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讲坛 12小时前
史伦:从0到1,解读影响东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基因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他用232天全程无飞行重走丝绸之路,从东方到西方,再搭乘横渡北大西洋航线走遍北美大陆,他用速写记录世界建筑史的同时,也发现了影响东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基因密码。

史伦

建筑师、策展人

著有《速写本上的世界》、《环美建筑日记》等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史伦,是一名独立建筑师,也是策展人,同时偶尔也写几本书出来,最近出了一本书叫《速写本上的世界》。这本书中,我着重探讨了东方和西方建筑之间的关联。

接下来我们要聊建筑了,大家可以告诉我,这是一座东方建筑还是西方建筑吗?西方建筑,非常明显的是一座西方建筑。

我们再来看一张,这个是东方建筑还是西方建筑?东方建筑。一目了然,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从外形上就有很多的元素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一座建筑,它是西方建筑还是东方建筑?大家是不是说不出来了,现代建筑,大家会觉得是现代建筑。在当前地球上面,我们绝大多数的建筑,都是这个类型,但是如果真要说东方还是西方,我们还真说不出来了,我们统称它就是现代建筑。

这个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刚刚看到两种东方和西方的建筑,是如何都走到了这条路上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我很好奇,作为一个建筑师,作为一个建筑从业者,我一直很想弄明白,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怎么样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而对于说我们现在所流行的现代建筑而言,它的建造理念,还有建造逻辑,是更契合于西方建筑还是东方建筑,这些问题带着我想去上路探索答案。

于是我就展开了一次为期232天的旅行,我通过5万公里的旅程环绕过整个地球,最后给刚才的问题找到了一些答案。

第一步从北京出发,来到了山西的大同,来到了五台山,到了我的家乡长治。我们知道山西的古建筑是非常有名的,于是在旅途当中我看到了很多,让我觉得非常震撼的古建筑。

相信大家对这座建筑也不陌生,这是著名的应县木塔。在应县木塔上面,我们看到一层一层的屋檐伸出来,然后屋檐下面的部分,大家可以告诉我是什么吗?斗拱,这个斗拱在建筑上面,是不是成为我们视觉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元素?无论是屋檐下面,还是出挑的阳台,古建筑里叫平座,下面的斗拱,一层一层的在这建筑上面,形成了我们最主要的视觉元素。

我们有想过斗拱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吗?它是为了让建筑显得美观吗?还是说它真的有一些实际的功用?我们看到斗拱在这建筑上面一层一层咬叠起来,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的,组成了建筑立面上的主要元素,斗拱也被认为是我们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精髓。

离开应县木塔之后,我们来到五台山,看到了这座南禅寺大殿,这座建筑也被公认为,是当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它的建成距今已经一千二百多年了,这座建筑也是具有着非常明确的斗拱结构。

有学者做了一些解剖,我们看到建筑里面的形式,是由木柱支撑的,它的墙体是都不承重的,这个也是我们中国古建筑一大特色。尤其看到建筑的梁架体系,是非常明朗非常清晰的,在里面每一根椽子,每一根梁,都发挥着它们的结构作用。

而建筑的屋檐就这样伸出来,像一个大的帽檐一样的扣在上面。从立面上看的时候,它又很像一只飞鸟飞上天空。从下面看整个空间里面,又是非常开阔,没有一堵墙在里面横着,隔断这个空间,空间是可以让我们来自由的划分,自由的来利用的。

所以说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这种所谓的框架结构,让建筑的墙体可以很自由的去分割。建筑的外立面,我们看到在该开门的地方开门,在开窗的地方开窗,不需要开窗的地方,我们就把它封起来,完全是一个根据我们的使用需要,去形成的建筑形态。

我们从屋檐下面仰望的时候,看到南禅寺大殿的斗拱,还有它的飞檐,整个的形态是没有一丝一毫的装饰的,而看到内部空间也是非常明确。所有建筑上面的结构体系暴露在外,本身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

我们又来到了佛光寺大殿,在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我们看到整个的屋檐跟南禅寺大殿一样的,出挑的非常的深远,下面的斗拱体系也是非常精美,非常耐看的,里面没有任何的一丝装饰,完全的是一个结构体系。

在佛光寺大殿里面,我们看到斗拱的形态也是非常硕大的,在早期的中国古建筑里面,斗拱本身就是建筑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大家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一根柱子,把屋檐伸出来,而是用了斗拱去一层一层的造型呢?

