 " 用完即走 ",留不住,更别说高频使用。这就削弱了用户与支付宝之间的连接,也阻碍其完成从支付工具到生态平台的跨越。

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大家的注意力被短视频、微信占据,AI 重构相关应用场景后,用户也不太愿意频繁打开支付宝,翻过一层又一层的菜单,去完成类似支付这类低频的需求。

更何况,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被 " 一句话支付 " 或者无感支付等新形态打透。

支付宝做内容、开发小程序、推小游戏,乃至创新线下 " 碰一碰 ",丰富交易生态,都是为了不断拓宽用户入口,并用最简短的支付路径,来留住用户。

但这些动作,只是为了把支付的体验做得更好,对于用户的沉淀,还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用户关系,则是 AI to C 最稀缺的能力。

正如有观点指出,灵光上线之前,用户入口的重建主动权并不在支付宝手里。

灵光是蚂蚁在摸索 AI 应用路径上的一个新尝试,其通过使用提高效率的方式,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留住它们。这是区别于微信、抖音的一个方向,也存在很大的市场。毕竟,目前 AI 行业还没有一个产品敢保证日活过亿。

蚂蚁也由此形成新的组合打法,不仅聚焦自身生态潜力的挖掘,比如蚂小财、AQ 等聚焦垂直业务或场景的 AI 产品;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体系之外,在更广大的 AI to C 赛场,投下棋子,与百灵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企业 " 灵波科技 " 等,作为蚂蚁 AGI 战略的一条隐线。

这套组合打法,在 AI 入口还没完全定型的今天,很重要。但能不能走通,还得看用户用不用脚投票。

也就是说,灵光目前的百万级下载量只是一个开始,而接下来,它需要直面的真正挑战还是支付宝的老问题:会有多少用户留下来,以及会有多少的活跃度。

真正的 AI to C 入口,从来不是靠技术多炫、概念多新、口号有多响,而是看能不能真正唤起用户的 " 消费 " 热情。

当有人开始每天早上打开灵光安排一天,或者每周用它做家庭开支复盘,那才是入口真正立住的时候。

在此之前,它只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尝试,远谈不上胜利。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DeepSeek 带来紧迫感,蚂蚁推 " 灵光 " 竞速 AGI 战场》

唐辰同学,《王小川的 "AI 医生梦 ",要被蚂蚁做成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蚂蚁集团 阿里巴巴 马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