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 金九银十 " 的消费预热,十一月里迎来了号称 " 消费盛宴 " 的 " 双十一 "。数据显示:今年的 " 双十一 ",各大电商平台促销周期普遍超过一个月,号称史上最长;全网销售额达到 1.7 万亿元,再创新高。
刚落幕的 " 双十一 " 出现了很多新奇的玩法。品牌直播间引入了时下正火的短剧形式。主导这些短剧故事的编剧,是直播间的观众。在直播中,每到剧情关键环节,屏幕上都会出现 AB 选项,观众选择其中一个推进剧情,演员则根据投票结果来临场演绎;除了短剧走进直播间,另一种近年来兴起的内容型 " 团播 " 也走进直播间,现场以舞蹈 PK、游戏互动、领券等方式吸引流量,助力 GMV(商品交易总额)。简言之,电商的创新玩法,让 " 双十一 " 焕发久违的新鲜感。
用最直白的语言传递降价信息、用最简化的步骤实现优惠力度,也是今年 " 双十一 " 销售额创新高的原因。曾几何时," 计算 " 成为了 " 双十一 " 绕不开的关键词——熬夜研究满减规则、对着 Excel 表核算每毫升化妆品的价格。
为了避免消费者在复杂的算法迷宫里耗尽耐心,今年 " 双十一 " 各大平台主打 " 无套路 ",让促销回归 " 让利 " 本质。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与进步。此外,今年一个显著变化在于,国家补贴政策的全面融入为 " 双十一 " 注入了新的变量,以致于有网友调侃 " 算十道优惠数学题,不如选一次国补 ",道出了国补带来的 " 硬核 " 价格优势。国补正成为消费者下单决策中的重要因素,且在国家真金白银补贴的引领下,各地优惠政策也持续发力,从城市商圈到乡镇市集,消费热潮迭起。文章认为:" 今年双十一,国补成为大促叙事中的重要创新。它回应了消费者对‘实在优惠’的期待,也为品牌提供了从交易到关系的跃迁路径。"
" 双十一 " 从来不缺好价格,如今的消费者,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参考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现在的年轻人,买东西不只图便宜,更看中 " 这玩意儿我到底用不用得上 "" 它能不能代表我 "" 我和这个牌子有没有情感共鸣 "。换言之,物质丰盈的时代,标准化的商品大同小异,消费者的下单阈值也就越来越高。人们早已不满足于买到一件好东西,而是想要在购买中被打动、被理解,也希望这件好东西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文章说,消费者消费逻辑的变化,也将引发商家平台投资逻辑、发展逻辑的转型:"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投资的‘质效时代’。好的增长,不能只看总量,也得看质量。平台想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自己的‘指挥棒’也得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这些变化无不昭示着 " 消费盛宴 " 的双十一正在理性进化之中。《南方周末》梳理了 " 双十一 " 十六年间的变化,文章写道:电商行业从萌芽走向成熟,快递物流织就遍布城乡的网络," 双十一 " 已不再是单纯的 " 价格战 ",而是一场关于 " 如何更好生活 " 的集体思考,是人们用消费为热爱买单的美好契机;那些聪明的消费者,早已找到属于自己的购物哲学——把购物车变成了 " 快乐清单 ",买真正让心发烫的好物,才是 " 双十一 " 最该有的模样。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