我们知道这个建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面,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它们是如何的保持建筑屹立不倒呢?是因为所有的这些结构咬接,这些构件之间的缝隙,在地震波来临的时候,可以形成很好的抵抗,把地震波给抵消掉。所以说我们虽然看起来是很漂亮的斗拱,实际上它们是有很强的结构功能,可以阻挡地震波对于建筑的破坏。斗拱除了美学价值之外,更多的是实用价值。

除了佛光寺大殿之外,我们又来到了山西运城的永乐宫。永乐宫曾经是在1950年代的时候,因为兴建三门峡的水利设施,进行了一次整体的搬迁,而永乐宫的搬迁是怎么样完成的?是因为它所有的斗拱和梁架,都是可以拆下来的,我们把所有这些木结构拆下来之后,编好号,然后又换到另外一个地方,把它们原封不动的可以拼起来,像搭积木一样的。大家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们当前非常流行的一个装配式建筑的理念?我们中国的古人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用我们的古建筑实现了,高度的预制化,装配化的模式。

我们中国的古建筑,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人经过漫长的探索,他们发明出来的一种,让建筑如何更好地屹立于天地之间,对自然环境,地球的引力,对于风、对于雨、对于阳光、做的最优解答。所以说我们中国的古建筑,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摸索清楚了这套体系。后来我又继续向西去探索有怎样的建筑,是怎样的影响了后来的一些世界建筑的发展。

于是我离开了山西之后来到了西安,在西安我用无人机拍摄了这样一个画面,西安大明宫的遗址。我们今天看到含元殿,还是非常壮阔的一个建筑遗址,含元殿的形态我们可以看一下,中间是一个主殿,两侧是这样伸出来的环抱形的形态,大家可能也觉得熟悉,在我们北京的午门就是这样,对不对?这样的一个形态,其实也构成了东方建筑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形态。

在后来我继续西行的途中,我来到敦煌的时候,又看到了这个形态。在第一百七十二窟,这样的一张壁画上面,我们看到这个形态又一次得到了演绎。

旅行继续着,穿过了茫茫的中亚,来到了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我看到了这样一座建筑,它是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们看到走进去的时候,整个建筑的空间是非常宏阔的,精美的穹顶,到处的壁画让我觉得非常的震撼。

可是当我用无人机飞到外面去看这建筑的外形的时候,有一点小失望,相比于它内部的精湛技艺,整个内部非常空阔的体系,外观上又是非常臃肿,非常庞杂的。为什么?为了要实现内部空间的疏朗,建筑外部不得不去做很多支撑,在外面去做辅助,让建筑屹立不倒。经年累月的补充建设,让建筑就形成了非常臃肿的体态。

旅行继续继续往西走,来到了雅典,继续来到了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的一座教堂,我们看到内部的空间依旧是非常的华丽,非常的精美,当走到外部看的时候,却是这样的一个面貌。

这座教堂的外观为什么这样子呢?我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它其实根本就不算完工,当年修完里面之后,外面就晾着了。

原来欧洲的教堂在建设的时候,并不是里外一起去施工的,尤其是看到著名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它的外立面其实在曾经漫长的时间里面,也是像左图这样的一个形态。后来也是经过了大量的装饰雕刻,像装修一样的把外立面整个装饰了出来,更多用的是一种装饰语言,去弥补建筑本身的遗憾。

