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商业 4小时前
千问和夸克,互补还是互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一周前,当阿里启动千问 App 公测,宣布全面对标 ChatGPT,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时,市场不乏质疑之声,认为其在国内 AI to C 的科技竞赛中丧失先发优势。

仅仅一周之后,千问以一周破千万下载量,平均每分钟近千次的下载速度,打破了大模型增长纪录,开启了 " 后发赶超 " 的新叙事。此前,ChatGPT 从 2023 年 5 月上线到千万下载,耗时了三个月之久。

图 / 千问官方微博

受 AI 相关市场消息刺激,财报发布的前两天,阿里股价一直呈上涨趋势。

这一涨势持续到了财报发布后。最新财报显示,阿里迎来了一个多项指标超出预期的财季,阿里巴巴集团整体营收达 2478 亿元,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后,同比增长 15%,超出市场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财报会上的战略定调,阿里 CEO 吴泳铭首次强调了新的 AI 战略:阿里正在 AI to B 和 AI to C 两大方向齐发力,to B 端,做世界领先的全栈 AI 服务商;to C 领域,基于性能领先的 AI 模型和阿里生态优势,打造面向 C 端用户的 AI 超级原生应用。

阵仗浩大,雄心可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外部竞争白热化,ChatGPT、豆包等玩家早已站稳脚跟,千问该如何突围?阿里系内部," 千问 + 夸克 + 灵光 " 三箭齐发,究竟是协同作战还是资源内耗?

千问,阿里 AI 超级入口的 " 关键落子 "

千问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阿里技术积累和 "All in AI" 战略下的必然结果。

在技术层面,千问搭载的通义千问 Qwen 3 - Max 模型,被阿里定位为 " 全球最强开源模型 ",在海外表现亮眼,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存在。

千问界面及千问 Qwen 3 - Max 模型,图 / 千问 APP 网页版

据阿里官方数据,截止到 2024 年 9 月,Qwen 系列模型在全球的下载量已经突破 6 亿次,有超过 17 万个衍生模型,使用者不乏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全球 AI 领军企业。

更重要的是,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的《2025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Qwen3 的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且中美顶级 AI 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缩至 0.3%,接近持平。阿里已坐稳全球牌桌,占据第一梯队。

然而,技术领先却不等于市场胜利。阿里国外在 Tto B 领域风生水起,国内 to C 战场却长期处于 " 有技术、无存在感 " 的状态。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2024 年 9 月国内 AI 应用月活排名中,字节 " 豆包 " 以 1.72 亿 MAU、DeepSeek 以 1.45 亿 MAU 稳居前二,而阿里通义 App 仅以约 300 万 MAU 排在第 10 位,夸克虽有 2 亿 + 用户基础,但在 AI 功能渗透与活跃度上仍显乏力。

正因如此,在阿里全面押注 AI 的宏大叙事中,千问的登场绝非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阿里对 AI 战略短板的一次系统性补位,AI to B 和 AI to C 两条腿走路。

作为阿里打造 "AI 时代超级入口 " 的关键落子,CEO 吴泳铭明确表示,千问要做 " 能办事的 AI 生活助手 "。而支持 " 办事 " 能力的阿里生态体系,无疑给了千问庞大的想象空间。

此外," 办事 " 的背后,还藏着两层清晰的应用逻辑。

第一重,是表层功能:做一个高效、智能的 AI 助手。

作为全面对标 ChatGPT 的产品,千问 APP 采用对话式交互、布局简洁的设计逻辑,界面与 Deepseek、豆包基本一致。

用户点进去,发送一句指令,在几秒钟完成一篇逻辑流畅的文章大纲、辅助投资决策、一键修图或翻译文档、甚至是生成图片、视频等等。此时,千问是一个 " 万能工具箱 ",满足碎片化、即时性的效率需求。这类功能虽非独有,却是建立用户习惯的第一步。

这当然不是千问的终点。

第二重,是深层野心:成为 AI 时代的 " 超级入口 "。随着 AI 发展,市场需求不再满足于生成内容与回答问题,而是自主执行任务 Agent 迈进,AI 模型之间的比拼,也从 " 谁更聪明 "" 谁更全面 " 升级为 " 谁能闭环 "。

