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33分钟前
扭盈为亏,李想重回“创业模式”迎战寒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11 月 26 日晚 8 点,理想汽车召开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与往年不同,创始人李想一改往日自信满满的形象,开场便直面现实:"2025 年第三季度,也是理想汽车面向第二个十年的第一个季度,我们经历了产品周期、公关舆情、供应链爬产、政策变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份严峻:营收 274 亿元,同比下滑 36.2%;净亏损 6.24 亿元,由盈转亏;毛利率仅 16.3%,较去年同期下降超过 5 个百分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预计第四季度交付量将继续同比下降 37% 至 30.7%。

扭盈为亏

理想汽车的三季度财报,多个核心指标都在下滑。

营收与交付量双双大幅下滑,274 亿元的营收和 93211 辆的交付量,同比跌幅均超过三分之一,显示公司市场基本盘正急剧收缩。这已不是个别产品的失利,而是系统性挑战。

盈利能力的断崖式下跌更令人担忧。 毛利率为 16.3%,同比下滑 5.2 个百分点,环比也下降 3.8 个百分点。更为关键的车辆毛利率仅为 15.5%,与去年同期 20.9% 的高点相去甚远。这背后是两大因素的叠加:一方面,为应对市场竞争而采取的 " 以价换量 " 策略,侵蚀了单车利润;另一方面,规模效应的减弱,使得成本分摊更为困难。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金流状况的急剧转变。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 74 亿元,自由现金流为负 89 亿元,较去年同期的正值大幅恶化。

首席财务官李铁表示,这一变化主要受季度交付量下降和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的影响。他补充说明,目前应付账款结算账期为 60 天,支付方式均采用电汇或银行承兑汇票,以保障流动性。

10 月 23 日晚,一台 2024 款理想 MEGA 在上海起火。事故发生后,理想汽车主动召回了 11411 辆相关车型。据李铁透露,MEGA 召回导致的成本约 11 亿元,已在第三季度计提。" 我们正全力生产电池以满足召回需求,这也导致了 2025 款 MEGA 交付量的下降,因为我们将大部分电池优先用于更换 2024 款召回车辆。"

告别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业本色

面对业绩滑铁卢,李想直指问题的核心——过去三年错误的组织模式选择。

" 过去三年,我们非常努力地让自己变成职业经理人的治理体系,在真实的体验和落地后,我们认识到这让我们变成了越来越差的自己。" 李想在财报会上坦言。

李想分析了两种管理模式的适用条件。职业经理人模式需要行业和技术周期相对稳定、企业行业地位领先且稳固、创始团队动力不足三个条件。而当前理想汽车所处的环境恰恰相反:行业和技术周期发生巨变,行业格局不确定,创始团队依然充满动力。

" 英伟达和特斯拉今天仍以创业公司的方式管理,如果全世界最强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最擅长的方式?" 李想反问道。

基于这一认知,理想汽车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坚定地回到创业公司的管理模式,核心聚焦四件事:更多的深度对话而非汇报;聚焦用户价值而非简单交付;持续提升效率而非占有更多资源;识别关键问题而非创造信息不对称。

这一组织重构,标志着理想汽车正式告别了过去三年模仿传统车企的治理体系,重新拥抱其赖以起家的创业文化。

在明确组织路线后,李想进一步阐述了理想汽车对未来产品形态的重新定义——汽车不应仅仅是电动车或智能终端,而应该是 " 具身智能机器人 "。

李想尖锐地批判了当前行业的产品思维局限。如果产品停留在 " 电动车 ",竞争就会陷入参数大战;如果选择做 " 智能终端 ",就会沦为智能手机功能的重复建设。

" 这些投入对用户价值的提升非常有限,甚至是企业的自娱自乐。" 李想直言不讳。

他提出了第三条路径:让车变成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产品,即机器人。"《变形金刚》明确的告诉我们,机器人的最大分类就是两种形式:一种像人一样,一种像车一样。"