在佛罗伦萨当时我又看到一本书,上面画的应县木塔的一个解剖图,我们看到左图是西方的建筑师所理解中的应县木塔,把我们刚才讲过的最重要的斗拱、结构,这些部位全部做了简略,他们留白了。而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却是他们认为最主要的部分。

刚刚听了我的讲解,大家应该知道对于中国古建筑来说,我们最核心的部分是哪里?是斗拱,是结构,对不对?所以说在我们东方建筑师的理解里面,我们会更好的把右图这样的一个形态呈现出来,是更多的斗拱,结构这样的体系,我们在乎的是中间的关系,其实真正表达的就是我们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这是一种东方和西方建造思维上的,一种非常巨大的不同。我们欣赏古建筑的美,很多时候就是在欣赏人类在探索和大自然共处的过程当中,它所产生的这样一种智慧之美。

我们从欧洲继续乘坐轮船,穿过了茫茫北大西洋之后,来到了纽约,继续穿过美国大陆,来到了芝加哥。在芝加哥行走的时候,我无意的发现了这样一座建筑,它是在二十世纪初建造的,它的名字叫罗比住宅。

这座建筑的形态,我们远看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它有一个长长的屋檐伸出来,屋顶又是坡屋顶。当走近看的时候,我们更能看得到,建筑外立面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建筑伸出屋檐的形态,是不是让大家想到了什么?好像是我们刚刚看过的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我们中国古建筑的感觉,而在那个时期的美国建筑里面,算是鼻祖去使用这样的一个形态的。

我就好奇这座建筑的建筑建筑师,是不是一个非常迷恋中国文化的一位建筑师,他把中国建筑的形态,运用到了他的设计当中呢?于是我走进这个建筑看里面的空间,看到空间里面也是没有太多的墙体的,它也不太去依靠墙体去承重,更多的是把这个空间让出来,做一个开放的灵活的模式。

在这里面我似乎看到了一些我们中国古建筑的影子,在那个时期的美国是非常鲜见的。好奇心带着我去探索,我想去了解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了这位建筑师去发展这样一套体系。我后来查了资料之后发现,这位建筑师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曾经来到了哥伦比亚世博会,他看到了一座建筑,启发了他。

这座建筑是什么呢?这是一座来自日本的建筑,当时世博会上的日本馆。这位建筑师当时在看到日本馆之后,他是非常兴奋的,认为整个建筑的屋檐太美了,伸出来这么远的屋檐,下面的建筑的结构又非常清晰的表露在外,不加任何的装饰,建筑的空间也是非常疏朗开阔的。

这位建筑师他的名字叫赖特,如果大家不知道他是谁的话,我给大家再看一张图,大家就明白了,是著名的流水别墅的建筑师。

后来这座建筑让我又开始寻找更多资料,当时启发赖特去进行创作的世博会的日本馆,它是仿照了一座日本建筑去建设的,我就循着这个路径继续去寻找,这个建筑究竟是什么。

于是我又穿过了北太平洋来到了日本,在日本的京都,看到这样一座建筑,名字叫平等院凤凰堂,这座建筑在日本的日元硬币上背面是有的。当我们站在这个建筑前面的时候,我们看到它的形态,中间是一个主殿,两边伸出两个侧殿环抱的模式。我们看到这建筑的形态之后,会不会想起一些曾经我们所见的建筑?我们曾在西安见过的大明宫的含元殿,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模式?包括我们在敦煌壁画里面所曾见到的这样一个模式,是不是又一次被日本人演绎了出来?

我们还有在日本的奈良,又看到了另一座建筑,这座建筑名字叫唐招提寺金堂。看到这个形态大家是不是也想到了之前,给大家看到过的一个经典的建筑,我把它的模型放出来看,大家是不是觉得非常相像?这座建筑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而唐招提寺金堂的形态,为什么跟佛光寺大殿长得这么像?

