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藏于深山老林的营盘,把仁怀鲁班天车平安寨同播州区马蹄镇簸箩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天车梁子,是摩天岭山脉的其中一段,平均海拔在一千米以上,绵延数十里,植被丰茂,地势险峻,石峰突起,罕有人至,是怀南文化重镇鲁班的天然屏障。2022 年出版的《仁怀市鲁班街道志》载:" 明天启元年(1621 年)奢崇明父子及水西安帮彦反明,至明崇祯二年(1629 年)灭奢安,缉麻里治迁李博垭,合天车囤、后山囤、御车囤、毛坝宅吉、黎民镇等生界地,建李博里。" 明代岭上建有天车囤,也成为后代绿林驻军或乡民避匪的地方。从明、清至民国初年,因地方不靖,为防止被杀伐抢劫,地方富户组织民团修筑防御工事,甚至配备枪支弹药,建囤建寨自守,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五年前,有旅游爱好者攀登到天车梁子时,发现了一处残破的营盘,条石修砌的拱形寨门上面一方石头上横刻着 " 平安寨 "。居住在营盘附近的杨仕明老人是一位退休教师,已是 92 岁高龄。他讲述到,这个传说是他年轻时,一位姓刘的 85 岁老人告诉他的,是一段口口相传的故事。说是光绪年间,簸箩海的罗囤官,用 12 匹马驮着银子来到这里,请一石匠在平安寨对面的老寨半岩上人工开凿石洞,用了一年多时间才把洞开凿出来,把银子藏在里面,洞外面用桐油和石灰封死,为防机密泄露,后将石匠杀人灭口。罗囤官原来居住的地方称囤官屋基,之后人口增加,势力增大,就选择屋基后面的山顶,顺着山势,充分利用地形,原生的石壁和人工石墙相互结合,将整个山顶围起来修建平安寨,里面有绝壁、石墙、溶洞,又称新寨,建成于清光绪十年(1884 年)。另有当地群众口碑传说,清光绪初年,来自簸箩海的(一说是黔东南少数民族部族首领)罗囤官率部族两百余人来此定居,并建此寨。寨内建有房屋多栋,十分兴盛。光绪十五(1889 年)年,罗囤官与鲁班窝凼孟姓乡绅与其交恶,被举报其烧杀抢劫民众,被诱骗至贵阳杀害,并剿杀遣散其部众,烧毁平安寨。

据文物部门专家考察,平安寨遗址位于鲁班街道办事处山水社区上寨组,北距天车居民点 85 米处。坐南朝北,由南北寨门、寨墙组成,占地面积约 3542 平方米。北寨门处寨墙由条石砌筑,宽约 13 米,高约 5 米,厚约 3 米。中部开石拱门,高约 2.8 米,宽约 2 米,门框之上装半弧形门楣石。门框左右上下均有石钻孔,说明是开闭时是用两扇大门,用横着的抵门棒作门闩。拱门上方以宽 0.9 米、高 0.3 米的条石为匾,全文阴刻楷书 11 字,首题 " 孟夏月建 ",中部横刻 " 平安寨 ",下款 " 光绪拾年 "。寨门之上垒砌女墙。寨门左右两侧依山就势建碎石或条石寨墙,高度不等,最厚的地方超过 2 米,局部建瞭望孔、射击孔和女墙。南寨门位于悬崖边,宽约 1 米,高约 1.8 米,临岩面的石门上下有石钻孔,说明是开闭时是用一扇门,是运送物资和挑水进出的地方。南寨门附近有洞口向下连接溶洞,曾有人在洞内拾到过油壶,说明是有人在这里生活过。寨内北高南低,东侧依次隐约可见 6 座房基旧址,西侧为笔直岩壁。

△平安寨里的石墙
簸箩海在哪里?罗囤官又是谁?他又为什么来这里建寨?带着这样的疑问,查阅资料,有道光十八年刊印的《遵义府志》卷五载:" 黑水源自遵义县西一百里枫香坝之响水洞流出,南流十五里为温水,其水上下十余里,冬夏常温。又十五里,经太平场,又十里为落石塘。三现身水来入之。水源不知远近,至遵义西一百里之三现身,时见时隐,地因以名。自此伏流山穴,约五六里,至风崖出,南流十里为簸箩海,又十里入落石塘,合而东流二十里为黑水,又十里入渭河。" 其中提到了簸箩海,这里是黑水流经的一个地段,最后注入金沙境内的渭河,渭河今称偏岩河。
《续遵义府志》卷二城池载:" 西归寨:在沙溪里簸箩海白岩沟寨前,悬岩壁立,后有峻岭,莫能飞越,仅有两路可通,岩下有洞可容数百人,内有泉泻出,同治二年(1863 年)团民彭志和倡筑,不久即附贼。" 这里也提到簸箩海。