想象一下,在未来,追剧时看到主角穿搭,截图发送到千问,它不仅能识别品牌,还能自动比价淘宝、调用高德地图查附近门店、通过支付宝完成支付,甚至后续推送搭配建议。到达陌生城市旅游时,AI 也不再只是深思熟虑后 " 告诉我哪家餐厅好 ",而是丝滑完成 " 帮我订位、打车、点菜、付款、评价 " 等环节。整个过程无需切换 App,所有操作由 AI Agent 协同完成。

这正是阿里构建 " 超级入口 " 的底层逻辑。化身超级入口的千问变成了高效流量枢纽,串联起基于阿里的电商、地图、金融、本地生活等不同场景,成为其全栈生态系统的 " 中枢神经 "。这与淘宝效率锁客逻辑一致,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提升决策效率,最终将用户留在阿里生态内。

一个可看见的事实是,千问已初步接入高德地图、淘宝、钉钉等服务,并计划实现自动订票、点餐、打车等更多 Agent 功能,试图在 AI 时代复制微信 " 连接一切 " 的成功路径。

然而,愿景宏大,落地不易。超级入口的本质不是功能堆砌,而是用户信任与使用惯性,微信用了十年才成为 " 数字水电煤 ",而千问任重而道远。

夸克很好,但还不够?

当千问走向台前,此前承担阿里 AI to C 的夸克地位就略显微妙。

在关键的窗口期,阿里曾将资源集中投向夸克,如今却战略转向千问。这一转变背后,是阿里对 AI 入口形态的重新思考,也折射出夸克的局限性。

这一切要从夸克发展轨迹上说起。夸克并非 AI 原生应用,作为一款轻量级的浏览器产品,在百度占据国内搜索市场主导地位的时代,夸克借助阿里 AI 战略,实现了精准搜索、个性化推荐和 AI 辅助功能,逐渐向智能搜索助手演化。

随着技术演进,夸克不断加码 AI 布局,接入阿里自研的通义大模型,并在搜索、网盘、文档、AI 绘画等多个功能中应用 AI 技术。

七麦数据显示,自 2023 年阿里将夸克列为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以来,夸克的用户规模以每年翻倍的速度增长;截至 2024 年底,夸克累计下载量突破 3.7 亿,00 后用户占比超过 50%,连续数月位居应用商店 AI 类榜单榜首,成为国内最受年轻人青睐的 AI 应用之一。

今年 1 月,夸克更新品牌口号为 "2 亿人的 AI 全能助手 ";3 月升级为 " 新夸克 ",整合 AI 对话、深度思考、深度搜索等功能,致力于打造 "All in One" 平台。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夸克 CEO 吴嘉表示,全新夸克彻底告别传统搜索框的理念,"AI 超级框 " 无限接近个人超级全能助手。

就在市场期待夸克承担起阿里 AI 旗舰使命时,战略风向却发生转变。

千问团队接受采访时透露,上半年阿里的确希望通过夸克来尝试 AI 时代的入口,原因是夸克有原来的用户、产品基础,而且是一款年轻人都在用的产品。但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团队觉得对话式 AI 助手是更好的形式。

那么?夸克究竟是哪里不够好?对于阿里而言,有哪些是千问能做,但夸克做不了的?

首先,是 AI 叙事不够纯粹性,导致用户认知鸿沟。据《晚点》报道 , 今年 3 月夸克 DAU 稳定在 5000 万 -6000 万区间,但距离豆包,Deepseek 的亿级活跃度还相距甚远。这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产品基因——夸克本质上仍带有浓厚的 " 搜索 " 烙印。

用户打开夸克的首要需求仍是搜索,大量用户将其作为观看视频的网盘工具。特别是在 88VIP 将会员权益与夸克网盘绑定后,进一步强化了其工具属性。与此同时,夸克的付费模式也加深了这一认知——以网盘会员订阅为核心,年费 99 元至 158 元,多数用户实为存储空间付费,AI 功能反而成为附加服务。

夸克功能足够大而全,但无论功 AI 功能如何丰富,用户心中其使用逻辑依然是基于工具属性的 AI 化,用户心智难以完全摆脱信息获取工具的定位,"AI 全能助手 " 的定位日益模糊。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生态闭环能力。AI 发展到今天,AI to C 的竞争显然不只是产品的竞争,入口之争本质上是生态之争,到这一阶段,夸克的局限性会逐步呈现出来。阿里巴巴必须要有一个 AI 原生的 C 端超级入口。

