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的被关注,也必然的被误解。
今年可能是俞敏洪的 " 水逆 " 之年。
11 月 16 日下午 6 点,正值新东方成立 32 周年纪念日,身处南极的创始人俞敏洪发布了一封题为 " 冰雪中的坚守 " 的内部信。
正是这封信,被广泛关注,也将这位花甲之年的企业家拖入了一场漫长的舆论讨伐。

内部信原文,图源小红书
俞敏洪不愿被误解,三天内两次为南极之行公开道歉,辟谣 " 到南极坐邮轮花 148 万 " 的谣言,强调此行是工作而非单纯旅游,并表示," 员工在努力工作,老板也在拼命努力 "。
他试图拆解每一个误解的绳结,但结果却被网友总结为 " 越描越黑 "。
在舆论场上,那个曾劝观众 " 别下单 "、看似与打工人站在一起的俞敏洪,如今却被指责 " 不懂共情 "。
另一边,在企业内部,那个总试图在人情与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 好人 " 老板,最终也未能留住最核心的人才,只能目送董宇辉、孙东旭相继转身离去,引起一阵唏嘘。
一次又一次,他主动或被动地站上舆论的中央。关注与争议,如同光与影般相伴相生,已成为他无法挣脱的一体两面。
来回解释,俞敏洪不愿被误解
11 月 16 日清晨 6 点,南极正是天寒地冻,俞敏洪发出一封内部信。他人在世界的尽头,心里或许还带着点期待——想看看北京的同事们读信后的反应,会不会有些共鸣,甚至是一点感动。
可这封信漂洋过海后,效果却完全出乎俞敏洪的预料。不少新东方员工正加班忙培训。鲜明对比下,网友们品出了这封信的 " 画饼 " 味道,争议像水进了热油,一下子炸开了。
舆论反弹得厉害,显然给俞敏洪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他坐不住了,三天里,接连两次公开道歉,几乎是把外界的质疑一条条拎出来回应,生怕漏掉什么。
头一回道歉,他试着澄清几个误会:比如去南极坐的邮轮,有人说花了 148 万,他解释实际是 20 到 25 万;对于员工在网上的吐槽,他显得挺大度,表示 " 允许员工吐槽是新东方的传统 ";他还承诺,明年要支持 10 名基层员工和 10 名优秀会员也去南极看看。
可这些解释,网友并不买账。提起明年那十个南极名额,网友直说是 " 画饼 " ——名额有限、竞争激烈,甚至被选中的员工可能还需配合公司宣传。
舆论普遍认为,俞敏洪的回应停留在表面,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让大众反感的,是老板的 " 诗和远方 " 与员工的 " 眼前苟且 " 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
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回了一封信,写道:" 您在南极看冰山,我在出租屋看数字。" 俞敏洪连续发布的南极风光视频,也被解读为 " 花式炫富 "。有评论直言:" 旅游就旅游,何必包装成工作?更别在员工面前刻意展示,徒增讽刺。"

左为俞敏洪,图源俞敏洪个人微博
这些声音,或许是俞敏洪难以接受的。他调整策略,决定再次道歉,两天后发出一封用绿色字体写的内部信——这封信像是反复斟酌过的,员工收到信已经到了深夜十一点。
这一次,他更认真地解释:并没有要向大家炫耀在南极的意思,这次到南极来,确实有一定的个人旅游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为了工作。他是应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红邀请到南极,新东方也将成立青少年探索中心,明年开启南极考察之旅。
他还特意提到,上一封信用了红色字体,被人说是 " 用员工的血汗钱旅游 ",这话他认为这样的表达不妥。他强调," 员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老板们也在拼命努力,并承担着更大风险,确保公司的正常发展,为你提供工作保障。"
尽管俞敏洪自称听到了 " 老登 " 这样的调侃,他仍坚持 " 啰嗦两句 ",呼吁员工如未放弃新东方,就有责任维护其形象;遇到问题尽量通过内部渠道沟通,而非诉诸自媒体极端表达。