曾经在建造唐招提寺金堂的时候,建造的匠人,还有主持这个项目的人都来自我们的中国。

曾经东渡的鉴真和尚,把一批匠人带到了奈良,用唐代的建造技术,建起了唐昭提司的金堂,所以有了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画面。唐昭提司的金堂,除了跟我们的唐代建筑很像之外,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它其实也有很多变化。因为唐代建筑相对来说,在一个比较安全的自然环境当中,跟日本多地震的环境,还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日本建筑师在长年累月的建造当中,他们去摸索,最开始的鉴真和尚在建造这个建筑的时候,他是用了非常简单的,非常明朗的唐代式的建造体系去做的,整个结构非常清晰,不额外加任何的装饰,形态非常的简练。可惜日本的地震太多了,他们需要在面对地震的时候,为这个建筑做更多的加固。所以经年累月的改造,让日本人在建筑里面不停的增加木结构装置,斜撑,杆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堪入目了。

太丑了怎么办?他们在下面加了一个吊顶,把上面的东西全遮在上面去了,下面就是露出来让人能看的,觉得还挺好看的部分,这就是日本建筑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一个常态。他们并不会太去遵守,建筑本身结构的本真性,他们会去做很多的伪装在里面。

我们看到唐朝提寺的金堂,有一个模型在它的大殿里面放着,能够直观地反映到结构层层叠叠,经年累月改造之后的形态。

后来我对比了一下,唐昭提寺金堂的模式和我们的南禅寺大殿的模式,我们中国古建筑里面,更多的是遵循非常清晰,非常明朗的体系,它们有着巨大的不同。

后来我又来到了京都著名的庭院桂离宫,当我行走其间的时候,我也感悟到了很多东方艺术,东方建筑之间的一些哲思。于是查了一些资料之后,发现曾经在七十年前,就有一位建筑师来过桂离宫了,他是谁?他是画面上回头的这位先生,他的名字叫格罗皮乌斯。

如果说大家对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的话,我给大家看一座建筑,他的著名代表作或许大家会有所概念。他的著名代表作是这样一座建筑,如果你们还不知道这个建筑是什么的话,我把它的名字放出来,它叫包豪斯,格罗皮乌斯先生是包豪斯的创办者,同时也是这座建筑的建筑师。

曾经我们的现代主义建筑,就是由格罗皮乌斯先生所推动,所发展的。格罗皮乌斯先生曾经到了桂离宫之后,他兴奋地写了一封明信片给到他的朋友。

后面的文字我们翻译过来,我可以简单为大家读一下: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一切,在古老的日本文化中存在着相似之物。当你置身于这样一个有两千年历史,充满着文化智慧的空间中,你将会同我一样兴奋。在我所知的范围内,日本建筑是最好,最现代的,而且是真正预制的。日本凭着绝对的,独特的天赋,走在了前头。

大家看完这番话有什么感慨吗?刚才我们看到了中国古建筑和日本古建筑之间,它们巨大的一个差别。我觉得非常感慨的是格罗皮乌斯老先生,他是非常有智慧的,因为他在写这段话的时候,他中间加了一句:"在我所知的范围内",当年他是没有机会来到中国看古建筑的,我相信当年如果格罗皮乌斯来到中国看古建筑的话,他会把这句话用在中国建筑上。所以说,我们中国的古人,很早就探明出来这样的一种非常现代,真正预制化的建筑模式,而这种模式是非常超前的。

我们看到这两种模式之间,巨大的差异,以及再回到我们最开篇的问题,东方建筑和西方建筑,哪一个的思想更接近我们的现代建筑,相信大家都已经有答案了,对不对?

旅行还要再继续,我经过了232天的穿越之后,回到了北京,我用了五年的时间去集结创作,最后梳理出来这本书名字叫《速写本上的世界》,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翻一翻。

往/期/回/顾

穆均:矮穷挫,一个和鸟巢、水立方们一起获得国际建筑大奖的土坯房

李晓东|让建筑与自己对话,和生活对话,和环境对话!

【CC演讲】罗德胤:从修旧如旧到新旧并置美学的思考

朱竞翔:我不是在做轻建筑  我是在丰富城市多样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基因 丝绸之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