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 11 月 26 日讯 日前,张靓颖自曝确诊带状疱疹,让这一中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再次登上热搜。
今日在 " 糖疹联防,稳住血糖——乐龄健康第一课 · 慢病科普专项行动 " 上,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表示,近十年来,带状疱疹逐渐引起了医学界包括公众的重视。按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持续存在的带状疱疹发病数以百万计,存在 600 万左右患者。
哪些人是带状疱疹高发人群?

" 调查显示,超过 90% 的人群体内潜伏‘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病毒潜伏在人体有神经节的地方,比如背根神经节、三叉神经节、蝶腭神经节等,约 1/3 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 樊碧发提醒,除了糖尿病之外,以下人群要特别注意引起带状疱疹疾病的风险因素防范。比如年龄,是患带状疱疹的独立风险因素。尤其是 50 岁以后,无论多么强壮的人,免疫力都会逐渐降低。除此之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都是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人群。
" 像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患带状疱疹的风险较一般人最高可高出 60%。"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晓蕙表示,目前我国正面临每年逾 2.3 亿糖尿病患者与每年超过 600 万带状疱疹病例的双重挑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糖尿病患者基数将持续扩大,与之相对的是年龄增长带来的免疫衰老趋势,糖尿病与带状疱疹的共病问题日益严峻。
" 在糖尿病人群中,因为机体免疫力低下,带状疱疹病毒在人体机体免疫力低的时候就特别容易被激活。那么一旦激活,它就出现了典型的带状疱疹症状。" 樊碧发补充道,免疫力低下是第一个风险因素,需要当作一个很重大的风险因素来进行防控。其次,因为糖尿病本身对心脑血管以及神经系统构成重大伤害,两种疾病共病,对心脑血管尤其是神经的损害、血管的损害是一加一大于二,呈现放大的效应。所以在患者患有糖尿病的前提下,再加上病毒对神经系统的侵蚀、炎症与破坏,将会导致严重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部分情况下,某些免疫力水平正常的人患带状疱疹后恢复得比较快,但糖尿病患者一旦得了带状疱疹,其并发后遗神经痛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很多,引起的疼痛程度也更高,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带状疱疹是否可以治愈?
" 带状疱疹的治疗多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 镇痛 ) 为主,许多患者的治疗要经历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樊碧发建议,高风险人群要树立 " 主动预防优于被动治疗 " 的观念,通过接种疫苗等科学手段提前干预,避免带状疱疹带来的多重健康威胁。
据介绍,带状疱疹治疗有 " 黄金 72 小时 " 原则,患带状疱疹后,要在黄金 72 小时内按照规范服用合理剂量、足够疗程的抗病毒药物,及时控制病毒发展;此外,疼痛学会及中华皮科学会共同推出防治策略,通过营养神经强有力的镇痛,改善神经兴奋性等综合措施,大部分的患者能通过规范治疗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 也就是说,在急性期迅速消灭病毒,能够有利于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樊碧发表示,带状疱疹的水泡会在病毒感染后 2-3 周开始收尾。但是,如果神经破坏得特别严重或营养神经不足,或者镇痛措施不够、病毒清理不及时的话,就会引起后遗症。一旦由急性带状疱疹变成后遗症,就会发展成另一种非常顽固的疼痛性疾病。

对此,郭晓蕙呼吁,鉴于糖尿病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共病机制,临床管理思维亟需从 " 单独控糖 " 升级为 " 共病联防 "。" 在临床管理路径中主动纳入对带状疱疹等共病风险的评估与预防指导,比如在患者血糖控制稳定时,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对糖尿病患者管理自身基础疾病、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叠加负担,有着积极意义。"
" 作为推进‘医防融合’、开展慢病管理的‘主阵地’和‘第一道防线’,我们社区卫生中心已正式纳入国家级慢病防治技术推广网络,并在探索适用于城市社区的‘防治管’一体化服务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林财威表示。
" 糖疹联防,稳住血糖——乐龄健康第一课 · 慢病科普专项行动 "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 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与国家老年大学联合发起。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院长刘彩梅表示,通过将科学知识转化为中老年朋友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健康课程与活动,希望激发并赋能每一个人成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力军,将 " 被动治疗 " 转变为 " 主动预防 ",把 " 关注共病风险 " 落实为 " 具体的防护行动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