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创新区研究院 6小时前
全球TOP 10的顶级富豪,为什么一半都要“挤”在这个地方?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P 创新区研究院,作者:TOP 创新区研究院、FTA Group,题图来自:AI 生成

在加州中半岛(Midpeninsula),有一条看似平平无奇的 280 号州际公路,它蜿蜒穿行于连绵的金色山丘与浓密的橡树林之间,一侧是太平洋的薄雾,另一侧是旧金山湾的粼粼波光。

沿途散落着一些静谧的小镇——伍德赛德(Woodside)、洛斯阿尔托斯山(Los Altos Hills)、帕洛阿托(Palo Alto)——这是一片方圆不足 30 英里的狭长地带。

但根据福布斯 2025 年 11 月的实时数据,全球排名前十的亿万富豪中,有一半是这里的居民

甲骨文的拉里 · 埃里森、谷歌的拉里 · 佩奇和谢尔盖 · 布林、Meta 的马克 · 扎克伯格,以及英伟达的黄仁勋。

这五位科技巨擘合计拥有的财富超过 1.1 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 GDP。

如此之巨的财富,浓缩在几个邮政编码之内,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

那么,它是否是技术、资本、人才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博弈后,一个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历史终局?

一、五大巨富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五位巨富:

1. 拉里 · 埃里森(Oracle)," 旧势力 " 的基石

作为榜单中最年长、也最早发迹的科技领袖,埃里森代表了硅谷的第一次浪潮——企业级软件革命。

他的财富根基,Oracle 数据库,是过去四十年全球商业世界看不见的 " 操作系统 ",通过建立行业标准、绑定大客户、构筑坚不可摧的技术与销售 " 护城河 ",实现了长期而稳定的现金流。即便在云时代面临挑战,Oracle 依然凭借其在企业市场的深厚根基成功转型。

埃里森的财富,是 " 标准制定者 " 和 " 基础设施提供者 " 获得长期回报的经典范例。

2/3. 佩奇 & 布林(Google/Alphabet),信息入口的 " 收费员 "

如果说埃里森是数字世界的 " 建筑师 ",那么佩奇和布林就是这个世界的 " 图书管理员 " 和 " 交通警察 "。

诞生于斯坦福大学宿舍的 Google,通过 PageRank 算法,将无序的互联网信息整理得井井有条,并由此掌控了全球信息流动的总阀门。

这两位的财富本质,是将 " 搜索 " 这一行为商业化,通过 AdWords 广告系统,将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都转化为收入。

这是第二次浪潮——互联网平台革命的极致体现,其核心是 " 网络效应 " 和 " 数据霸权 "。

4. 马克 · 扎克伯格(Meta),社交图谱的 " 连接之王 "

扎克伯格则捕捉到了人类最底层的需求——连接。

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 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近半数人口的庞大社交网络。他的财富,来源于对人类 " 社交图谱 " 的拥有权,并将这种连接转化为 " 注意力经济 ",通过精准广告实现变现。

尽管近年面临隐私争议和向元宇宙转型的巨大投入,但其财富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因为他掌握了数字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之一:用户的在线身份和关系链。

5. 黄仁勋(Nvidia),AI 时代的 " 军火商 "

黄仁勋的财富爆炸式增长,则完美诠释了第三次技术浪潮——人工智能革命。Nvidia 最初是一家服务于游戏玩家的显卡公司,但黄仁勋敏锐地预见到,其 GPU(图形处理器)的并行计算能力,将是 AI 大模型训练不可或缺的 " 镐和铲 "。

当 ChatGPT 引爆生成式 AI 的 " 淘金热 " 时,Nvidia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场革命唯一的 " 军火商 "。

二、打造万亿财富的硅谷模式

成就这些巨富的,是植根于硅谷独特的生态系统。

首先是知识溢出效应

比如斯坦福大学。这所学府不仅是佩奇、布林等创始人的摇篮,更重要的是,它扮演了 " 思想策源地 " 和 " 人才泵 " 的角色。大学的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教授鼓励学生创业,形成了持续的知识溢出。这种产学研一体的紧密程度,是全球任何其他地区都难以复制的。

其次是资本的 " 嗅觉 " 与 " 耐心 "

沿着 280 号公路驱车不远,便是沙丘路(Sand Hill Road)。这里聚集了全球最顶尖的风险投资(VC)机构。

硅谷的 VC 不仅提供资金,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 " 聪明钱 " ——它们理解技术周期,容忍高风险的失败,并能为创业公司嫁接顶级的法律、市场和管理资源。

这种资本文化,鼓励了最大胆、最颠覆性的创新。

还有工程师文化与反叛精神:

与华尔街的金融精英文化截然不同,硅谷的核心是一种 " 工程师文化 " ——崇尚技术解决问题、数据驱动决策、组织架构扁平。同时,这里也流淌着源自 60 年代反主流文化的 " 反叛 " 血液,鼓励挑战权威、打破常规。

这种独特的文化气质,吸引了全球最聪明的头脑,让他们相信在这里可以 "make a dent in the universe"(在宇宙中留下印记)。

最重要的是,技术本身的特质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今天的财富格局,那么人工智能(AI)革命,则可能将财富集中的趋势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黄仁勋财富的戏剧性飙升,仅仅是这场大戏的序幕。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AI 是一种 " 通用目的技术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其影响力将堪比电力和互联网。它将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本上重塑生产函数。掌握核心 AI 技术(如基础大模型、算力、高质量数据)的公司和个人,将获得一个放大其智力和资本的 " 终极杠杆 "。

再加上,AI 的发展天然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更强大的模型需要更多的算力和数据,而这又会吸引更多用户,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这极有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集中化,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少数几个头部玩家聚集。