第二次内部信原文,图源小红书
可惜,这番 " 苦口婆心 ",被网友总结成四个字:" 越描越黑 "。
舆论不愿听企业家讲述自身不易,认为这不过是 " 资本家的自我辩护 ";他那段对员工的喊话,也被视为说教有余,共情不足。
面对舆论的再次反弹,俞敏洪未继续道歉,至今已过去四天。
他内心或许确有委屈——从过去的人设来看,他似乎一直努力站在大众一边。
一个农村孩子,两次高考落榜,最终考入北大并留校任教,随后以 " 北大教师 " 身份创办培训班,离职后带领新东方登陆纳斯达克。
多年来,他塑造了多重形象:朴素的农民之子、寒门逆袭的典范、初代励志演讲导师,始终不离情怀与理想。
就连新东方遭遇 " 双减 " 重创、股价暴跌之后,他转型直播带货,也一度显得很 " 接地气 " ——直播首秀,他整晚不停说商品 " 太贵了 ",甚至劝观众 " 不要下单 "。那时候,很多人是真心喜欢他这个 " 老实人 "。
可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了。他无意中踩中的,是 " 打工人与资本家 " 之间那根敏感神经。
他所面对的受众,是不愿再喝鸡汤、反对内卷的年轻一代。
" 好人 " 俞敏洪,却留不下人才
对俞敏洪来说,今年似乎不太顺。
对外,他想做一个和 " 打工人 " 站在一起的企业家,可 " 南极事件 ",让他和大众之间隔起了一堵墙。
对内,他一心想扮演一位维系团队凝聚力的 " 好人 ",可一年多来,他先与董宇辉分手,后与孙旭东分道扬镳——就在这个月,东方甄选失去了这员大将。
曾经被他称作 " 铁三角 " 的三人组,如今只剩下俞敏洪自己。这局面,多少有点荒诞。
俞敏洪其实从不掩饰对这两人的赏识与不舍。他曾公开说,没有董宇辉,就没有东方甄选的爆发式成长;孙东旭离开时,他也用了类似的肯定,称他是东方甄选的创始人之一,说没有他的坚持和奋斗,就没有公司的今天。

图源东方甄选公众号
回顾导致两人离开的那场 " 小作文风波 ",俞敏洪一直努力避免 " 二选一 " 的尴尬。
他心里清楚,董宇辉是东方甄选的 " 灵魂 ",而孙东旭所负责的管理体系存在漏洞。所以风波后,他免去了孙东旭的 CEO 职务,迅速启动了全体主播的待遇调整。
但对孙东旭,他也始终都保留着位置。发视频回应时,他提到孙东旭公开董宇辉薪酬的做法不妥,但全程没有一句重话。他主动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 " 我作为董事长负有领导责任 "。
然而尽管他多方斡旋、尽力安抚,最终仍未能留住这两位关键人物。
同意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是为了给与辉同行更好的发展舞台,规避与东方甄选主账号的业务冲突,同时暂停持续的舆论纠葛。

(左起)俞敏洪、王宝强、董宇辉访谈现场,图源东方甄选公众号
而另一边孙东旭也同样不愿留下,俞敏洪曾在字里行间透露,他曾鼓励孙东旭坚持下去,甚至希望孙东旭未来合适的时候能回到管理岗位,但孙东旭经过认真思考后,还是决定离开。
这场人才流失的结局,或许早在他中庸的管理思维里埋下了伏笔。
俞敏洪的管理哲学中,中庸色彩颇为鲜明。这在中国企业家中并不鲜见——如海尔张瑞敏强调 " 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华为任正非提出 " 灰度理论 ",指出管理并非非黑即白,而在于把握动态平衡。
而在新东方历次内部矛盾中,俞敏洪也始终扮演着 " 执中而行 " 的角色,试图在各方之间寻找平衡点。
2001 年前后,新东方因合伙制陷入混乱,他与王强、徐小平的争论持续数年,令他 " 心力交瘁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管理层轮值制,然而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直到他决定推动新东方上市。
同一时期,面对股权与管理分歧,俞敏洪没有选择强硬对抗,而是主动提出让出 15% 股份甚至离开公司,只为 " 不让新东方散架 "。在 " 让利 " 方案被拒后,他进一步选择 " 让位 ":放弃董事长与总裁职务,仅保留股东身份。彼时,他一度在新东方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

