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段时间,走访了全国多地的经销商企业,帮助他们做经营诊断、改善利润。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是:行业的拐点已经来了。
见面的老板十有八九都会叹一句:" 杨老师,今年的生意太难了。"
这种 " 难 ",不是淡季的波动,而是一种更深的无力——方向不清晰、判断无依据、做什么都像踩空一样。
库存越压越多,利润越做越薄;折扣店、直播间把终端客流不断抽走。
更让人焦虑的是:大家都知道要变,但不知道该怎么变。
有人继续疯狂接新品,指望广撒网能捞到鱼;
有人模仿折扣店降价,结果客户没留住,赔本赚吆喝;
而更多人,是看着满仓库的货和下滑的报表,一筹莫展 ……
这种现状的背后,印证了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当下经销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市场萎缩,而是认知滞后。
在变革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动荡本身,而是我们依然在沿用过去的逻辑,去应对全新的问题。
基于这些年的项目经验和行业观察,我判断:未来五年,80% 的经销商会退出市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很多老板习惯把困难归因于外部:消费下滑、竞争加剧、厂家支持变少 ……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过去成功的逻辑,今天已经全面失效。
回顾过去三十年,经销商是怎么做起来的?核心就靠两个字:省钱。
一箱货利润就几块钱,谁能把成本扣得更死,谁更能吃苦,谁就能撑住。开车送货、盯门店、谈结算,全靠一股蛮力把生意抡起来。

这套逻辑之所以能成立,关键在于当时经销商的头顶有一把保护伞——品牌的区域代理权。拿到一个品牌,在指定的区域和渠道里,这就是独家买卖,没有直接对手。
但现在,这把伞被彻底掀翻了。
以大润发、家乐福为代表的 NKA,是第一波冲击。通过超长账期与渠道,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变成自身的资金池,将经销商的仓库变成成本仓。
这一轮挤压虽然让利润不断被稀释,却并未致命。因为保护伞还在,价格体系还在。
真正压垮旧模式的,是零食折扣店、直播电商这些 " 新物种 "。它们以极低成本、极高效率、极快速度,彻底改写了游戏规则。它们不是在和经销商竞争,而是直接瓦解经销商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
为了帮助大家直观理解这种结构性变化,我常用一个类比:
过去的市场竞争,是二维竞争,就像富士和柯达比谁冲印更快;后来,数码相机(零食店、硬折扣)出现了,大家都在讨论谁能胜出;但最终的赢家是智能手机,它重新定义了规则,跳出了二维竞争跃向三维。

柯达再怎么降价,也打不过数码相机;数码相机再怎么做产品,也敌不过智能手机。
同样的道理,经销商现在的对手,早已不是隔壁老王,而是那些用完全不同方式赚钱的 " 跨界者 "(如小象超市)。
当你还在思考如何省钱时,别人已经在用你完全看不懂的模式赚钱了。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的经验,正在变成今天的负债。
破局的第一步,不是学新方法,而是提升认知力。
认知力是一个企业真正的天花板。你能看到什么,你就能做到什么;看不到的地方,就是企业亏钱的地方。
但认知力绝不是靠领悟,它必须落在具体的经营动作里。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经营开始 " 看得见 " 。
这么多年的项目中,我越来越确信一件事:很多经销商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仓库里到底有多少货从未动过?
哪些 SKU 是赚钱的,哪些是耗损的?
业务员一天跑十几个客户,到底哪些客户在真正贡献利润?
资源究竟是在好客户身上发挥作用,还是被低效客户吃掉?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所有动作都将是盲目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无数据,不决策。
经营不是凭感觉、看心情,而是要先把生意 " 照亮 "。
为了让大家快速看清结构,我们把最复杂的经营问题浓缩成两张图:商品象限图和客户象限图。
以商品象限图为例,通过 " 销售额 " 和 " 毛利率 " 两个维度,就能将所有产品精准归入四类:明星产品、引流产品、利润产品、汰换产品。

