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昨天
2024人口格局变了!经济第一大省重返第一,经济第二大省陷入停滞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 者丨陈洁 , 实习生黎雨佳

编 辑丨李博

2024 年各个省份的人口数据逐步披露。

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 3 月 31 日,有 25 个省份公布了人口总量数据,河北仅公布人口机械增长数据,即人口迁入、迁出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数据,未公布人口总量,因此不计算在内。其中,8 个省份实现常住人口总量正增长。

从数据上看,2024 年各省份人口呈现一些明显特征。

首先,一些此前人口持续增长的省份,比如江苏,出现人口零增长。

其次,一些前一年人口下行的省份出现反弹,比如陕西、安徽和福建在 2024 年实现人口增长。

再次,广东和浙江保持人口增长态势,从人口总增量上看广东排名全国第一,从人口机械增长看浙江排名全国第一。

人口格局新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来,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差异逐渐缩小,一些原本吸引人口流入的大城市由于生活成本过高、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流动人口趋于减少。

" 在这样的情况下,浙江、广东仍然保持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与两省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相关。浙江在数字经济、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表现突出,广东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使其对就业和创业颇具吸引力。" 史薇表示。

人口大省的新变局

截止到 3 月 31 日,共有 25 个省份公布了人口总量的数据。具体来看,人口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中,仅有河南尚未公布人口数据,广东、山东、江苏和四川 2024 年的人口总量分别为 12780 万人、10080.17 万人、8526 万人和 8364 万人。

其中,广东不仅人口总量继续排名全国第一位,且人口增量超过浙江,也排第一位。根据 2024 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 2024 年末常住人口 1278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74 万人。扣除自然增长人口 47 万人,广东全年人口机械正增长(即人口净流入)27 万人。

史薇认为,广东的优势在于其开放的经济环境、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相对较高的年轻人口比例。" 广东的自然人口增长并未像其他省份一样出现快速下滑,这说明广东的生育水平相对较高,许多外来人口也愿意在此定居生育。"

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二位的山东,则出现了自然人口和人口机械的负增长。具体来看,2024 年,山东全年出生人口 64.9 万人,出生率 6.42 ‰;死亡人口 81.7 万人,死亡率 8.09 ‰;人口自然增长率 -1.67 ‰。这意味着山东当年自然人口负增长 16.8 万人,而当年山东人口的总量减少 42.8 万人,这意味着 2024 年山东人口机械负增长(即人口净流出)26 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总量排名第四和第五位的江苏和四川。

自 2010 年以来,四川人口一直呈现正增长的局面,但 2023 年这一势头被打断,当年人口负增长约 6 万人,2024 年人口负增长约 4 万人。

而江苏更是常年保持人口增长,江苏统计年鉴显示,1990 年以来的数据是每年均实现人口正增长。不过,在 2024 年,江苏人口保持平稳,与上一年的人口总量相当。

2024 年各地人口格局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人口大省出现新变局,一些此前常住人口持续增长的人口大省,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连续负增长。与此同时,一些人口大省仍然保持常住人口快速增长。影响这一人口变局的关键因素,是人口老龄化进程下的自然人口增长变化。

数据显示,2024 年,广东全年出生人口 113 万人,自然增长率 3.69 ‰;山东出生人口 64.9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 -1.67 ‰;四川出生人口 53.6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02 ‰;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 -2.5 ‰。

人口大省新变局与各地青壮年人口占比和老龄化程度有关。2024 年,广东 16-59 岁人口占总量的 66.38%,山东 16-59 岁人口占 57.39%。由于江苏只公布了 16-64 岁的人口数据,与广东、山东统计口径不同无法比较,不过还可以从老龄化程度来看,江苏 65 岁及以上人口 1594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18.7%,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 15.6%。

"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人口零增长反映了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龄化的加剧。" 史薇表示。

如果扣除人口自然负增长的部分,2024 年江苏仍然实现了超过 20 万人口机械正增长。四川的情况也类似,2024 年四川自然人口负增长 25.3 万人口,扣除这部分人口,四川在 2024 年也实现超过 20 万的人口机械正增长。

人口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七的浙江,尽管在 2024 年也出现自然人口负增长,但常住人口总量仍然保持增长。2024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6670 万人,与 2023 年末相比增加 43 万人。这与浙江人口自然负增长率相对低(2024 年为 -0.36 ‰)和超过 45 万人的人口机械正增长有关。