李想描绘了汽车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具备 " 顶级司机 " 的能力,不仅可以开车,还可以每天迎接你、帮你停车、帮你充电、给你开关车门,无微不至地为你提供便捷、体验和关怀。

" 产品的竞争是自动和主动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而这些价值会融入高频的生活和体验中,有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李想表示。

困局与新生,答案待续

这场财报会展现了理想汽车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短期业绩的大幅下滑,另一面是长期愿景的极度乐观。

现金消耗加速、主力车型老化、纯电转型受阻、MEGA 召回损伤品牌,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挑战。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的剧变也在不断挤压理想的生存空间。市场竞争正从 " 增量扩张 " 转向 " 存量绞杀 ",理想曾赖以成功的 " 增程 + 家庭 SUV" 爆款公式,在问界等竞品的智能化与产品力夹击下逐步失效;而 800V 高压快充的普及与充电网络的完善,也在削弱增程路线的用户粘性。

更严峻的是,小米、华为等跨界玩家携资本与技术入局,传统车企加速转型,行业整体增速虽仍可观,但理想却以 39% 的交付跌幅显著跑输大盘,无不说明压力所在。

在产品战略层面,转型阵痛与周期错位同样带来双重打击。MEGA 不仅市场反响平平,更因召回事件带来超 11 亿元的直接损失,严重拖累毛利率;而紧急推出的纯电 SUV i6 与 i8 虽累计订单突破 10 万辆,却受限于供应链磨合与产能爬坡,未能及时填补 L 系列老化留下的市场空白。这种 " 旧品乏力、新品难产 " 的局面,暴露出理想在从增程向纯电切换过程中的节奏失衡。

为破解这一瓶颈,总裁马东辉在回应供应链问题时表示:" 从 11 月起,为了解决产能爬坡,理想 i6 电池的供应将正式启用‘双供应商’的模式。预计明年年初,理想 i6 的月产能将稳步提升到 2 万台。

重回 " 创业公司管理模式 " 虽然听起来美好,但在万人规模的企业中能否真正落地仍需观察。

当然,机遇同样存在。李想对 " 具身智能 " 的定位,为理想汽车找到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维度。如果能够率先将汽车从 " 交通工具 " 进化为 " 服务机器人 ",确实可能开辟全新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自研芯片 M100 和开源操作系统 " 星环 OS" 的布局,也显示了理想在核心技术上的决心。理想汽车 CTO 谢炎透露:" 搭载我们自研芯片的控制器目前已经开始大规模系统测试,预计明年正式部署。"

此外,马东辉提前透露了 2026 年 L 系列大改款的亮点:回归精简的 SKU 模式,全系标配 5C 超充技术,强化豪华质感升级。"2026 年 L 系列大改款的核心,是用‘确定性的技术升级、确定性的交付节奏、确定性的用户价值’,从容回应市场的不确定性。"

面对明年购置税提高至 5% 的政策变化,马东辉表示短期市场会产生波动,但长期仍然乐观。"2026 年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可能达到 55%-60%,高端市场 NEV 渗透率会突破 60%。" 他透露,理想汽车已推出 " 安心购车方案 ",承担理想 i6 年底前锁单用户跨年交付的购置税差额,并且 2026 年款所有产品已达成新政策要求。

在财报会的最后,李想承诺以后会更多地以深度对话的方式与投资人沟通,而不是每个季度固定格式的 " 汇报 "。这恰恰呼应了理想汽车正在经历的转型。

从财务数据看,理想汽车正处于成立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从战略重构看,这可能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自我革新。  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全栈自研核心技术——理想汽车的三大选择,既是对当前困境的回应,也是对下一个十年的豪赌。

然而,对于市场而言,需要判断的是:这究竟是一家公司在困境中的无奈转型,还是一个伟大企业诞生的前夜?(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李想 李铁 供应链 职业经理人 事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