△平安寨里的石墙
11 月 21 日,趁着十月小阳春的晴好天气,邀请仁怀文史专家龙先绪老师和长岗的胡贵才老师作向导,仁怀市酒文化研究会、仁怀市文化旅游局文物保护中心的文史爱好者,从仁怀出发,前往播州区马蹄镇的平海村进行实地考察。
簸箩海是一个大地名,也是一个山区大田坝。整个簸箩海呈不规则椭圆形,四周的高山环抱着一块几百亩大的大坝子。坝子中间的洪关河(黑水的一段称呼)将马蹄镇的军河村与平海村从中分开。在下游古迹岩处,有从长岗丰岩而来的暗河水在此汇合,下游称为廖溪河。这里水源丰沛,土质肥沃,农业发达。留有古石桥、五孔岩墓等古迹和杨应龙 " 丢古迹 " 等传说。

△位于播州区马蹄镇平海村的簸箩海
我们几经询问,找到军河村屯沟组的罗炳洪。他是村里的村医,说不知道罗氏族人有在仁怀一带的,家族中也没有留下 " 罗囤官用马驮银子到天车修建平安寨 " 的传说。值得欣喜的是,他提供了罗氏族谱给我们翻阅,簸箩海罗氏族谱《豫章源派》载:" 正值明末之乱,我一世祖焕公当此之际 …… 入于黔之遵义西乡沙溪里七甲地名龙王坝 …… 乾隆年间,彦常移业簸箩海柏杨湾。彦道、彦泽移业簸箩海之坉沟 ……"。谱内记载簸箩海罗氏是乾隆年间从楚地(江西)来此落业,其祖上有娶出生于嘉庆四年的礼博里华匠寨母氏、有娶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礼博里女淹寺打秋坳母氏、有娶出生于咸丰三年礼博里木登坝(井坝)李氏等,可见罗姓与仁怀境内今长岗、五马一带有姻亲关系。直到后来簸箩海罗氏都与仁怀长岗的半坡杨氏,堰头龙氏、蔡氏,梅子丛杨氏,恩(樱)桃树蔡氏均有联姻。其族谱中记载了道光十五年本地罗、段二姓因坟山争执发生械斗之事:" 段以多金聘仁邑痞棍王昧率四百助葬,与族人战于石沟。" 两姓一直争斗不断,咸丰七年,罗氏族人罗正源、罗正邦、罗正宇三人举家外出,杳无音讯,直到解放后都未有联系。
考察过程中,在黄泥堡处发现一处刻有 " 道光辛丑年(1841 年)立 " 的石拱门洞,还有向两山方向延伸的石墙,右前方的山沟就是白岩沟,地形与西归寨高度吻合,因此可以推测此处先为关卡,后在此基础上建西归寨。" 簸箩 " 与 " 波罗 " 只是写法不一,当为同一地名。在《文化马蹄》一书中,有著名学者黎铎的文章《交通四方今犹馨》里也提到:" 至今马蹄还保留有水西文化的遗痕,如簸箩海等名称,如向天坟等葬式。" 而 " 波罗 " 是译音,在彝语里又叫 " 坡竜 ",有 " 出水的地方 " 和 " 年年丰收的地方 " 之意,说明这里相对富庶。

△调研人员翻阅罗氏族谱
从簸箩海到天车囤的平安寨,用现在的卫星地图,测量出直线距离 17.3 公里,若按古盐道行进,也就在 45 公里左右。两个地方通过古盐道相连接,《马蹄镇志》载:" 北原河堰乡(洪关苗族乡)白果坝进入马蹄镇境内,经太平场、下堰、过永兴桥,走棺木岩到石庄两路口(现田坝)与遵义至金沙古大道交汇后,到风水、出马蹄境、过猪石沟十里至中渡跳墩过偏岩河、进入黔西(金沙)界,镇境内长 10 公里,路宽 1.3 米、路面铺路板,遇坡设级,过河建桥,是清末、民国时期从茅台往黔西运盐的马大路。" 从仁岸起岸的川盐,经茅台、三百梯、驮盐坝、怀阳洞,上坛厂坡、下官刀岩、绕二郎岩、翻长干山、下梯子岩和观音岩,便到了遵义县境内的太平场,而太平场距离簸箩海不足两公里。
以此推断,罗氏三兄弟因与仁怀有姻亲关系,对仁怀一带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为避仇家加害而沿古盐道迁家至位于五马和长岗之间的鲁班天车。而从咸丰七年至光绪初年,时间跨度在 20 年左右,修建平安寨而落业于天车。但因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这些只能说是有可能的。
考察清代屯官制度,是清政府在边远地区推行的一种军政合一的特殊管理制度,主要通过设立屯官(如守备、千总等武职)管理屯田事务,兼具军事防御与屯垦职能。而仁怀有历史记载的囤或寨,如李博里的关门囤、后山囤、沙岗囤等,或为平定本地土司(土著)后留下来的军官驻守,或为占山为王的军事化组织据险而立。明末清初至咸同之乱期间,改土归流和平定起义后逐渐由流官治理,所有囤寨几乎夷为平地。光绪初年至拾年这一段时间内,仁怀境内的史料记载没有大的战事发生。而在鲁班的天车平安寨修建与簸箩海罗囤官的相互关系,因为时空上的错位和年代的久远,造成今天叙述上存在着不同的版本,而真实情形更有待作深层次的考证。
作者 莫论章
来源 酱香仁怀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