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天才手表又上热搜了。
起因是有人发现,部分小学生正靠着这块智能手表,做 " 灰产 " 赚钱。
这可把记者们震惊坏了。
通过一系列采访、调研,他们终于摸清了 "15 后 " 们不拘一格的搞钱模式。
一切都要从手表的个人页面说起。
在这个页面右上角,有个点赞功能:

在小学生们看来,此处点赞量越高,越能说明号主 " 朋友多 "、" 混得好 "、" 是大佬 "。
现实中,号主的获赞量只要超过 50 万,就能在校园里收获一堆 " 跟班 "。
大家会夸赞你是 A9 家庭,就连课间上厕所,也有人簇拥着你一块儿去。
于是,各路小学生为了追逐 " 大佬 " 的名头,每天都会花时间集赞。
平时,2-3 个小时。
寒暑假,4-6 个小时。
不是找身边的亲朋好友点赞,就是到网上去混各种群,请群友帮忙点赞。
自己集不动赞了,就偷偷拿钱请人帮忙点赞。

眼看小学表圈蓬勃发展,个别聪明的孩子从中嗅到了商机。
只要你给他们几十块钱,他们就会动用自己丰富的互联网经验,帮你刷赞养号。
如果身为 " 富哥 " 的你,能够拿出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零花钱,他们还能直接卖一个高赞账号给你。
网店里,一个 50 万赞的账号通常标价 500,100 万赞的账号标价千元左右。

但在现实中,小学生之间搞交易,可能不需要那么多钱,有时候还能讨价还价。
记者找到了一个 10 岁的小学生。这姑娘最近刚开单,卖了一个 40 万点赞量的号给另一个孩子,才管对方要 150。
即便初始报价就不高,买方还是拿不出来。
因为他每周只有 30 元零花钱,凑了两个月,好不容易攒到 130。
小姑娘看他可怜,一时心软,就收了 130,把号卖给了他。

不知道买方有没有通过这笔投资,顺利晋升为校内大佬。
我觉得很难。
因为在一些小学,手表的点赞量只是高端圈子的入场券,想继续混圈,还要进一步炫出自己的财力。
别的不说,就说 " 当大佬 "、" 养跟班 " 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投入小钱钱的。
别人成天跟着你,听你的话,你总得请人家放学后吃两根火腿肠吧。
然而这位同学自己每周才只有 30 块零花钱,怎么可能长时间地养跟班呢?
只能说,装逼是片苦海,但愿他能早日回头是岸。
说起来,小孩子花 100 多元满足一下虚荣心,本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单一些大孩子(初中生、高中生)的介入,却让表圈变得异常复杂。
为了做好手表点赞这门生意,他们招募了一堆低年级学生当 " 二级代理 ",一起用机器人帮客户刷赞。
凤凰网接触到过一名刷赞狂人。
这名 17 岁的 " 商业小天才 " 整的活并不复杂,其实就是先破解小天才手表的内置系统,然后用机器人刷赞。
为了把活干利索,她手下养了 50 个二级代理,全部都是未成年人,最小的才 13 岁。
靠刷赞,她一年赚了 6 万块,喜提人生的第一桶金。

(相关报道)
乍看之下,这门生意确实不错,它几乎没啥成本支出,净利润估计比茅台还高。
但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么做真的合法吗?
毕竟《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告诫过:
" 网络服务提供者需限制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
招募未成年人帮未成年人有偿点赞,严格讲来违背了这一点。
多少有点像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还没完。
由于小天才手表里暗藏的 " 商机 " 太过诱人,一些成年人也开始蠢蠢欲动。
收钱刷赞,属于毛毛雨。
更 " 懂行 " 的商家直接给孩子们出售远程破解服务。
只要 100 元,他们就能帮助小朋友破解手表内置的家长监控功能。
如果孩子们再多交几十块钱,他们还能帮忙处理小天才手表 " 禁止安装第三方软件 " 的设置,给孩子们在手表里装上游戏和其他娱乐 APP。
另外还有一些骗子也想从表圈分一杯羹。
他们在社交媒体发帖,告诉小学生:
" 叔叔阿姨这里的服务比别的店便宜,你先转账过来。"
然后等孩子们转完钱,立刻把他们拉黑。
更曲折的骗术是,给小学生讲一堆 IT 术语,诱导他们交出自己的账号密码。
得手之后,再用手表里存留的个人信息,比如隐私照片、家庭住址等等内容,然后反过来威胁小孩子,让他们给钱赎回自己的账号。
未成年人缺乏社会经验,碰上这种事儿,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告诉家长吧,又怕被爸妈棍棒伺候,于是也只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而在更隐秘的角落里,某些恋童癖会刻意围猎那些想要积赞的小孩子,把他们拉进一些群,诱骗他们交出自己裸露的照片,以此换赞。
……
虽说上面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每个用小天才的小孩子都会碰上。
但既然出现了,还是不免让人细思极恐。
看到祖国的花朵被某些坏人劫财劫色,舆论不出意外地祭出了地铁大爷脸。
网友们一边感慨现在的孩子 " 太会玩 ",一边痛斥小天才是害人精;

说它激发了孩子们的攀比心;
增加了孩子们沉迷网络的风险;
实属祸祸了当代小孩 ……

我能理解大家的情绪,但用这么高的调门骂小天才手表,好像有些过了。
就事论事,要求它填补技术漏洞,别把功能搞得太花里胡哨即可。
真没必要上纲上线,把它看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洪水猛兽。
其实,在未成年保护这件事上,小天才手表是非常谨慎的。
有时候甚至谨慎到有点抽象:
它会屏蔽所有它认为不文明的用语。

还会禁发那些它认为 " 少儿不宜 " 的表达:

某些敏感视频,更是会直接被锁。

这些事情,其他电子产品还真做不到。
至于攀比心理——
即便没有这块手表,孩子们也会用其他东西攀比。
他们会比吃穿,比家里的房子车子,比父母的职业,比寒暑假旅行的档次 ……
哪怕只是垃圾桶里的烟卡,也能被他们掏出来,比出个伯仲叔季。

要知道,世界上能拿来比较和装逼的东西多如牛毛。
与其责怪那些东西有问题,不如引导小朋友放下装逼的执念。
如果你实在说服不了他们也没事,那就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在现实中获得充实感。

当然,他们也可能放下手表,去玩别的,然后再把 " 关注—沉迷—抽离—淡忘 " 的路循环一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