相较之下,千问这种纯粹、独立的形态,也更易于培养用户将其视为私人助理或超级智能体的心智。

更关键在于,在商业化路径上,OpenAI 开始接入电商,豆包已经开始通过 AI 助手带货,在智能回复中嵌入抖音商城的商品链接,相当于已经把 " 手 " 伸进了阿里电商领域的基本盘,阿里亟需一个能够深度理解用户意图、并直接触达消费场景的智能入口。

此时,千问技术底座的战略价值就越加凸显。千问所采用的 Qwen 3,通过开源的价值成长路径,在全球范围内练就了优秀的模型能力;现在,它必须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应用端的的差异化竞争力,构架起自身新的产品体系和未来的产业链话语权。

在这一战略图景中,千问的纯粹 AI 形态显然更具想象空间。相较之下,夸克虽然证明了阿里在 AI 应用化方面的执行能力,但在技术逻辑是却略逊一筹。

互补还是互搏?

在阿里 All in AI 的战略棋盘上,千问与夸克的关系已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两者未来会是内部赛马,最终二选一?还是协同作战、共筑 AI 生态?

关于这一点,阿里早就给出了答案。阿里已经给两者定下了不同方向:千问是 " 通用智能助手 ",是技术心脏;夸克聚焦 "AI 搜索 + 浏览器 ",属于感知神经,形成 " 云 + 端 " 双螺旋结构,两者相辅相成。

为了避免技术内部左右互搏,阿里还在夸克还在给千问导流,搜索框里专门加了千问按钮,用户只需点击或者滑动,便能直接进入千问界面。这种设计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有意构建 " 夸克引流—千问办事—数据回流—模型优化 " 的闭环。

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千问团队亦强调:千问这样的 Chatbot 和夸克的超级框其实不完全矛盾,打个比方,肯定不是说 Google 做了 Gemini,Google search 就不重要了。"也就是说,夸克依旧是拳头产品,只不过在任务优先级上为千问让路。

这点不难理解,在大模型急速换代的现在,谁能更大范围地获取用户,迅速建立起商业闭环,就能率先抢占 AI 竞赛的下一个赛点。

而夸克长久积累下的真实用户行为数据(如搜索意图、文档使用、网盘偏好)可为千问的 Agent 能力提供持续训练燃料,这对 Agent 时代的模型优化至关重要。在 AI 从 " 参数规模竞赛 " 转向 " 用户理解深度 " 的今天,连续、高价值的个人数据反馈,更具战略意义。

倘若拉长实现,会发现千问与夸克两者,短期协同可行,长期整合难避。

从战略上看,战略投入看,阿里展现十足耐心。根据官方信息,阿里 CEO 吴泳铭宣布的三年 3800 亿 AI 基建投入,更彰显了其长期主义的决心。按照规划,2032 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是 2022 年的 10 倍,为迎接超级人工智能时代筑牢基础。

长期来看,资本市场不会无限等待。资本市场关注的是投资回报率(ROI)和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而 AI 大模型建设又是一件耗费大量人力物理的工程。

若两个产品长期共存却未形成合力,反而造成研发重复、运营割裂、用户分流,阿里极可能启动产品整合——例如将千问作为夸克的底层引擎,关闭独立 APP,或反向将夸克 AI 能力注入千问形成统一入口。

这点行业已有先例,百度曾同时运营 " 文心一言 App" 与 " 百度 App 内置 AI",最终选择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主 App;微软也将 Copilot 深度集成至 Windows 与 Office,而非依赖独立入口。超级入口之争,终是系统之争,考验的是不同板块统一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千问踏上了征程,但纵然有夸克引路,挑战也才刚刚开始。

技术层面,千问需补齐复杂场景短板;生态上,需破解电商、支付等场景协同难题;商业化上需平衡免费与盈利,这些都决定了,千问要重新突围,绝非易事。

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千问的面世具有重要意义,国产 AI 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更多的企业看到聚焦 " 用户价值 ",筑牢 " 算力根基 ",追求 " 模式创新 " 的可行性。千问与夸克的故事尚未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 AI 超级入口这场战役中,阿里已经走在前面。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阿里 ai 人工智能 斯坦福大学 亚马逊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