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前天
产品的盛宴,规模的哀歌,1.5亿个人养老金账户中有多少空户?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1 月,97% 以上的基金产品成立以来正收益,Y 份额规模突破 150 亿元,其中,易方达中证科创创业 50ETF 联接 Y 累计收益率约 61.29%,华夏中证科创创业 50ETF 联接 Y 约 60.10% ……而近期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有关事宜的通知》更是利好这个 " 养老钱袋子 "。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三周年生日之际,个人养老金从试点走向全国,产品从寥寥数款增至 1245 只,该制度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有 " 开户热、缴费冷 "、" 产品似孪生 " 等问题有待破解。

从基金、理财到国债,个人养老金产品线实现 " 全风险 " 覆盖

11 月 21 日,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发文,宣布 2026 年 6 月起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这则新政看似只是产品扩容,实则精准补上了当前体系的 " 短板 ",给不同需求的投资者都带来了新变化。

以往个人养老金似乎更适用于三四十岁的人群,而对于不少退休预备役的来说,储蓄国债(电子式)正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的消息让这些人下定决心办理激活沉睡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有一位年过 55 的男教师表示," 自己还有两年多就退休了,三年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刚成立之际也已经五十几岁了,再过几年就退休了,在那个时间节点看市面上的个人养老金产品,要么是基金怕跌,要么是理财收益不固定,而储蓄产品则不如自己进行储蓄。但是三年后,普通的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个人养老金产品也有了更多选择的品类,新推出的国债产品保本还能享税优,很适合我这种求稳的。" 其实对于个人养老金的投资,50 岁以上的居民中更多是偏向于保守型的投资者,而储蓄国债的加入,恰好填补了 " 绝对安全 " 产品的供给缺口,也对这类人群更具吸引力。

从产品特性来看,个人养老金专属国债优势鲜明,年化收益预计 2.5%-3.5%,虽不及权益类产品,但零风险属性无可替代。在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绑定后,可享受税收递延优惠,相当于 " 安全收益 + 税收红利 " 双重加持。此外,财政部将单独划出 " 养老金专属额度 ",避免了普通投资者抢购国债 " 手慢无 " 的尴尬。一位四十多岁的网友表示,这种 " 好处 " 对于他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来说是一份 " 雷打不动 " 的定存,基于现在的大环境看,未来孩子不 " 啃老 " 已经是万幸,因此在现在还能赚钱的年纪,除去养家糊口的余钱,剩下的也该为自己的养老考虑。

而对整个个人养老金市场而言,国债的加入是一次重要的 " 生态补位 "。目前的 1245 只产品中,储蓄类和保险类占比超 70%,但真正能做到 " 保本保息 + 税优 " 的纯固收产品并不多。国债的到来让产品体系形成了 " 风险梯度完整闭环 ":从国债、储蓄存款这样的 " 安全垫 ",到理财、养老保险的 " 稳定器 ",再到基金类产品的 " 增长引擎 ",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都能找到对应选项。

业内人士预测,国债纳入将有效提升缴费率。" 很多人开户后不缴费,核心是没找到符合预期的产品。" 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透露," 国债上线后,我们接待的咨询量涨了 30%,不少之前犹豫的中老年人都表示愿意尝试小额缴费。" 据测算,若国债能带动 10% 的未缴费账户激活,个人养老金缴存规模有望新增超 700 亿元。

 个人养老金的 " 三岁 ":从 " 单一工具箱 " 到 " 全品类超市 "

回顾三年发展,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的升级之路堪称一部 "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 的进化史。2022 年试点初期,产品总量不足 300 只,且以储蓄存款和传统养老保险为主,被投资者调侃为 " 只能存不能投 ",而如今产品总数已达 1245 只,涵盖储蓄、保险、基金、理财四大类,并且即将迎来国债 " 新成员 ",完成了从 " 单一工具箱 " 到 " 全品类超市 " 的蜕变。

2022 年 11 月制度启动时,首批纳入的产品以 " 稳 " 为核心。466 只储蓄类产品撑起半壁江山,大多是 3-5 年期定存,年利率 2.2% 左右,保险类产品以传统年金险为主,保底收益 2%-3%;基金类产品仅有养老目标 FOF,且多为稳健型,权益仓位不超过 50%。这个阶段的产品体系,重点解决了 " 有无问题 "。

2024 年 12 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至全国,产品体系迎来第一次 " 大升级 "。最显著的变化是基金类产品的扩容——指数基金正式纳入目录,带来了沪深 300、中证 500、科创 50 等宽基指数的 Y 份额产品。这些产品费率低至 0.15%-0.5%、持仓透明,为年轻投资者提供了低成本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

与此同时,理财类产品也开始创新,推出 " 固收 +" 策略,通过配置少量权益资产提升收益,年化回报可达 3%-6%;保险产品则增加了 " 养老 + 护理 " 功能,比如太保的 " 蛮好的人生 ",将长期护理保障纳入年金险,解决了老年照护的后顾之忧。

2025 年是产品体系的 " 提质之年 "。一方面,指数基金 Y 份额规模爆发式增长,成为年轻投资者的首选;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新增了三种提前领取情形,大病人群(医疗自付超所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失业人群以及低保人群,让产品流动性更灵活。

11 月国债纳入的新政,标志着产品体系进入 " 精准补位 " 阶段。中欧基金养老业务负责人表示," 这三年的升级逻辑很清晰:先让大家敢参与,再让大家有得选,最后让不同人都能选到合适的 "。如今的产品体系,既能满足 25 岁年轻人的 " 长期增值 " 需求,也能适配 55 岁临近退休者的 " 稳健保值 " 诉求,真正实现了 " 全生命周期覆盖 "。