陕西、安徽等地人口止跌反弹

在人口大省新变局之外,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此前人口下跌的部分省份止跌反弹。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陕西。2024 年,陕西常住人口 395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 万人。当年陕西出生人口 29.1 万人,出生率为 7.36 ‰;死亡人口 31.8 万人,死亡率为 8.05 ‰;自然增长率为 -0.69 ‰,自然人口增长 -2.7 万人。这意味着,2024 年陕西人口机械正增长 3.7 万人。而在 2023 年,陕西人口总量下跌 4 万人,其中人口自然负增长 5.2 万,2023 年陕西仍然保持人口机械正增长。

事实上,2022 年以来,陕西的人口机械正增长已经保持了 3 年,这背后与产业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有关。2024 年,陕西新能源汽车产量 119.8 万辆,比上年增长 13.9%;太阳能电池产量 8262.18 万千瓦,增长 57.2%;集成电路圆片产量 885.4 万片,增长 36.7%。

与此同时,安徽和福建也实现常住人口止跌反弹。尤其是安徽,2024 年出生人口 37.8 万人,出生率为 6.17 ‰;死亡人口 51.5 万人,死亡率为 8.41 ‰,人口自然负增长达到 13.7 万。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仍然实现常住人口增长 2 万人,这与强省会合肥的关系密切。2024 年底,合肥常住人口比 2023 年末增加 14.9 万人,其中人口机械增长达到 13.1 万人,占净增常住人口的 87.9%。

目前,强省会已经成为各地人口的 " 定海神针 "。比如,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 2 万人。在这背后,省会石家庄功不可没。2024 年,石家庄常住人口净流入 3.28 万人,连续三年实现正增长。

" 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就重点考虑强省会城市。像成都、长沙、合肥这类强省会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多元、就业机会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都有不错的发展。而且,其生活成本相比一线城市较低,能让年轻人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 某高校毕业生王淼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史薇表示,一些中西部省份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创新型产业方面具备较大潜力,尤其随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年轻劳动力也能够为这些地区提供创新动力。

" 虽然一些中西部省份人口迎来正增长,但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仍然是人口流入的主要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面临人口持续外流的问题。因此,人口变动尚未完全平衡,区域差异依然显著。" 史薇表示。

老龄化挑战下需改善人口结构

从各个省份的情况来看,目前人口格局已经比较清晰。

专家分析认为,一些省份年轻人口比例较高,这些地区通常有较强的劳动力市场,且生育率较高,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还有一些省份人口呈现均衡结构,年轻人口和中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适中,使得这些省份在面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能够相对平稳地调整。

此外,也存在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正经历较为明显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这使得劳动力市场面临压力,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的负担加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善人口结构就非常重要,而调整人口结构需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生育率与流动人口。

记者采访了多位处于生育期的已婚女性,一些女性表示考虑到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生育计划相对延后。

" 我目前在事业上处于上升期,生育可能会对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张梅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大城市生活,她需要更仔细的考虑经济成本和育儿成本。此外,托育、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对生育决策影响很大。优质的托育服务可以减轻夫妻双方育儿时间压力,良好的医疗资源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教育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生活在重庆的苏怡欣表示,她已经生育一对双胞胎,尽管经济负担不低,但在促进生育的政策上,她认为相比直接发钱补贴,完善的公共服务可能更可持续。毕竟经济补贴只能短期缓解压力,长期还得靠社会配套支持生育。

" 一些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地区,可以从政策入手,提供更多的生育支持。例如,提供更好的产假制度、儿童抚养补贴、育儿支持服务等,激励年轻家庭提高生育意愿。政府还可加强育儿环境的建设,例如提供更加便利和负担得起的托幼服务、完善母婴设施等,确保家庭在育儿期间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史薇表示。

而改善人口结构的另外一环是吸引青年人口流入,目前多地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尤其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留才政策不断。

某高校毕业生张俊告诉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城市的落户门槛下降和购房补贴等政策确实具有吸引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在新城市立足的经济压力,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然而,他更关注城市的整体发展环境、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兴趣的契合度。

史薇表示,要吸引年轻人才的流入,除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之外,还需要加强地方文化建设。" 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城市文化和社区环境,使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也能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以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年轻人扎根并长期留在这些地区。"

(应采访者要求,王淼、张俊、张梅、苏怡欣均为化名)

评论
彰然
23小时前
江苏的企退待遇倒数的恶果正在显现,打工人口必呈下降趋势!
galaxymec888
昨天
看看
大家都在看