Google 台湾前总经理简立峰曾预言:" 这一次的 AI,会让 1% 的人拥有 99% 的财富。"

而且,科技财富的累积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黄仁勋的身家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数十倍,就是一个明证。

硬币的另一面是巨大的波动性,公司市值可能因一次财报不及预期或一项监管政策而蒸发数百亿美元。

这是一种与技术突破、市场情绪和宏观政策高度绑定的 " 动态财富 "。

三、硅谷折叠

但问题是,当如此惊人的财富高度集中于一个微小的地理单元时,它所产生的引力不仅会扭曲经济,更会撕裂社会结构。

圣荷西州立大学人权研究所发布了《2025 硅谷痛苦指数》(Silicon Valley Pain Index),报告显示,硅谷的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两倍。

0.1% 的家庭拥有 71% 的财富,0.01% 的家庭拥有 15% 的财富,最富有的少数家庭(报告指仅 9 个家庭)掌握的财富,甚至超过了底层数十万家庭的财富总和,而超过 11 万户家庭几乎没有任何净资产。

咱们放在具体的语境下理解就是:

当一位科技巨头的股票上涨 1% 时,其个人财富的增量,可能就超过了一个普通社区所有家庭资产的所有总和。

更要命的是,科技财富的涌入,将本地的生活成本推向了一个又一个 " 高峰 "。

2025 年的数据显示,一个四口之家在圣塔克拉拉县的年收入如果没有达到 15.955 万美元(113 万人民币),就会被视为 " 低收入 " 家庭。

人民币换算下来的确很多,但是硅谷有自己的美元——因为在这里,想要租一套两居室公寓,年薪至少需要 12.5 万美元。

所以你可以经常看到一些超现实的场景:

全球顶尖的 AI 科学家,他的孩子所在的公立学校可能因为经费不足而无法聘请足够的艺术老师;

为科技公司提供餐饮服务的厨师,每天需要忍受超过三小时的通勤,因为他无法负担公司方圆 50 英里内的任何一处住所;

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豪宅旁,可能就停着一辆住着无家可归者的房车。

这里,随时都在 " 硅谷折叠 "。

造成 " 硅谷折叠 " 的一个根源是:

天文数字的财富,并未能(或者说不能)自动转化为一个更美好的公共社会。相反,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 " 外部性 " 成本。

飙升的房价是所有矛盾中最尖锐的一点。

住房在这里已经脱离了其居住属性,彻底沦为一种金融投资品。

尤其是 " 邻避主义 "(NIMBYism, "Not In My Back Yard")的盛行,富裕的城镇利用严苛的区划法(Zoning Laws)严格限制新建住房,以维护其社区的 " 独特性 " 和房产价值。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道道无形的墙,将中低收入阶层物理性地排除在外,加剧了社会隔离与阶层固化。

而且很多人不理解的是,硅谷人很富,地方政府的财政却常常捉襟见肘。

这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 1978 年通过的《加州第 13 号提案》(Proposition 13)。该法案严格限制了房产税的增长率,规定税基仅在房产易手时才能重新评估。

也就是说,像巨富埃里森这样长期拥有房产的业主,其缴纳的房产税与其房产的真实市场价值严重脱钩。这项旨在保护老年房主的政策,如今却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核心税收来源,直接导致对公立学校、公共交通、图书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长期不足。

最终,随着生活成本的攀升,那些无法直接参与科技财富创造的群体——艺术家、教师、小企业主、社区工作者——正在被系统性地 " 挤出 "。

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需要多元的人群构成。

如今的硅谷,正逐渐演变成一个只有科技精英和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底层人员的 " 哑铃型 " 社会,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和内生韧性正在悄然流失。

四、科技慈善?

面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硅谷的巨富们也给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科技慈善 "

比如,以马克 · 扎克伯格和其妻普莉希拉 · 陈成立的 " 陈 - 扎克伯格行动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 CZI)为代表,一种新型的慈善模式应运而生。

CZI 并非传统的非营利基金会,而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LLC)。这种架构使其可以更灵活地进行风险投资、政策游说和直接捐赠,旨在用运营科技公司的方式——强调数据、效率和规模化——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如疾病治疗和教育改革。

但是,这种 " 慈善资本主义 " 模式引发了深刻的争议。

批评者认为,它使得极少数未经民主选举的科技精英,能够凭借其几乎无限的财力,深刻地影响甚至主导公共政策议程。当扎克伯格决定投入数十亿美元来 " 治愈所有疾病 " 时,这个宏大的议程由谁来监督?其优先顺序是否反映了最广泛的公众利益?

这模糊了慈善与政治的边界,可能对民主决策过程构成潜在侵蚀。

更尖锐的问题是,这种慈善在多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其商业模式本身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例如,当 Facebook 因其在信息传播、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而备受指责时,CZI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善举,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修复公众形象的 " 危机公关 " 角色?

毫无疑问,这些慈善投入是有意义的,但当财富的权力大到可以自行定义和解决社会问题时,普通人又真的有改变的力量吗?

再让我们回到加州中半岛那片宁静的山丘。

山顶上的那五个人,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在事实上,成为了这个时代的 " 社会工程师 "。他们开发的算法,决定了我们看到何种信息;他们构建的平台,重塑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他们对未来的投资,正在设定人类下一个十年的技术议程。

这种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商业的范畴。

因此,社会有理由向他们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你们的创新,是否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其外部成本?

你们的财富,除了用于更高远的 " 星辰大海 ",是否也愿意回馈于脚下这片让你们成功的土地?

你们所畅想的未来,是否为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都预留了一个有尊严的位置?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取决于山上的他们,也取决于山下的我们——作为政策制定者、作为普通公民、作为时代的一份子——选择以何种智慧、远见和勇气,去参与塑造我们的共同未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扎克伯格 oracle 布林 浪潮 google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