" 守得云开见月明 " 正好可以总结个人养老金基金的三年成长。从 2023 年的普遍亏损,到 2024 年的稳健回血,再到 2025 年的收益爆发,97% 的正收益背后,是长期投资的力量。

2023 年,由于 A 股市场震荡下行,个人养老金基金遭遇 " 开门黑 ",平均收益率为 -4.1%,亏损的核心原因是权益资产拖累。当时基金类产品中,目标风险 FOF 和目标日期 FOF 占主导,这些产品普遍配置了 30%-50% 的权益资产,在市场下跌时难以独善其身,这样的亏损不禁让不少投资者产生了 " 养老投资不靠谱 " 的疑问,甚至调侃 " 一不小心把养老钱亏没了 "。

2024 年,随着 A 股市场逐步回暖,个人养老金基金业绩迎来 " 转正 "。全年平均收益率达 4.45%,94% 的产品实现盈利,此前亏损的产品大多完成了回血。这一年的业绩亮点集中在 " 固收 +" 和平衡型 FOF。这类产品既保留了 60%-80% 的固收资产打底,又用 20%-40% 的权益资产博取收益,在市场反弹中实现了 " 稳中有升 "。

到了 2025 年,个人养老金基金迎来 " 大丰收 ",年内平均收益率飙升至 17.45%,304 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达 99.7%。其中,指数基金成为最大赢家,科创 50ETF 联接 Y 份额收益最新一季累计收益率 33.44%,华泰柏瑞上证科创板 50 成份 ETF 联接 Y 近半年累计收益率 36.70%,沪深 300ETF 联接 Y 份额收益也超 15%。

业绩爆发的背后,是权益市场的强势反弹,更是产品布局的优化。2024 年以来,指数基金 Y 份额的大量入市,让投资者得以低成本分享市场上涨红利。同时,目标日期 FOF 的 " 自动调仓 " 机制也发挥了作用,年轻投资者持有的 2050 目标日期 FOF,权益仓位高达 70% 以上,充分享受了市场上涨的收益。而临近退休的投资者持有的 2030 目标日期 FOF,权益仓位已降至 30% 左右,在收获收益的同时控制了风险。

个人养老金 " 叫好不叫座 " 背后是规模小、利润薄和 " 迷你化 "

尽管最新披露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业绩亮眼、产品丰富,但个人养老金制度仍面临不少 " 成长的烦恼 "。2025 中国养老金金融白皮书中提及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突破 1.5 亿,但缴费率仍低于 25%;产品总数超 1200 只,却难逃 " 同质化 " 质疑;基金规模增长迅速,但单只产品 " 迷你化 " 问题突出。这些痛点,正制约着个人养老金从 " 制度落地 " 走向 " 全民普及 "。

不少网友表示,政策落地时公司统一组织开户,因此就跟着开了,但一直没存钱。参与度不足的核心原因正是 " 激励不足 " 和 " 流动性担忧 "。对月收入低于 5000 元的低收入群体来说,12000 元的税前抵扣额度意义不大,毕竟不用交税,自然享受不到税优红利。对高收入群体来说,12000 元的额度又显得 " 不够用 ",难以满足其养老规划需求。同时,账户封闭期长达二三十年,让很多人不敢大额存钱。

还有不少网友抱怨,打开手机银行 APP 查看个人养老金产品,全是‘稳健型’、‘平衡型’产品,收益区间都差不多,根本不知道怎么选。尽管公开数据现实产品总数超 1200 只,但底层资产高度集中,储蓄类产品都是定存,理财类产品多为 " 固收 +",基金类产品以宽基指数和 FOF 为主,真正有特色的产品寥寥无几。

同质化的根源在于 " 创新不足 " 和 " 风险偏好集中 "。对机构来说,开发固收类产品风险低、审批快,复制成本也低,而开发权益类、特色类产品,不仅研发投入大,管理成本高,还面临市场波动的风险,导致机构 " 不敢创新 "。同时,投资者风险偏好普遍保守,进一步加剧了同质化,机构自然愿意扎堆开发 " 稳赚不赔 " 的固收类产品。

尽管基金 Y 份额总规模突破 150 亿元,但单只产品 " 迷你化 " 问题突出。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基金平均规模仅 3300 万元,超半数产品规模不足 2 亿元,部分产品甚至不足 5000 万元,面临清盘风险。规模过小带来的直接问题是 " 成本高、收益薄 "。某基金经理向巴伦中文网表示,管理一只规模 1 亿元的产品,每年管理费收入约 100 万元(按 1% 费率计算),但运营成本(包括投研、风控、客服等)可能超过 80 万元,净利润所剩无几,因此最后就会陷入 " 规模小→服务差→投资者不买→规模更小 " 的恶性循环中。

费率低也确实是一大痛点。个人养老金基金 Y 份额的管理费普遍低于普通份额,平均费率约 0.8%,部分指数基金甚至低至 0.15%。对规模较小的产品来说,管理费收入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导致机构参与积极性受挫。更关键的是,个人养老金产品的 " 长期属性 " 要求机构进行长期投入,但短期收益不足让很多机构 " 望而却步 "。业内人士直言,养老投资需要长期的投研积累和客户陪伴,但若规模问题无法解决,可能会有部分机构退出个人养老金市场,影响产品供给的多样性。

由此可见,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已长出羽翼,但要做到在天空中翱翔仍需时间。因此未来需要政策引导、市场创新以及机构服务升级的多管齐下,正例如储蓄国债(电子式)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这一方案正在激起了 60 后、70 后的加入,个人养老金的市场仍然很具潜力,任何一种变革都是有可能的。(作者|李婧滢,编辑|刘洋雪)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养老金 国债 基金 理财 财政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