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固态电池行业迎来了新一波利好。
上周广汽和上汽两家公司,都明确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
11 月 24 日,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在 2025 广州车展透露,位于广州番禺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落成并投产。
11 月 21 日,上汽集团互动平台表示,携手清陶动力在上海安亭打造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已全线贯通,年底出样件,明年装车测试,2027 年正式量产交付。

相关产线已经落地,这无疑宣告固体电池将要进一步得到突破。
全固态电池是公认具有颠覆性优势的下一代电池技术,被业界视作解决电动汽车行业焦虑的 " 终极方案 "。
如今总算迎来爆发的前夜。
剑指 2027,千公里续航不是梦
固态电池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 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体量约 50 GWh,到 2030 年有望飙升至 500 GWh,年均增幅逾 45%;与之配套的设备需求将撬动万亿元级人民币空间。
主要是需要固态电池解渴的行业太多了。
不夸张地讲,固态电池是对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行业新一轮的动力革命。
只是目前来讲,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正是引爆固态电池爆发的引擎。
当下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 35%,上个月,中国的电车甚至超过了油车渗透率。
市场的发展,同样让用户对续航和安全的期待更是被推向极致。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买电车最怕的就是电不够用,因此才出现了增程类型车,同时接连发生的电池起火事件,更让 " 零隐患 " 成为行业必须翻越的红线。
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锂电的液态电解液与隔膜,一次性解决了这两大痛点:
一是不可燃、耐高温、抗穿刺,从源头掐灭热失控,电动车自燃或成历史;
二是可配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可以突破 500 Wh/kg,是传统锂电池的 2 倍以上。
这意味着相同重量的电池,固态电池能存储更多电能,使电动汽车续航轻松突破 1000 公里。
同时可以大幅减少充电频次,能做到 10 分钟补能 80%,续航翻倍到 1000 km,电车的补能焦虑被完全消除。
不过,固态电池的概念已经被炒作很久了,今年相关指数在资本市场甚至翻了一番了,所以到底何时会进行大规模量产落地?
多方已经明确表明,2027 年会成为一个关键节点。
和广汽类似,已经有多家车企,将 2027 年定位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或小批量生产的关键时间节点。
多家车企公布 " 固态电池上车 " 时间表:上汽、长安、奇瑞等计划 2027 年小批量量产装车,比亚迪也明确将在 2027 年左右开启全固态电池示范运营,2030 年后全面铺开。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也曾表示,目标是到 2027 年达到 7~8 分的水平,届时将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
国内固态电池赛道已分三梯队:
头排是广汽、上汽、长安等自建产线的整车厂;
中间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欣旺达等加速投产的电池巨头;
后排则是清陶、卫蓝、孚能等凭技术突围的创新公司。
三梯队技术路线与量产节奏差异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人可能很奇怪,宁德时代作为电池里面的龙头,却为何走在最前沿的却是主机厂?
而且时不时泼冷水,比如宁德时代负责人在今年半年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固态电池目前的资本热度远高于其产业热度。
言论一出,又引出了电池圈关于固态电池的讨论。
其实还是背后的立场问题。
整车厂的核心诉求就是把车卖出去,研发固态电池越快,量产越快,卖的速度就越快。
目前很多消费者都暂缓了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就是为了等待固态电池汽车出来。
在如今内卷的新能源市场,等等党永远不会吃亏。
而且在液态锂电池时代,新能源汽车厂家的内卷却成就了宁德时代的成功,这些车企目标就是把核心的电芯技术收回体内,减少对第三方供应依赖,夺回产业链话语权。
站在宁德时代这种电池厂角度来讲,其在液态电池已经让它赚得盆满钵满了,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巅峰,维持如今的局面似乎也不错。
毕竟,在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与份额,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内燃机最先出现于英国,但是在法国与德国才得以光大。
主要就是路径依赖,英国蒸汽机太成功了,让大不列颠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这种利益深绑,让其无法自拔。
如今来看,这种路径依赖习惯存在于人类的方方面面,商业也不例外。
而且技术的更新会引起行业的变动。
像如今的固态电池技术,就分化为三种,分别是氧化物体系、硫化物体系、聚合物体系,三者各有优劣,但不一定未来谁能成为主流路线。
当年宁德时代能崛起,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技术卡为准,当时放弃了磷酸铁锂,全力押注三元,然后直接享受最高档补贴系数,出货量大涨。
根据天眼查 APP 显示,宁德时代前三季度营收 2830 亿,净利润 522.97 亿,毫无疑问的行业巨头。

即使如今产能过剩的阴影已笼罩行业,但宁德时代丝毫不受影响。
除了宁德时代以外,二线的电池厂商基本都处于产能过剩阶段。
2025 年国内动力电池规划产能超 4800GWh,但实际需求仅 1200GWh,结构性过剩危机迫在眉睫。
像欣旺达,尽管有着消费电池作支撑,但动力类电池产能利用率从 2022 年 83.5% 跌至如今 50% 左右。
所以二线以及中小厂商们,以及日韩的电池厂商,都将固体电池视为缩小跟宁德时代换到超车的机会,所以他们更有干劲。
像欣旺达 2026 年就计划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
此外,固态电池的出现会影响行业液态电池的产能, 到时宁德时代不得不转换。
正所谓船大难掉头,所以宁德总是泼冷水,更多称固态电池没有那么快,要 2030 年才能量产,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是因为宁德时代的液态电池产能最大。
最近宁德时代也官宣 "2027 年量产固态电池 ",其实也是被产业节奏倒逼提速,电池厂和整车厂需求叠加,把时间表不断往前逼。当产业链共识锁定 2027 年量产,2026 年就必须完成设备、材料、工艺的最后定型和规模部署,这场升级已不由任何人 " 愿不愿意 ",只能全力冲刺。
固态电池值得等吗?