举个真实的案例。某经销商当月动销 SKU 有 1911 个,四象限分析清晰揭示出以下结构:
明星产品(高销高利):173 个 SKU,占比 9.05%,贡献销售额 212 万,占比 18.55%,毛利占比 47.49%;
引流产品(高销低利):311 个 SKU,占比 16.27%,却贡献了 628 万销售额,占比高达 55%,毛利占比 16.83%;
利润产品(低销高利):854 个 SKU,占比 44.69%,仅贡献销售额 173 万,占比 15.13%,毛利占比达 30.44%;
汰换产品(低销低利):573 个 SKU,占比 29.98%,毛利占比 5.52%,几乎不产生有效价值。

为什么销售额上升了,利润却没增长?——因为每卖出 100 元,就有 55 元来自不赚钱的商品。同时,近三成的 SKU 不仅是无效库存,更在不断吞噬仓储、资金,并制造未来的退货损失。
经营的本质不是 " 做多",而是 " 做对 "。
看清结构后,第一步不是加动作,而是减动作。
砍 SKU、清库存,让生意重新变得轻松。退货率立刻能下去,资金压力立刻能缓,团队方向立刻能稳。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的利润。
但这张图最深的价值不在这里。它真正解决的是企业规模化之后," 老师傅模式 " 无法复制的问题。
SKU 在 500 个以内,靠感觉、经验能管好;一旦冲到 5000 个,感觉就彻底失灵。结果就是企业被 " 老师傅 " 锁死——一个成熟业务员要培养两年,老板不敢换人,新人上不了手。

而数据分析,正是将这种老师傅的直觉转化为标准化的组织能力。一个新业务员,借助清晰的象限标签,三个月就能掌握产品战略,知道该主推什么、放弃什么。
这也是数据赋予企业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可复制的增长能力。
在已落地的项目中,有经销商将退货率从 8% 以上降至 2.2%;也有企业在六个月内,实现某个部门的净利润增长 118%。
数据背后不是软件,而是利润,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
当企业从看不见,走到看得清,再到看得透,它的进化路径就已经确定了。
根据长期的行业观察与实践,最终能走出来的 20%,大致会呈现三种形态:
第一种:供应链服务商
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商品力。它们不再仅仅是商品的搬运工,而是升级为专业的商品运营专家。
它们不再是被动的商品搬运工,而是深度洞察渠道特性和区域消费习惯,为不同终端提供一站式、差异化的商品解决方案。
第二种:服务型运营商
这类企业的核心是商品力与营销力的完美结合,跳出卖货的执行层,成为品牌方在区域市场的战略协作伙伴。
他们在区域里完全接管了品牌方的工作,不光负责卖货,还协助品牌做好市场建设、控价格、培育消费者。与品牌厂家共担市场责任、共享增长收益。
第三种:品牌运营商
这类企业展现的是顶层的认知力。
从卖别人的品牌,升级为与品牌共生、甚至打造自有品牌的战略合伙人,深度参与品牌本地化运营,小到定制产品规格、口味,大到共同制定区域营销策略。同时整合渠道构建自己的终端网络,牢牢掌控消费者触电。
最终,它们不再是依赖品牌的经销商,而是能与品牌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甚至主导区域市场规则的核心力量。

需要明确的是,这三种形态并非单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路径、甚至组合。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数据分析和信息力,都是必须跨过去的第一道坎。
过去经销商赚钱靠省钱,未来经销商赚钱靠认知。
认知力决定企业能走多远,信息力决定企业能走多稳。
所谓数据思维,真不是让你花大价钱去买什么高大上的软件,而是逼着自己换个活法:拒绝模糊,拥抱清晰。
这条路没有捷径。从今天起,把那句 " 我心里有数 " 扔了,换成 " 数据怎么说 "。从现在开始,把仓库盘一遍,把客户盘一遍,把 SKU 盘一遍。
先搞清楚企业到底怎么赚钱、怎么亏钱?
这一步,就是从那 80% 迈向 20% 的开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