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业属性:飞控系统供应商
■估值 / 融资轮次:2025 年 4 月,边界智控官宣已完成数千万元 A+ 轮融资,累计融资数亿元
■核心竞争力:载客级适航飞控、软硬件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支持
■未来关键词:低空经济、商业化、下一代交通基础设施
黑框眼镜、纯色衬衫、清瘦身形⋯⋯初见边界智控创始人兼 CEO 翁海敏,你很容易将他归为 " 典型理工男 "。
不过,在技术之外,翁海敏藏着细腻的感性一面。他是球迷,也痴迷音乐剧和话剧,甚至经常会自己给公司视频写脚本。每年在公司的成立纪念日,他都会在公众号写下长文,记录过去一年中的触动时刻,长期喜欢的某位歌手获奖、投资人一句 " 很珍惜与您交流 " 的真诚,也都曾让他眼眶发热。
" 硬核理性 " 与 " 内心柔软 " 的交织,塑造出翁海敏独特的创业气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动力专业本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飞行控制专业的深造经历,让他曾主导或参与顺丰、峰飞、大疆等公司飞控系统研发,并与众多国际领先的航空研究机构进行深入合作。
2020 年,翁海敏携 12 位核心伙伴创立边界智控,瞄准中国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飞行控制系统的空白。如今,公司接连完成近亿元 A 轮及数千万元 A+ 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东方富海、毅达资本等,团队从十余人扩展至百人规模,成为沃兰特、广汽高域等头部主机厂的核心飞控供应商,站上量产前夜的关键节点。
翁海敏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 对话未来商业 " 栏目记者(更多内容,详见专题 | 对话未来商业记录、预见、让未来发生)专访时表示,低空经济不是一阵风,而是下一代交通基础设施。他也坦言,eVTOL 商业化不会一蹴而就。最关键的瓶颈一是适航取证,二是场景落地。基于此,他给出务实的时间表:" 最乐观估计,到 2028 年甚至 2030 年,eVTOL 出行才能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
为航空器装上 " 控制大脑 "
翁海敏话不多,一旦聊起技术,眼神便亮了起来。
对于外行眼中抽象的 " 飞控系统 ",翁海敏用通俗的比喻解释,飞控系统有点像航空器的 " 大脑 ",负责飞机的运动控制和安全决策。它汇集所有关键系统的状态信息,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做出综合判断,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环节。
这个曾经被认为是卡脖子的技术,在翁海敏的团队进入市场后,迎来了明显的突破。翁海敏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所有研发工作由中国工程师在中国完成,确保技术自主可控。虽然部分通用元器件采用进口方案,但已评估供应链安全性,他提到,公司并非追求百分之百国产,而是更重视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翁海敏与飞控的深度联结,始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实验室。" 我的导师是欧洲飞控领域权威,跟着他做项目时,才算真正摸透了飞控技术的底层逻辑。" 他回忆。
从校园到产业界,翁海敏的每一步都围绕 " 飞控 " 深耕。加入顺丰科技担任无人机研发部负责人时,国内物流无人机尚处于探索期,没有成熟体系可借鉴。" 我们相当于从零搭建研发框架,小到代码校验标准,大到场景落地方案,都要自己试错打磨。" 翁海敏表示,他带着团队从赣州的物流试点起步,逐步拓展至医院疫苗配送等民生场景,最终推动国内物流无人机首个大规模商业应用落地。
离开顺丰后,翁海敏出任峰飞航空科技 CTO,技术视野回归到在德国留学期间的载人飞机领域。2020 年 11 月,翁海敏决定自己创业," 当时国内 eVTOL 产业已经起步,但核心飞控系统在国内比较空白,这既是行业短板,也是我们的机会。" 翁海敏提到。
他迅速集结 12 位合作超过五年的老搭档,这些伙伴曾与他共同参与过多款 eVTOL 从首飞到商业化的全流程。" 作为核心系统供应商,早期竞争力关键在技术和产品,而这正是我们最擅长的。" 翁海敏告诉记者。
边界智控的过去 5 年正是国内低空经济逐渐升温的 5 年,2024 年," 低空经济 "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定义为 " 新增长引擎 "。
根据官方信息,边界智控已完成四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东方富海、基石资本、毅达资本等机构。翁海敏提到,投资人对于低空经济领域创业公司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早期投资人关注公司创始人和创始团队潜力,中期投资人主要看客户验证与产品落地,后期则关注市场规模与增长可持续性。
