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稍早之前,教育部在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曾提出要建设 1000 所科学高中。
何为科学高中?科学高中与以往高中开展的科学教育又有何不同?本期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就科学高中建设分享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希望今后邀请教育界更多专家学者加入,一同为布局好、设计好、创办好科学高中建言献策。
—编者

加强科学教育,建设科学高中,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性支撑。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背景下,科学高中再次迎来新的建设高潮。北京市于 2024 年成立了北京科学高中,上海近期也正在推进科学高中建设综合改革项目落地,提出要系统推动科学高中建设和开展科学教育。
这一轮的科学高中建设有其一贯的背景,即通过科学高中的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做好奠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好基础。但是,建设科学高中也承载着新的使命,那就是探索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创新,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高考升学的需要,高中大面积、长周期的应试刷题式教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高中转变育人方式迫在眉睫,急需找到突破口。
可以说,科学高中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教育变革的双重使命。在建设热潮正劲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加强对一些发展性问题的思索。
科学高中是学校,也可以是平台?
首先,何为科学高中?
一般认为,科学高中是学校。有人认为,科学高中是顶尖高中,是超一流高中;也有观点认为,科学高中就是具有鲜明科学教育品牌的特色高中。当然,还有人认为,科学高中就应该叫做 " 科技高中 "。
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要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基,学校必须要有很高的段位,以顶尖高中对待也是合理的;当然,科学高中必然以科学教育为主体特色,称之为特色高中也不为过;科学高中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强调知识原理和实践探索的深度结合,强调动手动脑的结合,既要育科学之 " 道 ",又要教科学之 " 术 ",引导学生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 "。甚至,从这种理念中,我们还能窥见职业学校的影子、有综合高中的元素。
那么,科学高中一定是学校吗?上述关于科学高中的讨论,本质上基于科学高中是 " 学校 "。但若要培育面向未来的人才,我们或许可以在教育领域 " 脑洞大开 " ——科学高中有没有可能不是学校,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它是否可以是一种带有学校性质的育人平台?
在上海,类似新型学校性质的育人平台已现雏形。比如上海创智学院,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或科研院所,但是可以像大学一样招收博士研究生。更进一步,上海创智学院也创新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再是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的 " 师徒制 " 模式,而是一群导师带一群学生。教学和实验等也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大学教室和实验室,更强调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在研发应用的现场一线、生产的一线中开展学与教,鼓励学生把学习、研究和创业等结合起来。它也不依赖传统的教材、讲义,努力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前沿科技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能快速地跟上科技的进步……
上海创智学院的建设,或许能为科学高中的创建提供新思路。担负着多重使命的科学高中,是要按照传统的思路办成超一流的高中、办成有特色的高水平高中,还是建成一个跟学校有功能错位、做学校所不能做的育人平台,并开启一种新的育人机制?这值得教育界人士思考、研究。
科学高中,是 " 建峰 " 还是 " 建塔 "?
讨论科学高中建设,绕不开提供什么能级的科学教育的问题。
注重通识性科学教育的一般高中,科学教育易于实施,也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厚土强基,但它对科创拔尖人才培养的高度和能级则不够。反之,重在服务科技领域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顶尖高中,自然对生源基础和前段学校的科学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会不会存在前段义务教育学校也接不上的可能?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结为:科学高中要走 " 建峰 " 之路还是 " 建塔 " 之路?
所谓 " 建峰 ",即建顶尖科学高中,提供超一流的科学教育,服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谈及 " 建塔 ",即建设承担不同科学教育功能、面对不同对象和不同科学学习需求的高中,使之形成相互组合的科学高中样态群和生态群。
" 塔 " 是中国文化和建筑的标志性符号,塔身要高要稳,塔基就得宽厚坚实,结构就得科学,构造部件就得浑然接合。如此,就有更多的高中去承担科学教育的不同功能和使命。比如说,有的负责奠基、培育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有的长于发展兴趣,让学生在宽阔的基础上慢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有的能够让学生的兴趣不断深化提升,不断开展深度的科学学习。
这两种建设路径,都有其合理性与可能性。从国际经验来看,把科学高中做成一流高中的案例很多。从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特征上来看,两种似乎都需要。当然,不管走哪一条路,都有相应的问题等待破解。比如,若按照顶尖高中的模式标准去建科学高中,顶尖的标准是什么?是在现有的分层体系之下做出新的头部学校,还是要另辟蹊径?这样的高中该怎么招生?是更早掐尖,还是掐更尖的尖?如果按照 " 建塔 " 的思路建设科学教育高中的生态群,那该如何处理顶尖科学高中与一般科学教育高中的关系?招生、课程、管理等要不要区别对待?如果区别对待的话,会不会导致新的学校层级差距,进一步固化高中学校本已存在的分层发展的沉疴痼疾?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厘清。
科学高中与科学学校,要不要同步建设?
从 " 科学高中 " 的字面意思理解,其教育大多限于高中 3 年培养期。但含高中的科学学校则可以做到 12 年乃至 15 年一贯制,甚至还可以包括初高中一体的科学完中。对此,教育界也有不同声音。
一种声音是,首先要建好科学高中,因为高中面对的是 15 至 18 岁的学生,这个时期是人的心智日趋成熟、人格日趋稳定、志向日趋明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开展经验加理性、基础加专项、兴趣加志向的科学教育,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比如,国际上有很多的科学教育名校,有不少正是高中学校。美国的史蒂文森高中、布朗克斯高中,新加坡科学高中,韩国釜山科学高中等,不胜枚举。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 万丈高楼平地起 ",越是奠基科学拔尖人才的教育,越是需要长周期的规划、长学段的衔接、宽厚的基础,具备这些才有望孕育出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科学学校横跨一个乃至多个学段,具备长周期的先天条件,开发设计出一贯培养的方案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难题,如果再辅之以连贯培养的政策通道的话,客观上更有助于科学素养和拔尖人才的厚积薄发。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推进,那么,要建什么样态、多少样态的科学教育学校,也留下很多的想象空间。
体系化实施与学科竞赛式突进,可以并存吗?
当前,提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强关联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在高中,人们自然而然就会与各种学科竞赛联系起来。这样的关联不无道理。目前,部分高中依托学科教学开展常规的科学教育。还有部分高中在此基础之上,聚焦特定的学科,着力发现学科优才乃至天才,进而组织一个团队,对这样的学生进行强化培养,比如加量加速加难度的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等。这便是学科竞赛式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确实让一些对某些特定领域有浓厚兴趣、志向明确、也乐于挑战性学习的学生如鱼得水。
但是科学高中的教育,是否应该描绘出另一番景象?学校与社会企业院所密切合作,课堂内外部无缝衔接,这个学科与那个学科有机融合,超越学校没有边界、打破课堂延展时空、克服学科界限实现主题式融合、知识原理学习与实验探究和实践体验浑然一体……当然,还包括从政策的角度研究学校的招生和升学。这种做法堪称体系化的实施。应该说,体系化的实施与学科竞赛式的培养各有所长。教育界要研究的是:这两者是否可以并存,将如何并存?
科学高中建设和推进就在眼前,如何整体布局、科学推进,关系到下一阶段上海基础教育的发展,也关系为高等教育培育顶尖科学人才的关键问题。学校是育人主阵地,所以要立足这个基本盘开展科学教育。建设科学教育的学校,尤其是科学高中,我们得思考它的一贯使命是什么,它面向未来的职责功能该怎样。找准价值基点才能找准方法路径,科学高中建设与科学教育,仍需要更系统深入的科学探索。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