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中国 昨天
日系品牌加速拥抱华为乾崑 中国技术成合资车企救命稻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CNMO 科技】2025 广州车展宛如行业风向标,众多汽车新动态、新趋势在此汇聚,折射出 2026 年车市的复杂格局。当下汽车市场消费者购车决策愈发谨慎,市场从增量竞争快速向存量竞争转变,各大车企在竞争压力下,纷纷开启战略层面的深度调整。

近期,华为系在汽车领域动作不断,再添境系列品牌。其他汽车品牌会新增品牌以扩大市场份额,还是在激烈竞争中选择减少品牌数量、聚焦核心业务?车展上,广汽丰田铂智 7、东风日产新款天籁都搭载了鸿蒙座舱,这一现象突显了合资品牌对中国技术的加速拥抱;小米汽车则发布 Xiaomi HAD 增强版,让小米成为又一个实现辅助驾驶从端到端到世界模型的车企;零跑 A10 成为全球首款 10 万元内搭载激光雷达车型,这一突破或许标志着高阶智驾将加速普及。

慢读 2025 广州车展,你会发现,这些多元的行业动作正在勾勒出 2026 年车市的核心竞争脉络——品牌布局的精耕细作、中外技术的深度融合、辅助驾驶技术的代际跃迁与硬件门槛的持续下探,有望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而本篇文章,将聚焦于 " 拥抱中国技术的合资品牌 "。

CNMO 注意到,在智能化浪潮席卷中国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传统合资品牌正加速本土化转型。2025 年广州车展上,广汽丰田与东风日产两大日系合资品牌均选择与华为深度合作——前者推出的纯电中大型轿车铂智 7 搭载鸿蒙座舱 5.0,并配备激光雷达与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后者则为燃油 B 级车新款天籁同样引进了鸿蒙座舱。更早前,东风日产已推出搭载华为鸿蒙座舱与 ADS 智驾方案的纯电轿车日产 N7,该车自 2025 年 4 月上市以来销量稳步攀升,1 – 10 月累计交付近 4 万辆,成为其新能源阵营的主力。

这一系列动作清晰表明:日系车企正从 " 技术保守 " 转向 " 开放协同 ",试图通过嫁接中国本土领先的智能生态,弥补自身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短板。

不止日系,海外品牌集体承压

日系车企选择与华为合作,最直接的动因源于日益严峻的市场压力与营收下滑。近年来,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疲软。数据显示,2025 年 1 至 10 月,本田在华销量同比下滑 20.5%,仅为 52.77 万辆,其中东风本田与广汽本田跌幅均超过 24%;日产同期累计销量 52.5 万辆,同比下降 7.5%,主力车型销量持续萎缩;丰田 2024 年在华销量为 177.6 万辆,同比下滑 6.9%,其中广汽丰田降幅达 14.5%,仅一汽丰田勉强维持持平。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场份额的加速流失——日系品牌整体市占率已从 2021 年的 21.6% 降至 2024 年的 15.8%。

销量持续下滑的核心症结在于日系车的产品迭代严重滞后于中国市场节奏。当中国自主品牌以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搭配高阶智能驾驶与快充长续航的组合拳迅速占领主流消费心智时,日系车企仍过度依赖传统燃油车布局。目前,丰田纯电车型销量占比不足 1.5%,本田旗舰纯电平台推迟至 2026 年后才能量产,日产虽推出 Ariya 等电动车型,但其智能化体验与本土新势力相比差距明显。同时,日系品牌在电动化战略上长期摇摆不定,既未坚定转型,又缺乏清晰技术路线,导致消费者信心逐渐流失。

反观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中国自主品牌,已构建起覆盖纯电、插混、增程的完整新能源体系,不仅产品力全面领先,使用成本也显著低于传统燃油车,彻底动摇了日系车 " 省油耐用 " 的核心卖点。