" 融资路上折磨很多,可这也是创业的一部分,我依然不愿放弃追逐美好与意义。" 一年前,翁海敏在公司四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公众号中写道。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 eVTOL 已经接近从 "0 走到 1" 的阶段,走过这个阶段,eVTOL 从 1 到 100 的潜力将远远大于路面交通和轨道交通,因为 eVTOL 不依赖于路面的基建限制,可以上限更高。" 行业可能对于早期 0 到 1 的估计都太过于乐观,但是对 1 到 100 的估计都有点保守。" 翁海敏表示。
eVTOL 创业破局:早期开放共创 VS 后期头部集中效应
" 因为早期国内做 eVTOL 的公司并不多,所以创业前期我们和合作伙伴的关系都不是简单的‘甲方提需求、乙方做产品’,而是一起解决问题。" 翁海敏表示。
创业半年,边界智控就迎来首个重要客户。" 当时国内 eVTOL 研发才刚开始,客户对于飞控系统的需求保持开放的态度,供应商可以深度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和确认。" 翁海敏回忆,双方没有急于推进项目,而是先开启需求共创。" 他们的大方向都是确定的,关键的需求他们是知道的,不过细节上的技术方案和具体参数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快速闭环迭代来实现。" 翁海敏表示。
今年 10 月,边界智控刚刚与新的重要客户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长期的合作和打磨后,边界智控将为该客户提供一套完整的飞控系统解决方案,包括其自主研发的飞控产品,并深度参与到客户飞机的研发、适航、量产及售后全生命周期中。在这个过程中,边界智控通过 " 共创 " 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翁海敏表示,飞控系统属于高壁垒领域,需具备技术认知、产品积累,在合适的合作时间窗口切入,并在实际的项目中得到验证。
早期客户处于科研探索阶段时,大部分 eVTOL 主机厂可以接受产品仍处于科研阶段的供应商,新兴的供应商有更多的机会;后期竞争日趋激烈 eVTOL 主机厂则倾向选择已有验证过的产品的成熟供应商,形成头部集中效应。
当被问及国内同类竞争对手时,翁海敏坦诚又自信:" 目前我们的技术成熟度最高,产品也在客户的机型上被验证,适航进度也是最快的,暂时处于领先的位置。" 他同时提到,目前公司已启动自建产线计划,以满足客户的供应需求,确保质量控制、数据追溯和持续交付能力。预计未来一两年将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很多新玩家低估了 eVTOL 的 " 航空属性 "
回顾从 2020 年创业至今的行业历程,翁海敏有着清晰的时间线梳理。
2020 年,国内 eVTOL 公司屈指可数,行业整体偏谨慎;2021 年,受国外企业上市刺激,国内创业公司扎堆涌现,资本开始密集入场;2022 年,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和研发受阻、项目延期,行业进入短暂调整期;2023 年,低空经济政策破冰,多地出台试点方案,客户陆续实现机型首飞,行业重新回暖;2024 年,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与资本双重加持,行业热度达到新高峰。
在他看来,热度背后也有隐忧。
" 很多新玩家低估了 eVTOL 的‘航空属性’。" 翁海敏强调,eVTOL 的核心是 " 航空器 ",而非普通科技产品," 汽车和无人机行业的都十分注重功能丰富度和产品的性价比,但 eVTOL 首先要满足民航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比如飞控系统的响应延迟必须控制在预设的周期内,故障诊断与处理要在可预测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都是不能妥协的底线。"
对于低空经济的未来,翁海敏始终保持理性判断:" 很多人觉得它是‘风口’,但在我看来,它更像下一代交通基础设施,需求是确定的,但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必须稳扎稳打。"
他认为中国企业具备 " 弯道超车 " 的优势:一方面,国内工业体系能支撑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部分产品性能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另一方面,新一代工程师既有国际视野,又有自主创新能力,不再盲目依赖国外技术。
但他也坦言,eVTOL 商业化不会一蹴而就。最关键的瓶颈有两个:一是适航取证,需要向相关方表明过程符合性,并进行严苛的符合性验证;二是场景落地,低空交通管理体系、起降点布局、运营模式等,都需要跨部门协同探索。基于此,他给出务实的时间表:" 最乐观估计,到 2028 年甚至 2030 年,eVTOL 出行才能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在这之前,行业需要耐心打磨技术和产品、完善生态。"
回顾创业经历,翁海敏的每一步都踩在 " 技术本质 " 与 " 行业需求 " 的交点上。当被问及创业初心时,他的回答依旧带着潮州人特有的务实:" 没什么宏大目标,就是想把飞控这件事做好,让国内 eVTOL 有靠谱的‘中国大脑’,也让低空经济能安全、健康地发展。" 这份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坚持,或许正是他能在飞控系统这个 " 人迹罕至 " 的赛道上走得稳健的关键。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