看到这,等等党们是不是觉得可以再等一年?
但是笔者还要泼一盆冷水。
尽管固态电池被广泛认为是 2027 年将 " 上车 " 的革命性技术,但它真正走向大规模普及仍需时间。
若你近两三年有换车计划,可以关注,但不必急于入手。
不过,作为新技术,固态电池会和智能驾驶一样,2027 率先装车的会是高端纯电汽车。
2027 年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大概率是高端纯电,比如广汽明确的昊铂品牌,"1000 公里续航 +10 分钟快充 " 会成为其未来核心卖点。
目前昊铂 HL 售价在 27 万— 32 万元之间,未来搭载固态电池后价格只会更高。
虽然 2027 是拐点,但买得到和买得起之间依然有鸿沟。
如果你是高端玩家,愿意为高端电池付溢价,那无所谓。
又或者对安全冗余极度敏感、甚至有执念的群体,像载娃家庭、政企高管通勤,对 "0 自燃 " 有刚性需求的,也可以早买早享受。
但对于以代步为主,追求性价比的群体来讲,恐怕要等更长时间。
据上证报,上海有色网电池分析师杨朝兴表示 " 中试线是连接研发实验样品与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必经之路,核心作用是验证产品量产可行性、成本控制能力、批次稳定性、性能表现以及是否符合下游应用需求。"
从实验线走到中试线再走到量产线,产能要翻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中试到量产最快两年最慢五年,算下来得到 2030 年之后,车企之间竞争白热化,价格才会慢慢便宜。
另外一点,价格高主要是固态电池如今成本太高了,也只有高端车型才具备消化溢价空间。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液态锂电池成本 100-150 美元 /kWh,全固态电池成本在 400 — 800 美元 / 千瓦时,是液态电池的 3 — 5 倍。
目前固态电池哪怕按最低 1.5 元 /Wh 计算,一度电也要 1500 元,高端方案更达 5 元 /Wh,一度电就要 5000 元。
以 50 kWh 电池包为例,液态整体物料成本约 4-5 万元,整车可落在 12-15 万元家用区间;换成固态,光电池就要 7-8 万元,整车售价势必突破 20 万元,因此早期只能由高端纯电车型率先消化。
而且多花几万买块电池,说实话不如买个更高配置的车 ……
具体讲,横在固态电池成本上的有三座大山。
一是关键材料价格昂贵,像硫化物电解质作为主流技术途径之一,原材料硫化锂价格极高,2025 年约 6000 — 50000 元 / 千克,占电解质成本的 82%。
二是制造工艺复杂,设备投资大。
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与现有的液态电池生产线兼容度不足 50%,需要全新的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投资巨大。
三是良品率低,单位成本高。
曾有业内人透露,目前固态电池的良品率在于 30% 左右,远低于液态电池 95%,导致单位成本进一步上升。
同时工艺稳定性较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这些问题都是急不来的,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
最主要的是市场需求扩大,利用市场把整体成本降下来。
这一点行业也很有经验。
2010 年液态电池还要 1.2 美元 /Wh,折合人民币八千多元一度,是现在的十几倍;能把价格压下来,全靠手机、平板这些消费电子海量订单把规模做大,到 2021 年就跌到 130 美元 /Wh,便宜了一个数量级。
如今会不会出现相似的曲线救国道路?
借助无人机、手机等这些对电池价格不敏感的产品开刀,用它们的销量把固态电池成本摊薄?
正如前文所说,除了汽车行业需要固态电池,低空飞行领域、具身机器人、低空飞行领域也迫切需要。
特别是低空飞行领域,汽车锂电池着火,尚且能跑出来,低空无人机着火,危险性更大。
这些市场本身价值高、对价格不敏感,不像汽车那样斤斤计较;如果低空飞行器和具身机器人需求爆发,固态电池成本可能会更快地被拉低。
总体讲,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这几年的趋势已经板上钉钉了,有意思的是传统油车未来还会存在吗?
今年余承东等许多大佬都在说要加速淘汰油车,而固态电池出现后,油车在补能、续航、安全上的护城河将会进一步拉低,再过个几年,电车智能驾驶再有所突破,二者形成合理,油车会不会迎来真的总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