当然,面临挑战的并非只有日系品牌。2025 年 10 月,德系品牌在华零售销量为 30.1 万辆,同比下滑 13.5%,市场份额降至 15.6%,较 2024 年同期减少 2.1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系品牌的表现同样疲软—— 2025 年前四个月,其整体市场份额已萎缩至 4.8%。在多重冲击下,日系等合资品牌若不能加速变革、拥抱新技术生态,失去中国市场这一全球最重要汽车阵地,恐将只是时间问题。

合则两利,但挑战仍存

面对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合资品牌转型已刻不容缓。尽管自研智能化技术是一条理想路径,但高昂的研发投入与漫长的验证周期使其难以在短期内见效。在此背景下," 合资品牌 + 国产软硬件 " 的融合模式正成为一条务实且高效的现实出路。随着华为、地平线、Momenta 等中国智能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传统车企得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快速补足在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关键领域的短板。

一个典型成功案例是东风日产于 2025 年推出的纯电轿车日产 N7。该车起售价 11.99 万元,车身长度达 4930mm,轴距 2915mm,顶配搭载 73kWh 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里程超过 600 公里。虽然是日系合资产品,但其核心零部件高度本土化:电池由欣旺达供应,智能驾驶系统则与 Momenta 联合开发,采用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其中 Max 版本支持高速 NOA 领航辅助,在高速场景下可基于导航自动完成超车、变道、进出匝道等操作,体验接近头部新势力水平。上市仅 50 天,日产 N7 大定订单便突破 2 万台,充分证明了中国消费者愿意为 " 合资品质 + 国产智能 " 的组合买单。

类似的合作正在加速扩展。此前,广汽丰田也推出了 D 级纯电轿车铂智 7,开创了跨生态融合的先河——该车由广汽丰田中国工程师团队主导研发,首次在同一车型上集成华为鸿蒙智能座舱与小米澎湃 OS 生态,实现双生态无缝协同。作为首款同时搭载华为与小米技术的合资车型,铂智 7 不仅在交互体验上实现突破,也标志着传统车企从 " 制造主导 " 向 " 科技共创 " 转型。截至 2025 年 11 月下旬,其预订量已突破 5000 台,初步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市场接受度。

可以预见,在 2026 年,此类合作有望开始大规模普及。一方面,中国智能技术已获得广泛认可:以华为为例,其鸿蒙座舱与乾崑智驾系统构建了良好口碑,仅 2025 年 10 月,搭载乾崑技术的汽车销量就已突破 10 万辆;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亟需通过技术赋能重塑产品价值与品牌形象,重获中国消费者的信任。若大众、通用、现代等更多国际车企跟进,2026 年或将成为 " 国产智能赋能合资整车 " 的爆发元年。

然而这种合作模式并非没有挑战。首先是品牌认知惯性仍然存在——消费者长期将日系车与 " 省油耐用 " 绑定,对其智能化能力天然存疑,扭转心智需要时间和持续的产品验证。其次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对 OTA 迭代速度、数据闭环能力的高要求,远非简单采购模块或 " 贴牌 " 即可满足。此外,尽管华为等企业开放技术接口,但这也可能进一步压缩本就微薄的合资品牌利润空间。

因此,未来成败的关键在于合资品牌能否实现与中国智能技术的 " 深度融合 " ——不仅是硬件堆砌,更要在软件架构、用户体验、数据运营等层面形成协同。唯有如此,合资品牌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真正找回竞争力,而非沦为技术供应商的展示平台。

写在最后

合资品牌拥抱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的智能化技术,既是市场压力下的战略自救,也是对中国汽车消费新规则的重新认知。从最初的抗拒观望,到如今的主动合作,这一转变深刻折射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格局的重构。未来,汽车竞争的核心已不再是发动机与变速箱,而是芯片、算法与生态系统的综合实力。对合资品牌而言,能否摒弃技术傲慢,真正融入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深度参与本土化创新,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 2026 年及之后的激烈市场洗牌中赢得一席之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广州车展 鸿蒙 广汽丰田 东风日产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