图源新东方公众号
面对管理层分歧,俞敏洪屡屡选择折中路线,将合伙人情谊与团队凝聚力置于高位。
然而多年后,他在反思中坦言:" 上市之前那些年,我始终在利益和人情之间玩中庸、找平衡,结果搞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
于是他转而希望借助美式上市公司规则规范内部,以制度取代人情,实现自我救赎与企业顺利发展。新东方上市后,创业元老逐渐退出,职业经理人团队登上舞台——那是一个超越兄弟情谊,更多依靠制度的新结构。
可能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的 " 小作文风波 ",又把他推回了同样的十字路口。而这一次的 " 和稀泥 ",也没有换来好结局。
不仅失去两位核心骨干,东方甄选的 GMV 也从 2024 财年的 143 亿元,跌到了 2025 财年的 87 亿元。
现实或许再次提醒他:在商业的世界里,想要 " 做好人 ",往往很难。
必然的被关注,也必然的被误解
俞敏洪被推至风口浪尖,早已不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剧情。
与许多老一代企业家一样,俞敏洪曾不吝于表达尖锐观点。回顾他的言论轨迹,他曾断言 " 三星必然失败 ",也曾批评 " 拼多多、阿里、腾讯是利用人们的低级趣味牟利 "。这些言论一句比一句更具冲击力,也一次次将他卷入争议的中心。
某种意义上," 被关注 " 成了俞敏洪逃不开的宿命。新东方的体量,东方甄选的曝光,加上他个人的声名,共同把他推到了舞台的聚光灯下。
当他同时掌舵这两家上市公司,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决定,自然都会被放到放大镜下审视。

图源新东方公众号
去年他在访谈中随口一句 " 东方甄选做得乱七八糟 ",就直接导致公司股价连跌五个交易日。
而去年七月,董宇辉彻底离开东方甄选,全资接手 " 与辉同行 ",俞敏洪做出这个 " 放手 " 的决定,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小作文风波 " 之后,尽管董宇辉当时选择留下,但舆论的浪潮从未真正退去。俞敏洪自己也一直身处攻击与污名化的风暴中。
他或许意识到,只有让董宇辉完全独立运营,才能剪断两家公司之间那根敏感的舆论连线,才能避免被持续捆绑、反复解读。
那段时间,俞敏洪曾经历近两个月的煎熬期,每天仅睡三四个小时,且睡眠质量极差。他在个人公众号上坦言:" 我做新东方三十年,即使是在《中国合伙人》电影的那个故事中,我也没有经历过如此煎熬的体验,几乎到了一生之功毁于一旦的状态。"
他甚至萌生退意:" 要是我知道做东方甄选会发生这么多让我心烦意乱的事情,我绝对不会开启这个业务。"
俞敏洪已年过六十,这本该是放下重担、回归生活的时候。
可现实是,他依然像一名守夜的舵手,被牢牢绑在新东方和东方甄选这两艘大船的驾驶舱里。风浪大的时候,他连打个盹的工夫都没有。
他不能退,也退不下来。他依然要出现在镜头前,应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舆论风浪;依然要做出每一个可能被千万人审视的决策;依然要在 " 老企业家 " 的标签下,学习与新一代的员工和大众对话。
这种必然被关注的局面下,被误解也成了俞敏洪的宿命," 挣扎 " 也成了俞敏洪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